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文艺>剧评

  


《西安事变》舞台美术设计札记

董兆俭


    一九三六年前后,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领土,狼烟四起,我国河山相继沦丧,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卖国贼蒋介石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置亡国灭种于不顾,竟调集几十万大军到西北疯狂“围剿”我工农红军,妄图一举剿灭共产党,不断扩大内战。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反蒋抗日的呼声高涨。党中央、毛主席及时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英明决策,领导了如火如茶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这样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甘肃省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话剧《西安事变》就是描写了这一历史史实。
    这个戏场景复杂,人物众多,时代感强,舞台美术设计创作中工作量大,同时在舞台装置技术和绘制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仅就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点滴体会。
                              生活与艺术
    象《西安事变》这样一个反映现代历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大戏,它是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依据,文学剧本艺术的描写了这一历史真实,剧本中提示的环境大部分是至今尚存的真实地点和历史建筑。剧中牵涉到的敌、我、友各方历史人物大部分也是真实的。做为戏剧综合艺术之一的舞台美术,必须依据剧本的风格特点,艺术的塑造这一历史真实形象,加强舞台美术在演出中应有的辅助作用。阅读剧本后我们学习了有关历史资料,先后到西安、延安等地对西安古城、杨虎城旧居、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后的驻地,以及临潼华清池五间厅,延安天主教堂等历史纪念旧址进行了采访,搜集素材。我们明显感到这些现留的建筑形式不是我们阅读剧本时获得的那种富丽、气魄、宏大建筑的初步印象,在尚存的不多的道具样式上更不能揭示剧中人物的生活和阶级本质,可能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今天看来这些遗留下来的可直接见到的形象,和剧本的基调是不相吻合的。艺术和生活不一样,这是文艺创作上的常识问题,但“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舞台美术设计总要忠实于生活,创造典型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实质,才能增强演出的时代感。比如蒋介石在西安临潼五间厅的布景,生活中现存的五间厅只是临潼华清池的十排五间平常的中国式建筑。可是蒋介石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大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对外他丧权辱国,对内专制独裁欺压搜刮人民,无恶不作。剧中所写他在西安五间厅的旧址,虽属他临时“行辕”,但要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刻划他挥霍无度的阶级本质是不足的。同时,蒋介石在西安临潼华清池的时间,正是日寇侵略我国步步进逼,国家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就是在这时蒋介石却一面在闲情逸致游骊山,一方面是调兵遣将,策划歼灭共产党的阴谋。舞台美术设计必须抓住这些能够充分揭示人物的思想实质,才能创造出准确有力的舞台外部形象,更好的为戏服务。否则就是把现存的五间厅摹仿复制搬上舞台,尽管它是真实的也不能被观众相信,因为它不是艺术的典型。根据对剧本的分析理解,依据生活中直接间接搜集的素材,进行选择、概括,在原来的建筑形式上大胆夸张,赋于了豪华的装饰。为了显示其宏伟把柱子加粗,窗子扩大,透过高大的窗户眺见骊山下华清池的秀丽景色。室内陈设以高贵的紫檀木雕刻家俱并一组西式沙发和绘有唐代仕女画的华丽屏风。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想让观众看到蒋介石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独夫民贼统治者的生活面貌。因为这种舞台形象是和历史人物、剧中人物、作品风格相一致的,所以,观众对其历史真实性是相信的。舞台设计所以称其为设计,因为它不只是为剧本提的环境作图解,而是通过剧中环境为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和生活的外在行为提供一个准确的鲜明的美术形象,通过这个形象,揭出戏剧主题。观众看戏不是游览历史古迹,舞台美术设计更不同于孤立的风景写生画。
    戏剧是综合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供人看的时间有限。象《西安事变》这个戏,人物众多,场景繁杂,为了不使观众看戏时由于人物外部造型的色彩和样式上的繁多而混乱,我们在人物的服装设计上依据生活的真实进行了必要的艺术调整和改动,比较突出的象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军装,据了解当时是着灰色军装,为了不与我红军灰色军装混淆不清,分散观众注意力,我们把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官兵的服装一律统—设计为草绿色,只是在深浅式样上加以区别。依据生活真实,做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合乎观众习惯的,在演出实践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剧本与演出
    剧作者根据人物性格、身份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环境里。舞台布景不是孤单的背衬,它是刻划人物的有力辅助手段。《西安事变》这个戏,总共十三场戏,剧本揭示了十二个环境,是够多的了,我们在阅读分析剧本之后,与剧作者、导演研究认为还有必要再加一场景。剧本七、九两场,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杨虎城绥靖公署,但两场戏的核心事件却是完全不同的,所要求的舞台气氛更不一样。七场戏的主要事件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蒋介石被捉,这下一步该怎么办? 九场的主要事件是为解决西安事变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来,乌云拨开了,中华民族得救了。由于这两场戏的核心事件截然不同,对两场戏只是在舞台气氛和导道样式或调度支点的变化是不够的,舞台布景设计除了为塑造剧中人物服务,还必须适应观众的心理,触发观众的感情。于是我们在七场的布景基础上在色彩,调度支点,于以变动,又在中景区的一排门两边左右又加了两个门,当听到中共代表团到时,为适应观众这时也急于要冲出室外去迎接周副主席的心情,五扇门全部推开,强烈的阳光射向室内,周副主席目光炯炯满怀信心地与随行人员在高背光中走进客厅,真是拨开了乌云和迷雾“天塌不下来了”。由于布景这样的变化,通过导、表演共同找到了能够激动观众的舞台形象对九场而赋于了演出更理和增加想的艺术效果。
                          虚中求实,一景多用
    虚中求实,虚实结合,一景多用在舞台美术创作中始终为大家探讨和实践着。象《西安事变》这样一出反映重大历史真实的十三场大戏,场景多、变化大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尤为重要。根据我们对剧本的分析理解,这个戏的布景设计应该创造出与戏中人物身份和事件相吻合的、有气魄的典型环境,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在演出迁换中不能因为舞台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拖了戏的节奏。必须是大块集中,突出特点,虚中求实,一景多用。在设计构思绘出草图后我们发现太实、太大则易繁,直至吞没人物,太虚、太简则失去真实可信。为了统一这一矛盾,对这个戏十三场景,首先把它分为内景和外景,七个内景基本都是较大的客厅建筑,在搜集的生活素材中首先找出这些室内最带有共性的建筑形式,然后把舞台空间分为近、中、远三层,近景以沿幕代墙壁在不同的环境中变换道具色彩和调度支点。中景以高大的方或圆的垂直柱子为基本景物,根据环境的变换而迁换柱子的地位,通过高大柱子,显示建筑形式和宏伟气势,在两柱之间又根据不同环境更换挂有不同装饰的共用景片,其余空虚处都用幕布相接,导致观众产生联想和形象的补充。依据虚中求实,一景多用设计的几场内景,在刻划人物个性方面虽然受到了某些局限,但它与剧本的基调、人物身份是吻合的,在演出中达到了应有的艺术真实感。在对几场外景的设计,根据以上原则,利用舞台布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特点,经过艺术实践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扩大舞台空间
    舞台美术设计者要在有限的舞台范围内表现一个有真实感的无限空间境域,给导演调度与演员的表演提供一个富有生命力和能动性的表演环境,这对表达主题思想将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要准确的完成这一造型任务必须首先依赖于对剧本的深刻理解。促成西安事变活捉蒋介石达成逼蒋抗日的战略决策,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抗日救国号召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响应,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剧本第五场写了在西安东城门楼下,街衢,群众游行的壮阔场面,开始由于对剧本理解不深,对这一场布景的设计是这样:城门内的一条街,街旁有倒闭的和将要倒闭的商店,门上悬挂着“大拍卖”的布幔,在压抑的城墙下游行的群众从街的一方冲向城门的敌伪守军,这样的舞台平面结构,在演出实践中,使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只是象穿梭般的直线进行,广大群众愤怒声讨蒋介石的场面非常单调,不够壮阔有力,减弱了这场戏要突出的核心思想。经过分析剧本重新构思,在高大的城墙下又加了一排富有历史真实感的破烂房屋和店铺,形成沿城墙根的又一条街道,明显的在舞台外部形象上造成前后两条街的感觉,这样,广大群众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在阴云密布,寒风怒号中高举着标语,呼着口号从前后街衢涌向西北军警戒的城门楼下,几个守军陷入广大群众的重重包围中,舞台上的群众有了层次和空间距离,加强了戏剧冲突,同时又把商店门上悬挂的“大拍卖”布幔改为“完全国货”,在侧面空墙上涂去原来的商业广告,醒目的写了“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标语,从而突出了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党所领导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全国广大群众的响应这一主题。由于给导演与演员创造了—个比较更充分增强剧情,发展的表演环境,帮助了人物动作,更使舞台美术成为戏剧艺术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舞 台 灯 光
    舞台是离不开灯光的,布景是条件,灯光是手段,有效的利用舞台灯光,才能深刻的表现人物,加强舞台气氛,使环境和人物增强色彩,立体美。目前由于灯具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对灯光的运用就象画家使用画笔上的颜料那样得心应手,例如,观众一般要求在一出戏中首先要看清演员的细微表演,同时也要求感受到由灯光所创造的那种富有色彩的艺术情调和舞台气氛,仅就这一矛盾就很难处理,尤其在表现黑夜时间和气氛时,更是一个难解决的矛盾。话剧《西安事变》第一场戏,当痛楚悲愤的音乐升起,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出现了一九三五年那个秋天的夜晚,天空乌云滚滚,亡省亡家的东北苦难同胞到处流浪的凄惨图景,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在这动荡压抑的黑夜里又怎样让观众看清舞台上一些主要人物的表演?如果不顾时间、光源,滥用追光直至满台照亮,则将破坏这一特定情境,也就会减弱戏剧对观众的感染。为了理想的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经过在舞台上多次对光试验,利用了张学良乘坐的火车车头灯光,火车向舞台开来,被群众迎面阻拦,车头上强烈的光柱射向舞台中央,张学良就在这借用的光源中上场,再辅助以面部追光,这样既不破坏黑夜气氛,又产生了一种特定的舞台意境,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同时还运用了高背光和局部投射等在突出人物和加强空间立体美感等方面都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效果。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一般的照明而是整个戏剧艺术创作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舞台灯光在完成整个演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戏剧艺术对观众的感染。
    话剧“西安事变”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它用浓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剧作者在剧中热情的歌颂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在这样一出戏中担任舞台美术设计,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从布景、灯光、服装、道具、音响效果到化妆造型,都有很多从理论到实践值得学习、研究、探讨的问题。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参加这个戏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一点体会,非常肤浅,愿意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经验,从而有进一步提高。 

史诗树丰碑.话剧《西安事变》评论集/赵寻.—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