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杨虎城参考书架>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四、坚守西安

杨拯民

 
  国民军为了纪念守城军民的牺牲精神,在市中心的新城,过去称为皇城,现在省政府的北面,辟地建了一个公园,命名为革命公园,冯玉祥亲自题写了园名。园内建有革命亭。并将坚守西安时的部分死难群众的尸骨埋在亭子的两侧,堆成两个大冢(群众称之为“万人冢”),异常醒目。父亲送了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从中可感悟到他的矛盾心情。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直、奉军阀吴佩孚、张作霖联合反攻北方革命力量(国民军),冯玉祥的国民军败退北口。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北伐,而拥护广州政府的陕西国民军就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心头大患。为阻止革命军北进,吴佩孚一方面以其主力布防于长江一线固守,同时委任刘镇华为所谓的陕甘剿匪总司令,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清除其侧背之隐患。刘镇华在豫西纠集原清朝“镇嵩军”旧部,以“打到西安去升官发财”为号召,收编豫西土匪、红枪会一些地痞流氓,组成八个师,号称十万人的乌合之众,向陕西西安进攻。
  当时驻守西安的是原国民革命军二军第十师,师长李云龙(字虎臣)及陆军第四师,师长卫定一,两部总共约五千余人。此时我父亲已率部移驻三原县。李虎臣刚刚从豫西惨败退到西安,心有余悸,西安的一些旧官僚、劣绅组成所谓“和平期成会”,劝说李虎臣退出西安城。面对如此情势,李虎臣感到困难颇多,一时拿不定主意。
  刘镇华所率“镇嵩军”向西安东郊防线发动进攻,西安告急。李虎臣遂派特使朱子敏连夜赴三原县向我父亲求援。李又发电报催促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
  父亲认为,要支援北伐军,配合全国革命形势,必须粉碎吴佩孚、张作霖派刘镇华入陕的阴谋,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西安。遂在三原县召集所部将领李子高、姬汇伯、孙蔚如、赵寿山等开会,讲了李虎臣的困难情况和来电的意思,取得一致意见,随后又对部队进行动员。于1926年4月6日毅然率部五千余人开进西安城,给李虎臣以支援,从而坚定了李、卫守卫西安的决心。我父亲进城后,立即和李虎臣等商议决定:加强各处的防御工事和做长期坚守西安的准备,要有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为了有利于团结三部兵力共同一致对敌,父亲拥护李虎臣担任司令,他自己甘居副职。并在服装上和李、卫的部队保持一致,父亲命令自己的官兵将从靖国军时期就佩带在军帽上的红圈摘掉,以示通力合作之诚意。
  围城初始,刘镇华阴谋从东、北、南三面进攻,留出西关不动。自以为守城军队在他的攻击下会从西门败退撤出,届时就可消灭之。不料到5月15日,守城军队没有任何撤出的动静。刘镇华这才把西门也围了起来。至此,西安陷入四面包围之中。但城关附近的红庙坡、小雁塔等处仍为国民军所控制,西安四周相继成为战场,郊区民众扶老携幼,纷纷进城避难;城内民众因为缺粮,又欲逃往城外。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真是“围城”的写照。
  直到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于右任率国民军打到西安支援解围为止,西安被围历时八个月。西北群众将此战役称为“二虎守长安”,后来还编为秦腔上演。
  坚守西安之役异常艰苦,刘镇华用以包围西安的兵力号称十万,而城内守军兵力只有一万。刘镇华在吴佩孚的支持援助下,加上阎锡山供给的大量军械火器,装备远较守军为优。在这样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艰难情况下,西安军民进行了守城之战。200多个日日夜夜,几乎天天有战斗,其中以东关的地道战、东北城角争夺战、小雁塔争夺战……最为激烈,双方多次肉搏厮杀,反复争夺。
  刘镇华久围西安而不能破城,其部队士气逐渐低落,军纪更加败坏(原来纪律就差)。他自己也气急败坏,当他闻知我父亲是个大孝子,对母亲极其孝顺这个消息时,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企图以扣留祖母来胁迫父亲就范,动摇其守城的决心。为此,父亲曾经下令,不许任何人在他面前提起有关他母亲的任何事情,违者重罚。
  刘镇华派人到处搜寻祖母孙一莲。为了避难,当时祖母和蕙兰娘带着我正由富平县向北同官(现在的潼关)转移。有一天,我们正奔波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小股兵士拦截盘查,和护送我们的卫兵交上了火,枪声乒乒乓乓。祖母把我抱到一个崖边,背靠着土崖躲避。祖母怕我的耳膜被枪声震坏,就用手将我的两耳紧紧掩住。过了好大一会枪声才平静下来。得知原来对方是从井岳秀部划过来的由左协中率领的那部分队伍,他们正在巡逻。本属一家人却闹了个误会,虚惊一场。
  躲过风险,总算到达北同官。同官县县长孙仲毅是父亲的好朋友,我们就住在他的县衙内。有天,我跑到判官司的大堂玩耍,看到堂上摆设着一些好怪的东西,感到好奇。经衙役解释,原来都是些处罚犯人的刑具。现只记得有个打手板的刑具,一条木凳上钻有两个洞,用绳子穿过洞可将犯人的手牢牢地捆在凳子上,然后再一五一十的打。 
  西安守城八个月,将北洋军刘镇华的十万之众死死地拖在陕西,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八个月中,西安城内几乎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被老百姓剥食一光。饿死的人数以万计,白骨累累。
  守城能够坚持八个月之久,是与广大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以军民大众的惨重牺牲换来的。为此,父亲的心情万分沉重。他思绪万千觉得愧对西安父老,遂滋生了弃戈归隐之心。加之他不愿意见冯玉祥,因为对冯的为人人品还不够了解,于是在西安解围后只带副官曹润华一人,悄然离开西安,住到富平县一位友人家中休息,意欲脱离部队,解甲归田。
  国民军为纪念守城军民的牺牲精神,在市中心的新城,过去称为皇城,现在省政府的北面,辟地建了一个公园,命名为革命公园,冯玉祥亲自题写了园名,园内建有革命亭。并将坚守西安时的部分死难群众的尸骨埋在亭子的两侧,堆成两个大冢(群众称之为“万人冢”),异常醒目,父亲送了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从中可感悟到他的矛盾心情。
  父亲主陕期间,每召开群众大会多在革命公园。如每逢坚守西安纪念日,都在革命公园开会纪念,以鼓励士气。据说,1936年守城十周年纪念日时,为了配合当时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西北抗日救亡会发起成立了纪念大会筹备委员会,拟扩大纪念。在开会前夕,张学良将军闻悉此事,立即告诉筹委会,说:届时他要参加,并说“竞存”、 “东望” (东北子弟)小学和部分东北军将士亦去参加。那天,我的父亲和张学良在会上都发表激奋昂扬的讲话,张对十七路军坚守西安、策应北伐倍加赞扬。我当时随校参加了那天的集会,场面非常热烈。记得他们在会上都谈到,西安守城的胜利是各路革命军团结奋战的胜利,是军民合作的胜利。他们要求十七路军和东北军一起,团结协作,准备对日作战。
  据说1936年12月12日抓了蒋介石之后,数万民众也在革命公园举行盛大的抗日集会,张学良和我父亲在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中登上主席台,二位将军的发言激愤有力,如惊雷掠过古城,更大规模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西安革命公园是西安民众追求民主进步,支援北伐战争,众志成城,英勇牺牲,终于创造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革命伟业的永久纪念;西安革命公园也是父亲热爱民族、忠于革命的一个重要的纪念地;也是他投身国民革命为北伐做出贡献的历史标记。
  1993年11月26日父亲百年诞辰时,我们为他在革命公园塑建了一座铜像,作为纪念。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杨拯民著.--北京:中共文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