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 ,原名(左边虎右边冬),号虎城,亦作虎臣。陕西蒲城人。15岁组织中秋会,并加入哥老会,专事除暴安良。后参加辛亥革命,响应孙中山护法运动,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北京兵变,冯玉祥组建民军,杨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这时他与中共已有接触,还容纳中共党员在军中。他坚守西安8个月,终于击败北洋军,因战功升任国民军第十军军长。北伐战争后,一度附蒋介石,先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杨锐意治陕,誓言“想把刮地皮的钱尽量用来为老百姓办事”。他提名南汉宸为省政府秘书长,李百龄为教育厅厅长,李仪祉为建设厅厅长,着重抓了教育和水利事业。他还注意培养人才,选派进步青年外出深造;提倡学术自由,让各种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公开讲授。“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允许谈抗日,但杨虎城主政的陕西地区仍有宣传抗日的自由。杨一直是西北地区实力派的要人。蒋介石虽极力拉笼他,要他率部攻打陕北的中共红军,但由于他反对内战,主张一致对外,抵抗日本的侵略,蒋对他越来不信任。1935年5月,蒋突然免了杨的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杨对蒋这种又拉又打的手段,特别是对蒋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满。
  1935年夏,张学良的东北军奉命入陕“剿共”,连续遭到红军的打击。从丧失东北到西北“剿共”失利,使张对蒋的内外政策产生了与杨同样的想法。在中共的争取下,到1936年春,张、杨所部先后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进而建议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对张、杨的言行有所警觉,遂调大量嫡系部队入陕,并于12月4日亲抵临潼,逼迫张、杨或全力“剿共”,或让出陕西省由中央军“剿共”。矛盾已无法调和,张、杨遂决定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电请中共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救国大计。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与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终获和平解决。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先扣留了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接着又逼杨辞职。
  1937年6月,杨被迫“出洋考察”。卢沟桥事变后,杨在欧洲曾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均遭拒绝。后经宋子文斡旋,才被允准,于同年11月携妻子由法国马赛经香港回国。刚到南昌即被戴笠囚禁。1938年被解押长沙、益阳监禁,1939年起又先后被囚于贵州息烽、重庆杨家山和贵阳麒麟洞。在长达12年的囚禁期间,中共和国内民主党派、社会贤达曾多次呼吁释放张、杨等爱国将领,蒋介石非但没有应允,反而把杨转押到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并于1949年9月6日解放前夕,亲自指使特务将杨杀害于重庆松林坡“戴公祠”内。杨的夫人谢葆真同他一起坐牢,两年前已死狱中。同杨一起被杀害的,还有他的次子拯中和在狱中出生的幼女拯贵,秘书宋绮云夫妇及其幼子宋振中。杨的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亦于同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监狱的大屠杀中牺牲。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杨虎城及诸烈士遗骨迎葬于长安韦曲少陵原畔。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因反对内战、主张抗日而惨遭杀害的爱国将军。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