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权与民主政治

李鸿义 王中新


  陕甘宁边区(以下称边区)是中共中央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后,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扩大、巩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边区的地域以陕西为主,包括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的各一部分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在国共合作谈判中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承认边区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实现了第一次合法执政。虽然只是局部的地方性政权,但边区有参议会、政府、法院、军队,具有相对完备的国家形态,事实上形成了与国民党政权相比较而存在的“一国两制”。
  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将1935年11月中旬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简称西北办事处),更名改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0日边区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后经国民政府行政院333次会议通过和蒋介石指定,延安、延川、延长、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吴堡、神府(即神木、府谷两县各一部)、子长(即安定)、安塞、靖边、定边、志丹(保安)、甘泉、富县、淳化、正宁、宁县、庆阳、合水、镇原、环县、旬邑、豫旺、盐池等26县为八路军募补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辖治,面积约1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此后由于磨擦和反磨擦斗争,以及行政区划调整,到1944年底,陕甘宁边区的区域面积为9.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共辖5个分区、1个市、30个县。解放战争中,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陕甘宁边区的辖区也不断扩大。边区政府的首府一直设在延安(1947年3月19日至1948年4月22日暂驻绥德)。1949年6月14日边区政府驻地由延安迁至西安在新城办公。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边区政府的历史使命光荣完成。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①即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后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边区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总后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建设的成功实践,对全国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特别是边区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成功实践,把边区建设成了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毛泽东把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包括各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民主政治称为“民主中国的模型”②。他说,把“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③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成果。它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和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民主中国的模型—陕甘宁边区政治文明建设/李鸿义,王中新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