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俑博物馆 > 外展纪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篇 陈列 一、陈列内容设计

    
  陈列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展览作为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中起着最直接的作用。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业务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以陈列展览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博物馆文化和博物馆形象是博物馆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受观众喜爱的展览,就是一个既具科学性又具趣味性的展览,观众通过参与展览而获取知识,达到博物馆实施教育的目的。
  陈列设计包括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和谐统一,内容是展览的灵魂,而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担当着阐释内容并与观众达成沟通的重要责任。
  一、陈列内容设计
  陈列内容是陈列形式设计和陈列制作的基础,是一个展览的灵魂,可以说,陈列内容设计从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展览的成败。如何准确定位一个展览的受众群体,确定明确的展览主题,把握展览的陈列内容设计,使陈列形式设计和制作最优化地展示陈列内容,达到既能使普通受众直观地了解展览内容本身,又能使内容和形式趋于和谐统一的目的,是陈列内容设计人员必须首先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陈列内容设计的前期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容设计的前期准备及展览总体构思
  陈列内容设计的前期准备包括展览主题的设计、准确的受众定位、服务公众观念的树立以及展览背景资料和展品资料的准备等几个方面。
  1.展览主题的设计
  展览的主题是需要设计的,而主题设计与展览的目的密切相关。“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以家喻户晓的“兵马俑”作为窗口,以向全国人民宣传陕西、宣传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加强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在全国展开。因此,全方位地阐释“兵马俑”就是这个展览的主题,而文物的选择、背景资料的选用,以及相关活动的策划等等,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并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明确的展览主题是陈列内容设计的基础。“兵马俑”作为全国知名的文物品牌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其影响已经扩展至世界各地,然而能亲临博物馆现场、正确理解文物内涵的观众可谓少之又少。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陈列内容设计,与在本馆的陈列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遗址博物馆现场的辅助陈列,是围绕遗址本身展开的,观众在领略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对其有了一个整体概念后,再通过辅助陈列了解具体细节;而巡展则除了要在异地为观众营造一个兵马俑坑的整体气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向他们阐释有关兵马俑及遗址坑的各种细节。因为在遗址现场,观众是远距离地俯视兵马俑雕塑群;而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众与兵马俑进行的是面对面地零距离接触,很多不易在遗址现场被发现的“痕迹”在这里暴露无遗。因此,巡展的陈列内容设计,不仅从整体上要考虑内容覆盖面的广、博,而且从细节上也要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有关兵马俑的多层面信息。所以,陈列内容设计承载着协调整体与个体、共性与特性的双重责任,同时,对陈列形式的设计也应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主题,就是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秦俑,了解秦俑存在的那个时代,了解制作秦俑的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
  展览是为观众服务的,展览主题确定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定位的受众群体来决定的。
  2.观众群体定位的准确把握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丰富,人们重新认识了博物馆的价值,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博物馆的消费群体日渐扩大。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如何为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展览、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已成为博物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博物馆关注公众兴趣的最基本的手段——观众市场调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已由对博物馆所服务的和将要服务的‘目标群’所进行的诸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对展览的兴趣和理解程度等前端性评估,发展成为通过市场调查所获数据的定量科学分析作为新的博物馆政策的首要途径。在这里,观众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近年来的观众调查显示,到博物馆观看展览的观众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把到博物馆观看展览当作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而且个人自发行为日渐取代了团体组织行为,观众观看展览的目的更加明确了,自然他们对展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观众的要求就要对他们有充分地了解,因此在陈列内容设计之前,必须对观众进行准确的定位,作为陈列内容设计人员,必须明确展览针对的目标群体。
  观众定位是指对可能前来参观展览的人群所做的预先界定,是展览策划的一部分,研究和界定参观群体可以使陈列内容的设计更贴近观众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更好地为观众服务。陈列展览的设计必须以观众定位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我们在陈列设计理念上做了一次大的调整,将“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主体观众定位由原来的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人群改为12岁左右(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的同学)这个年龄层的群体。“12岁”并不仅是代表了观众群体的年龄界线,它更多地还代表着一个群体对文物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事实上,有很多的成年观众对文物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如果我们的陈列内容设计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进行的,那么,这将有助于提高一部分成人观众对展览的认知度。同时,将这个年龄层确定为我们的目标观众,也是符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历史文物知识、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目的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观众群体,整个展览陈列内容设计的目标也就更明确了,整体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着为这个群体服务而展开的,同时文字表述的方式、文字说明撰写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及文物展示的方式、方法,都依据这个群体而设定。
  这次陈列设计理念的变革经历着实践的考验。
  3.服务公众意识的树立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博物馆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及其对观众群体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多地为各个层次的博物馆所重视,也由此提出了博物馆发展的“三贴近”原则。以“贴近群众”为主导的观众服务意识,在变革博物馆陈列设计意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所以“陈列不能只在文物上下工夫,而要从观众角度进行换位思考”②。目前大多数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是,作为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博物馆,“它的收藏趣味与视野距离大众欣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距离③,这一距离导致了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始终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心理位置,使观众远离了博物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陈列内容设计人员服务观众意识的树立。
  “观众是上帝”,展览是办给观众看的,展览向观众传达的信息,要最大限度地与观众对文物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吻合。因此,陈列设计人员在进行展览设计之前,必须树立明确地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多方面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这种服务意识贯穿于设计的始终。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才是观众喜欢看的展览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历经21座城市,举办了22站,在很多站都通过观众问卷式调查、访谈式调查和留言簿等不同的方式,从观众那里获得了他们对展览看法的大量信息,使整体陈列设计包括展览内容设计和展览形式设计,都按照观众的需求而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是针对展览设定的目标观众群体,陈列设计人员特别是陈列形式设计人员主要依据这一群体的心理、身体等特点不断地完善展览的设计;其次,除了展览设定的目标观众群体外,还有一部分观众虽然不是学考古和历史出身的,但他们对历史、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历史考古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因此,我们在内容设计上也考虑了他们的需求,就是针对这一部分观众和一些专业人士,在内容结构的层次上做到了进一步深化展览主题的尝试,并向他们展示我们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4.展览背景资料与展品资料的准备
  确定了目标观众群体,有了展览明确的主题,更新了陈列设计人员的办展观念后,就该为做陈列内容设计准备展览背景资料和展品资料了,这些资料的准备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展览涉及的所有内容可以说都是为了展览的主题服务的,而展览的主题是为观众设定的。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最初有展品120件(组),后来精简到85件(组),其中包括秦俑坑中出土的不同类型的陶俑17件、各种青铜兵器11件(组),以及秦陵周围出土的、反映秦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文物近57件(组)。展览内容围绕陈列主体——17件兵马俑而展开,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了以秦俑为代表的秦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展览背景资料的分析、整理和归纳,对文物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近年来考古发现新成就及研究成果的提炼,为做好陈列内容的设计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陈列内容设计的实施
  什么样的陈列内容设计才是一个好的设计?通过四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一个观众喜欢看的,并能看得懂的展览才是一个好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内容设计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展览才是观众能看得懂的展览呢?这就是陈列内容设计的展览内容是否得到了目标观众群体的认可。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目标观众,定位在12岁左右这个年龄层的群体对文物历史知识的认知度上,依此进行的内容设计,必须符合这个层次观众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对文物历史知识的理解方式和方法。所以,在进行内容设计的时候,我们从整个展览的内容结构、各内容之间层次的关系、符合目标观众的文字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考虑。
  1.陈列内容的结构与层次
  整个展览的内容结构十分简单,分为“秦陵”和“秦始皇兵马俑”两大部分,前者是展览的大背景,后者是这个背景下需要展示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秦始皇及其为自己修建的陵墓的规模以及秦陵及其周围的保存现状等;第二部分从整体上介绍了兵马俑与秦陵的关系,从细节上介绍了兵马俑的发掘、修复、制作工艺,军阵的含义、秦代的兵种、武器装备以及陶俑的色彩、面部特征、发型、服饰等特色,使观众不仅从整体上对秦陵和兵马俑有了宏观的了解,而且挖掘了主体文物的细部特征,为观众提供了大量有关秦陵和兵马俑的信息,使观众充分了解了兵马俑及其产生的时代。
  在简洁的内容结构基础上,内容的层次关系也十分清晰,整个展览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介绍、单元介绍和文物展品说明。在“9367个足球场大的秦陵”的总体介绍下,有“始皇有地下马厩百座”、“秦始皇的子女们在哪里?”、“谁为秦始皇修建陵墓?”、“巨石溜冰记”等几个小单元,不仅使观众对秦陵及其周围地区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向观众介绍了秦始皇、秦陵及兵马俑产生的那个时代。在介绍了“威武帝国之师——兵马俑”的总体情况后,我们又分出了“卓越的制作工艺”、“20世纪的防腐专利在2200年前就使用了”、“整军待发的一号坑”、“随机应变的二号坑”、“运筹帷幄的三号坑”、“地下军事营垒——俑坑的建筑”、“秦的兵种”等几个方面,对兵马俑坑做了介绍,同时为了深化展览的主题,我们又将“千人千面”、“炫目彩绘”、“服饰之美”、“须发有型”等几个独具刻划兵马俑特色的小单元,从另一个角度,更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兵马俑的故事。这样的展览陈列内容设计,目的在于启发观众对兵马俑有一个从整体到细部的认知,帮助他们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发现、理解和接受兵马俑。
  2.立足观众撰写展览文字说明
  无论是展览的整体介绍,还是各个单元的说明,“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陈列内容设计都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生僻或繁琐的文字,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述对内容进行浅显易懂地说明,给观众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如56.25平方公里的陵园面积,我们用“9367个足球场”的概念来说明;52.5米高的秦陵封土,我们用“相当于18层楼那么高”的形象描绘来表述;具体到每个陶俑的说明,我们也一改过去用考古专用名词来形容的方式,在文物说明牌上避免出现文物出土的时间、地点,避免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对陶俑外形的描述,采用直白的语言说明观众不易从陶俑形体直观能看得到的东西,如告诉观众:如何区分不同级别的陶俑、不同兵种的陶俑在战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陶俑身上的色彩是用什么颜料制的、为什么陶俑现在变成了灰色的、为什么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没有生锈,等等。通过我们的描述,那些带着疑问前来观展的观众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解开了关于兵马俑的许多谜团。例如我们在撰写器物“甑”的说明文字时是这样描述的:“秦代的生活用具,作用类似现在的蒸锅。”不仅要对这个生僻的字注音,而且还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阐明这一器物的用途,达到了非常好的说明效果,便于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还有,如对“百戏俑”的说明,我们采取更为活泼的方式,与观众互动起来,让大家猜测这种姿态的百戏俑做的是什么动作,并让观众将自己的看法留在留言簿上。通俗、朴实的说明文字带给观众的是轻松、愉快的观展感受,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符合了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又达到了我们办展的目的。观众调查显示,这样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观众特别是年纪小的观众是能够接受的,我们满足了目标观众对展览的需求。
  因此,在进行陈列内容设计的时候,陈列设计人员一定要换位思考,从目标观众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并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不仅让观众满意,而且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就能真正地使展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待文物展,陈列设计人员最应该了解的是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从文物的角度。所谓“以人为本”的“本”是观众本体,这是在陈列展示设计中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的。
  3.陈列内容设计的误区
  陈列内容设计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专业性的知识要不要在展览的说明文字中体现;误区二:刻意地要求文字说明的多与少;误区三: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专业性的历史文物知识是展览陈列内容设计的基础,一定要反映在陈列内容的设计当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关键是如何用一种观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历史考古研究成果,是照搬历史考古的专用名词,还是将历史考古的专用名词通俗化?怎样才是通俗化?通过实践我们得知,观众并非对这些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而是对我们通常使用的、令人不易理解的表述方式感到茫然。有些历史、考古专业上使用的名词和字一般观众都不能认全,更何况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了。所以,陈列内容设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观众以最朴实、最简单、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语言来理解专业的知识。
  传统陈列内容设计认为,文物展览的文字说明一定要少而精,因为在展览中突出的是文物本身,而不是那些说明文字,观众可以自己理解文物,做到“让文物说话”。然而,目前我们国家全民的平均文化素质还不高,很多观众不懂得历史和文物,他们无法正确理解文物所包含的内容,并依据自身的喜好来鉴赏一件文物,因此,针对我国的国情,一个文物展览的说明文字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文字说明的多少也不决定于陈列内容设计人员的主观愿望,而应由我们所要讲述的展品的故事来决定。说明文字的多与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事实上,文物在一个展览中并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主体,由文物来说明的故事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内容,文物在展览中只发挥了用以说明这些故事的辅助作用。
  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也只是整篇的文字而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内容离不开形式,而形式则是内容设计的一种诠释方式和延伸;同时,如果形式离开了内容也只是一个空的骨架而缺少血肉,也不能为观众所接受,形式是在内容基础之上成就并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是对内容的补充和说明。因此,两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而并非一对矛盾。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陈列内容设计人员在进行陈列内容设计时,如果对陈列形式也有所考虑,则可为形式设计提供更为确切的表达方式,利用形式设计人员正确理解内容设计的基本思想,而达到为普通观众服务的目的。内容与形式的无障碍沟通是一个展览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四年的展览实践中,我们也曾在这些误区中徘徊,但通过与观众切身的接触和讨论,我们走出了误区,真正明白了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
  (三)陈列内容的调整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最初的陈列内容设计,是按1200平方米的理想化展厅进行的,但事实上,巡展四年,我们走过的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都有自身的特点,其临的展厅也并不一定都是最理想的,因此陈列内容的设计必须根据展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陈列展示效果。四年来,陈列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包括展品数量、展示内容、展览说明文字、陈列语言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其中有三次调整是质的变化,推动了整个巡回展览在内容上的不断完善。
  1.成都展
  成都是秦俑全国巡回展的第一站,展厅是两个近1000平方米的古代寺庙建筑,想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营造一种展览的和谐气氛,对于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样的场地做展览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近年来,国内多家博物馆的观众调查结果显示,21~35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是博物馆的主流观众,因此,当2002年初启动“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时,我们设计的目标观众就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内容设计、展览主题和整体构思,以及展品说明的表述方式,都是围绕着这个群体而展开的。第一站成都的展览内容设计全面、系统,文字说明言简意赅,形式上大胆采用了红、蓝两色为两个展厅的主色调,使秦兵马俑等120件(组)文物与主色彩间形成了鲜明对比,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近距离接触兵马俑等珍贵文物的空间。展览受到了文博界专家的好评,但大部分观众的反响并不热烈,对所展示的内容充满了疑惑,他们并没有通过展览的文字说明完全理解文物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这就是观众定位不准确带来的后果。
  对此,陈列内容设计人员对展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观众进行了换位思考,立足于观众的角度,对展览进行逆向思维,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大多数的观众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但实际上他们的文化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只局限于他们所学的专业,而并不代表他们对文物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事实上,大部分观众(除部分对历史文物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外)对文物的了解程度,可能仅限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的那些浅显的知识,他们对历史文物的整体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基于此,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重新调整了设计思路,将展览的观众定位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个阶段,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讲述秦陵和秦始皇的故事,使展览更贴近普通群众。这一设计思路在杭州展得以实施,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杭州展
  杭州的展览是在科技馆举办的,35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展品由120件(组)调整到了85件(组)。可如何将这85件(组)文物有序地安排在这样小的展厅里,令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通过与陈列形式设计人员共同探讨,我们达成一致,就是必须充分利用200平方米的序厅空间来营造气氛,以弥补展厅空间不足的缺憾,因此在展览背景内容及秦陵、秦俑的相关知识介绍上,做了大量的铺垫,来丰富展览的内容并有效地利用空间。考虑到展览内容的通俗性,我们不仅在文字表述上下了大功夫去钻研,做到不使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专用名词,同时也不刻意地告诉观众某一件文物的规格、出土地点等(这是传统博物馆展品说明的传统写法),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观众某件文物所蕴涵的历史考古信息。虽然我们抛弃了一些并不为观众所关心的信息,但这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整个展览的理解。
  通过展览来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广大中、小学生是展览的目标观众,也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在序厅的12块展板上配了一些卡通画,结合文字说明,以直观、趣味的方式阐释了展板的内容,颇受学生群体及家长的欢迎,使展览的内容更加生动。这在文物展览的内容设计中既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一次创新,也是变更陈列内容设计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内容设计上的新举措和新尝试,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更使我们认识到文物展览的宗旨是为最普通的观众服务的,要拉近博物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应该从博物馆自身做起,博物馆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令人产生距离,而是应该以观众为本、从最普通的观众需求出发,考虑他们的基本要求,这样博物馆的事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次有益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从杭州展开始,我们把展览的观众定位锁定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个群体上,所有文字的表述以他们的理解力为基础,既通俗易懂,又告诉他们文字表述最基本的要素和概念,希望他们从展览中能有所收获。虽然展览的文字说明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作为陈列内容的设计者,最大的收获就是观众更新了我们以往的办展观念,教会了我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内容设计者;观众是令我们尊重的!
  3.青岛展
  青岛展我们对展览内容做了第三次大的调整,将陕西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作为展览的大背景,兵马俑只是陕西古老文化中一个放大了的窗口,将品牌“兵马俑”与陕西融为一体,观众通过我们展示的这一信息能够更多地了解了陕西。虽然这部分内容的资料还不是很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陕西的力度,但我们相信,当巡展再次启动时,我们会做得更加完善。
  (四)展览评估体系的建立
  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展览有利于博物馆陈列工作的改进,因为展览办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展览就与陈列设计人员无关了,陈列设计人员还要通过各种类型的观众对展览做出的评价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得到重视。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展览的评估体系以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一个展览。目前,国内博物馆界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整个博物馆行业甚至还没有出台一个无论是博物馆建筑、展览、收藏还是保管等各项工作的规范,因此无法对一个展览进行有效地、客观地评估。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四年巡展中,我们重视各类观众对展览陈列设计的看法,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展览的评估体系应该依据展览工作的先后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展览实施之前对展览策划进行的评估、展览实施过程中对展览本身进行的评估和展览完成后对整个展览效果进行的评估。阶段不同,评估的内容各有不同。对展览策划的评估,是指对展览实施可能性的评估,和对展览预算进行的评估;对展览本身的评估,是指对展览内容和形式的评估,以及受众可能会对展览产生的喜爱程度的评估;对展览效果的评估,是指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如对展览可为受众提供的知识量、媒体对展览的宣传力度、展览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通过举办展览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等项目的评估。
  在三个不同的评估阶段中,我们认为在巡展中最适用的评估是对展览本身和对展览效果的评估。对展览本身进行的评估,主要是指对展览内容和形式进行的评估。在陈列大纲的基础上充实和丰富展览内容,是办好一个展览的前提,对展览内容进行评估,主要是从内容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关系、层次是否清晰、文字说明是否通俗易懂、所表达的中心是否明确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的综合考察。表现展览内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运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最好地表现既定的主题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评估展览的形式,就是要对形式是否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内容、补充内容、延伸内容做出“质”的考察。每一个展览都有一个目标观众群体,根据这一目标群体设计出的展览是否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从展览中获得了什么?他们对展览的看法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对受众满意度的评估。对定位受众参观感受做出的评估是展览评估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第三阶段即对展览效果的评估。
  展览效果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社会效益主要指展览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展览为受众提供知识量的多少、整个社会对展览的关注程度、展览的影响力等;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展览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展览经济收入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展览成败的重要指数,博物馆为了自身的发展应该关注这一经济指标的涨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领域的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其地位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这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的关注上。社会对展览的关注程度主要表现在媒体对展览的宣传报道量、政府及市民对展览的关注以及参观人数的统计等几个方面。新闻媒体与日新月异的博物馆事业的广泛结合,为博物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的传媒,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化信息的传播,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层面,因此,对展览社会效果的评估也是衡量展览成败的指标之一。
  展览评估是改进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为今后的陈列工作积累经验。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估展览,都是要达到在展览实施前所预定的目标。
  (五)陈列内容设计与“策展”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导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方向,博物馆举办展览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因此在举办展览之前,“策展”理念的引入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展览的选题、筹办上,要有策划意识,只有切入公众的兴奋点,才能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一切从有利于公众需要出发,精心策划,多下工夫,出精美的精神产品,才是真正地为公众服务。”④
  本次“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采用与文化展览公司联合打造“文物知名品牌展览”的方式进行合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认为在这一成功运作的展览中,最值得我们向合作伙伴学习的是“策展”观念的引入。“策展”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的会展业,就是在一个展览项目启动前,对展览从内容、受众到市场等各个环节进行的全面分析与策划,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并获得收益。在艺术展领域,“策展”的概念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而在博物馆界,这一理念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1.内容设计是展览整体策划的基础
  “策展”的内容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大容量的市场需求是展览可行性计划实施的保证,而陈列内容设计作为“策展”的基础,在一个展览的整体策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剧本”来比喻一个展览的内容设计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即使最好的导演也要有个好的剧本才能制作出好的电影来。所以,一个文物展览的内容是否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否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具有市场价值,就是陈列内容设计人员与“策展人”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了。
  虽然“兵马俑”是全世界知名的品牌文物,然而能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现场观看展览的观众毕竟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中、小学生和一些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观众,他们对这样的品牌文物有强烈的需求,但却因无法到西安而使这一愿望不能实现。这一点是我们在巡展的展览现场体会最深刻的,很多观众感谢我们能把兵马俑带到他们身边,满足他们亲眼目睹“国宝”的心愿。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基础上,我们合作推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就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整个展览的内容设计以兵马俑为主体,以秦始皇、秦陵、秦始皇兵马俑坑为背景,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文字说明,以及符合观众人体特征的展览展示设计,使展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而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突出的展览而做的市场策划,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2.展览内容与展览宣传
  展览宣传是展览策划的重要环节,而对展览内容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对展览的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兵马俑”的“出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媒体竞相报道,特别是北京旭日和熙展览展示有限公司与各地媒体的合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把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纳入了展览宣传的轨道。各地媒体对本次全国巡回展的宣传,从兵马俑的考古发现、发掘、保护、运输、展览设计、讲解、现场安全,到秦俑博物馆的发展现状、秦陵博物院的发展规划,以及中国文物市场的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深层次的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了展览本身的内容。陈列内容设计为展览宣传提供新闻点,媒体对展览内容进行解谜和剖析,两者间的互动有助于观众更细致、全面地理解整个展览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媒体的主动参与,特别是不同形式的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展览进行的宣传,使博物馆又多了一条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途径,同时也为观众拓展了获取信息的渠道,达到了展览的预期目的。
  (六)陈列方案举例
  1.最初的陈列方案
  《“秦军出征”——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陈列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向广大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紧密联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让全国人民了解陕西,了解陕西的历史文化,并为陕西走向全国提供一种新的宣传方式。展览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物为基础,向观众简述了秦国发展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大事及秦史的基本脉络,以秦始皇兵马俑等文物为主要载体,向观众传达二十年来对秦陵、秦兵马俑研究成果的信息,多侧面地阐述“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后代的意义。
  二、设计主题
  以秦始皇兵马俑和秦陵周围出土的文物为陈列主体,辅以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物,多层面地向观众介绍秦国从建立到发展、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进程。展览以时间为顺序,以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为载体,以通柜和开放式的独立展柜为主要陈列形式,采用照片、图表、图画、雕塑、文物复制等多种陈列手法,并借助现代化的影视和多媒体的表现形式,突出塑造秦人粗犷、古朴、大气的风格,多角度地反映秦文化的内涵。
  展览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主线索,将展览内容从时间上分为统一前、统一后两大部分,统一后又分为秦始皇帝陵和秦始皇兵马俑两个内容进行分块陈列设计。同时,展览将根据展出地点的具体情况,联系秦与当地的关系,拉近古人与现代人的距离,让观众从展览中感受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秦文化的多姿灿烂,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我们民族必将腾飞的信念。
  三、陈列内容
  ●序厅
  序厅是整个展览的引子,在这里应迅速地使观众集中注意力,对整个展览形成渴望。在序厅我们将以简洁的文字和大型的图片,营造出秦陵及其陪葬坑的恢弘气势,烘托展览的陈列主题。
  前 言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恢弘雄伟的气势,超凡卓著的雕塑艺术,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1974年秦俑被发现以来,二十八年了,秦始皇兵马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享有极高荣誉,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庄严宣布: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为“世界人类遗产”。
  1980年以来,秦兵马俑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先后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走遍了大半个地球,所到之处,备受青睐。1983~1988年,我馆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秦兵马俑全国巡回展览》,在全国13个省的21座城市展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目睹中国二十年多来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感触颇多!为配合国家“开发大西部”的战略规划,宣传陕西,宣传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向全国人民展示我馆发展二十多年来的成就,我们特举办以秦兵马俑为陈列主体的《“秦军出征”——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不仅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让全中国人民通过兵马俑这个窗口了解陕西。
  秦王朝是短暂的,而以兵马俑为象征的秦文化却是丰富多彩的;秦俑固然伟大,而它的制造者及其创造力尤其伟大。面对这“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责任,中华腾飞指日可待,然我辈仍任重而道远!
  此次出征的“秦军”是有限的,要想真正体味秦始皇兵马俑恢弘的气势,欢迎您到西安来!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 吴永琪
  2002年2月8日
  背景照片:秦陵远景、一号俑坑全景、典型陶俑头像
  展 品:一号坑战车(复制品)
  多 媒 体:介绍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及秦陵和兵马俑的相关内容
  ●主展厅
  a.展览内容分三大部分:秦先公史迹、秦始皇与秦陵概说、秦始皇兵马俑,每一部分都有它的中心点,围绕各自的中心展开设计。
  b.展览尽量少用文字,而主要用文物说话,并辅以形象的创作图画向观众传达信息。有些必须表达的内容可在文字说明中写清。
  第一部分:秦公一号大墓为中心点,秦先公的陵墓制度,为秦始皇的帝陵制度奠定基础。
  秦先公史迹
  传说秦人是因祖先女修吞食玄鸟蛋而繁衍的民族。公元前8世纪,他们主要生活在今甘肃省东部天水一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保卫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为诸侯,取得了与其他诸侯国同等的地位,正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秦人在建国之初,长期与戎狄相处,生存环境恶劣。经过几代人的艰难经营,秦穆公终于公元前623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人的势力扩展到黄河西岸。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为秦巩固在关中的地位并实施向东扩张战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昭襄王时期,兼并巴蜀,建立郡县,拉开了秦人逐鹿中原的序幕。
  图 版:秦人迁徙路线图
  秦公一号大墓
  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秦公一号大墓,是第十四代秦王景公(公元前576~公元前537年)之墓,该墓棺椁为“黄肠题凑”,墓内陪葬品以玉器为主数以万计,极为奢华。为秦始皇陵之帝陵制度奠定基础。
  图 版:秦公一号大墓结构图
  创 作:秦晋之好(秦穆公)
  商鞅变法(秦孝公)
  长平之战(秦昭王)
  文 物:计26件
  A秦公镈、秦公锺
  B提链钫、半两钱范、建筑构件
  C错金铜鼎
  D玉佩饰、玉璜、玉璋、玉璧、玉竹节、玉掏耳勺、串饰、玉佩饰、马鞍形玉饰
  E陶罐、大陶釜、陶鬲、陶杯、彩陶壶5件、陶仓
  陈列形式:(1)秦公镈、秦公锺为独体柜
  (2)其他为通柜
  第二部分:秦始皇和秦陵概说,中心点是介绍秦陵环境的沙盘。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在位三十七年,为秦国的发展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十三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后,充分发挥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十年的时间尽并天下诸侯,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朝建立后,嬴政首先改“王”为“帝”,自称“始皇帝”,梦想秦王朝能“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堕壁垒并迁徙六国遗老,完善国家机器。
  秦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周边扩展:修灵渠,南取百越;筑长城,北却匈奴。使秦“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地域十分广阔。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诞生。统一的政权,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加速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秦始皇帝像
  图版:秦国势力扩张图及统一中国版图
  照片:长城;驰道、直道
  创作:销天下之兵,以为金人十二;北却匈奴、南平百越;五次出巡,刻石封禅
  图表: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文物:记9件(组)
  A安邑二*(左钅右斤)、方足布、蚁鼻钱、燕刀币、齐三字刀、半两钱、锐角布、秦半两(一套10枚)
  B铜权
  陈列形式:展柜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位于今西安市郊3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现占地面积56.25平方公里,封土现高52.5米,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始皇陵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埋藏而著称于世,对西汉帝陵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秦始皇帝陵园是一座大型的帝王陵园,地表有大型建筑5处,地下有豪华奢侈的地宫和各种各样众多的陪葬坑、陪葬墓,如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兵马俑坑等。近年来在秦陵地区还有石铠甲坑、百戏俑坑等新的发现。这些都是秦始皇“事死如事生”思想的体现。
  秦始皇帝陵园的修建工程由丞相李斯主持,前后历时三十七年,动用了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刑徒等七十余万人次实施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刚刚从连绵不断的战争痛苦中挣脱出来的人民和国家,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这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最终由刘邦一统天下,完成了由秦王朝向汉王朝的过渡,中国历史又迈入了新阶段。
  沙 盘:秦陵地区各遗址、遗迹分布情况
  地宫猜想
  地宫是秦陵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地方,位于封土之下。关于地宫的结构与埋藏、被毁与被盗等问题,从古至今有过很多的猜想,颇具神秘色彩。秦始皇留给后人的这个旷世之谜有待于当代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投 影:秦陵地宫结构推测(根据最新资料,对秦陵地宫的内部结构进行推测,以三维动画的生动形式展示给观众)
  图版:汉墓壁画中的星宿图
  石铠甲坑
  1998年8月,在秦陵外城垣内发现了面积为13000千方米的石铠甲坑,首次出土了可辨认的秦代石铠甲87领,石胄43顶。虽然铠甲有人甲和马甲之分,石胄也有不同的类型,但从其制作工艺的精湛和复杂的程度来看,秦代甲胄的制作已趋标准化和统一化。这种用铜丝和石片编缀制成的石质甲胄,在中国甲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中亦属罕见。
  照片1:铜车马出土现状、修复中的铜车马御手俑、金当卢、马笼头、兽头饰件
  照片2:石胄及石铠甲、百戏俑、文官俑、青铜鹤
  照片3:跽坐俑侧面等
  照片4:陪葬墓全景、彩陶壶等典型器物
  照片5:夔纹大瓦当等典型器物
  照片6:石料加工场遗址
  修陵人墓地
  拓 片:修陵人墓墓志瓦文
  创 作: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荆轲刺秦王
  文物1:计14件
  A铜鼎
  B石胄(复制品)、铜车马(一号车、二号车复制品)
  C弩车辄、银辖軎、蝉形轭端银勾首、马蹄形构件、兽头饰件、鸭嘴带钩、金当卢
  D跽坐俑、圉人俑
  E带箭头的头颅
  陈列形式:1.铜鼎、石胄、带箭头的头颅为独体柜陈列
  2.两乘铜车马复制品为开放式陈列
  3.其他为展柜
  文物2:计31件(组)
  A陶罐、陶钫、陶甑、陶釜、大陶釜、陶壶、陶钵、彩陶鼎、带盖陶盒、陶盆、陶灯、高足陶碗、陶棺、石碾、陶拍
  B铜活页、直角饰件、门楣饰件、勾形饰件、太阳纹砖、夔纹大瓦当、“蕲年宫”瓦当、双獾纹瓦当、卷云纹瓦当、五角水道管、圆形水管、I型陶砖、Ⅱ型陶砖、Ⅲ型陶砖、楔型陶砖、席纹
  文物3:计10件(组)
  A铁臿、铁錾、铁钵、铁铲、铁铧、手锯
  B铁钳、刑具、刑徒残瓦志2件
  陈列形式:1.夔纹大瓦当为独体柜陈列
  2.建筑材料部分可否采用方式裸露陈列
  3.其他为通柜
  皇家军团——兵马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侧约1.5公里处,发现于1974年,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坑内有比真人真马还要高大的陶俑陶马共计8000件,均模拟秦军的真实序列排列,象征着拱卫京城的宿卫军。
  兵马俑坑有一、二、三号坑和未建成的四号坑,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队编列中的左、中、右三军和一个指挥部。一号坑是以步兵和车兵编列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是弩兵、步兵、骑兵和车兵混编的曲尺形方阵,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是指挥部。
  复原:俑坑结构图
  青铜兵器
  一、二、三号俑坑内出土了大批青铜兵器,据初步统计有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程兵器三大类,青铜镞、剑、戈、矛、戟、铍、殳、钺、弩等九种近40000件。有的兵器上带有铭文,是研究秦代兵器史的可靠的实物资料。
  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兵器,均为铜、锡合金铸造成型。每种兵器因用途不同而合金配比不同,反映了当时的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且也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秦俑雕塑艺术
  秦俑艺术秉承前代雕塑艺术的传统,将我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八千兵俑纪念碑式的大型群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前代。它以宏伟的构图,再现了秦国百万大军的雄姿,是秦始皇十年一统辉煌业绩的赞歌。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时代的精神。
  秦俑造型多彩多姿,千人千面,性格、神态各异,体现了秦俑制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和卓越的写实技能。秦俑军阵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和谐统一,真实地再现了秦军的军容军貌,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
  秦俑面型
  俑头的塑造采用模塑结合的形式,先做大型,再进行细部雕刻,所以秦俑并非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个性特征十分突出。秦俑有国字形、用字形、风字形、田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甲字形、申字形等八种基本面型,表情丰富且神态各异,表现了秦军昂扬向上的斗志。从面型多样的秦俑中可以看出,秦军来源于中原、西南、西北等全国各地,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秦俑发型和胡须
  秦俑的发型分圆髻和扁髻两种,因形状的不同,发辫亦各式各样,不仅反映了秦人的审美观,而且反映了兵种的不同和身份、地位的差别。
  古代成年男子一般都留胡须,剃须是犯罪的象征。秦俑的胡须分络腮大胡、三滴水式髭须、长须和各种八字胡等七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有许多细微的变化。
  秦俑发型和胡须的丰富变化,是秦代雕塑艺术家们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概括提炼而来的,通过适当的艺术夸张,赋予了人物多姿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秦俑彩绘
  秦俑身上原有的彩绘,大部分在出土时已脱落,仅存残迹,但残存的色彩也较多,且色泽如新。目前我馆正与德国合作,共同探讨保护陶俑色彩的课题。
  秦俑身上所用的彩绘均为矿物质染料,色彩十分亮丽。不同级别和不同兵种的陶俑在服饰用色上并无差别,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说明当时各个等级的人们在服色上并无严格限制。
  雕 塑: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
  图 表:彩绘俑形象展示
  照片1:各具特征的秦俑面部塑造
  照片2:秦俑的发型和胡须
  照片3:青铜长剑、铜矛、弩机
  照片4:金当卢、甬钟、兽头饰件
  文物1:计20件(组)
  高级军吏俑、军吏俑、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2件)、战袍军吏俑、战袍武士俑(3件)、跪射俑、立射俑、车士、御手俑、车马、骑兵俑、鞍马、残俑(3件)
  文物2:计件12(组)
  青铜长剑、铜铍、铜镦Ⅲ、铜矛、铜殳、铜镞、箭镞、标枪、弩机(2件)、弩弓、甬钟
  文物3:计2件
  铜带扣、铜方策(2件)
  陈列形式:1.陶俑陶马为开放式的独立展台,展台可否模拟秦俑坑的地面?
  2.青铜长剑要求独体柜单独陈列,最好在展厅中间,将展台旋转。
  3.其他兵器尽量作复原陈列
  4.其他展品为展柜陈列
  录 像:播放有关秦陵、秦兵马俑的录像片
  2.杭州展陈列方案(序厅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展(杭州展)”陈列方案
  (1)设计思想
  鉴于陈列面积仅有350平方米,特将整个展览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秦陵、秦始皇有关的展览背景资料,以版面的形式图文并茂地陈列于展厅外;另一部分是与展览本身密切相关的具体陈列内容,以大型展台、独立展柜和通柜的形式,合理分割陈列面积。
  ●展厅外环境的塑造
  以版面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与秦始皇、秦陵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一方面可让观众更多地了解秦始皇其人其事,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展厅太小之不足,以此来渲染、烘托展览的气氛。
  秦人的崛起
  女修吞卵生子的传说,说明秦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
  秦人最早生活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一个叫“秦亭”的地方,公元前770年他们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随着它的逐渐强大,秦人一步一步由西向东迁移……
  “中国——China”的由来
  在世界文明古国如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等国的历史记载中都曾出现过“China”这个单词,意指“中国”。英语单词“china”的本意是瓷器,为什么“中国”会被称为“China”呢?这与秦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人建国之初与戎人杂居相处,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才基本统一了各戎。几百年来通过与戎人不断的战争,秦人大量吸收了戎人的文化,使之成为秦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一。很可能从那时起,秦就与西亚古国有了往来。当时的秦被称作“Chin”,也就是“秦”的音译。“China”最早是从古印度的梵(fán)文“Cinas”演化而来到了宋朝,中国的瓷器闻名海内外,因而就用“China”专指那个生产瓷器的国家——中国。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战国晚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繁,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历史将这个重任落在了秦国的新一代君主——秦王嬴政身上。
  嬴政生于赵国邯郸,13岁即位,在位37年,史称赵政。由于他的父亲庄襄王在被立为太子之前一直在赵国作质子(人质),所以他的幼年生活十分不幸,这对他今后实施暴政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嬴政即位后利用祖先奠定的基础,花费十年时间先后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后,嬴政首先改“王”为“帝”,自称“始皇帝”,梦想秦王朝永传万世。在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的同时,继续向周边扩展,使秦的地域“东至海既朝鲜,西至临洮(táo)、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十分广阔。统一的王朝取代了500多年的分裂动荡,秦王政的历史功绩令千年后的唐代诗人李白动情讴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与孟姜女
  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犯,秦、燕、赵三国都修筑了长城。统一后,秦始皇将三国的长城连了起来并派遣30万大军驻守。
  民间有许多关于长城的传说,其中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故事最为著名。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了,多年未归。孟姜女挂念他,便背起行囊(náng)千里寻夫。长城连绵万里,筑城的民工千百万,她根本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丈夫。孟姜女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三夜,忽然听见天崩地裂一声巨响,长城被哭倒了八百里,一堆堆白骨暴露出来,孟姜女用滴血认亲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丈夫。这时,秦始皇派来捉拿她的官兵赶到了……。
  秦始皇与孟姜女之间还有什么样的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从中看出当年修筑长城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确实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今天,新时代的人们已将长城注入了新的内涵,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最早的高速公路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驰道,这一网络有两条主干线:一条是由咸阳出发往东,通向今河北、山东的;另一条是由咸阳出发往南,通向今湖北、安徽、江苏的。史书上记载,驰道的路基夯(hāng)筑坚固,路面宽50步(近70米),每隔3丈(近7米)还栽一棵青松,绿化驰道两旁。为加强北方边防,秦始皇在他48岁那年又下令修筑“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出发往北,跨过黄河,直达九原,全长1800里(约合700公里)。驰道和直道是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
  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的形成,便于秦始皇调动军队,下达政令,更便于他巡游全国,防范东方六国贵族的反抗。
  秦始皇到过杭州吗?
  秦始皇从二十七年(公元前219年)到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11年间,曾五次巡游全国,走遍了全国十五个省,出巡次数密度之大,累计行程之远,在历代帝王中是空前的。所到之处秦始皇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那么秦始皇到过杭州吗?
  秦始皇三十七年,在第五次巡游中,秦始皇曾到过杭州。《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当时的杭州称为钱唐,是秦朝三十六郡中会稽(jì)郡下的一个县,地处西湖群山之中,与杭州市目前的行政区划有所不同。
  这也是杭州最早见于历史记载。
  秦陵地宫是什么样的?
  连绵不断、气吞山河的万里长城和气势磅礴、栩(xǔ)栩如生的兵马俑,都会令您联想起千古一帝——秦始皇。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丰富的历史遗产,更有疑窦(dò)丛生的历史之谜,其中秦陵地宫之谜就是这众多谜团之最。
  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描述,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地宫中有没有点点繁星和百川大江?秦始皇的身边是不是有数不尽的黄金珠宝美玉?通过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努力,对秦陵周围的环境有了大概的了解。据专家推测,地宫中的“天文之象”是用绘画来表现的,“地理之象”是用水银来营造的,因为在秦陵地区,地下水中汞的含量不仅严重超标,而且相当集中,说明在地宫中的确使用了大量的水银。但到底地宫是什么样的,现在谁也无法回答。
  谁发现了“世界奇迹”?
  农民打井偶然发现秦俑并不是秦俑第一次为世人所知。考古工作者在俑坑的隔梁上发现了西汉、东汉和近代人的墓葬,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秦俑就已被发现。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大型陶俑一事,被回乡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lìn)安稳得知,他写了一篇名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重要情况反映,在中央领导传阅的《情况汇编》发表后,引起了广泛重视。考古工作者用洛阳铲对整个秦陵地区进行了勘探,从此,秦陵神秘的面纱被慢慢地揭开了。
  秦俑的发现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代甚或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谁为秦俑馆题写馆名?
  1979年4月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来到秦俑坑发掘工地,这是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来秦俑坑考古工地视察。叶帅在参观了秦俑坑出土的几件典型陶俑和戈(gē)、矛、戟(jǐ)、镞(zú)、剑等青铜兵器后,对这座地下军阵十分感兴趣。当时博物馆筹建处主任杨正卿请求叶帅为博物馆题名,叶帅欣喜地答应了。
  197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建国3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国庆,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秦俑为什么被称为“第八奇迹”?
  来秦俑馆参观的第一位外国贵宾竟然也是一位炎黄子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1976年5月14日来到考古发掘工地参观,他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十分钟爱兵马俑,曾三度来到秦俑馆。1978年9月23日当他第一次来到秦俑馆,看到气势磅礴的秦俑军阵时,不由脱口而出,“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过中国。”从此,秦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
  世界上的七大奇迹除埃及金字塔外都已伴随着历史灰飞烟灭了,只有秦俑奇迹般地从地下站了起来,这2200多年前空前绝后的历史遗迹,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
  秦陵考古新发现
  随着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近些年在秦陵地区又出土了陶俑新品种。彩绘百戏陶俑的风格与兵马俑截然不同,是宫廷娱乐活动中杂耍艺人的形象;彩绘文官俑面容祥和恭谨,是秦帝国兴盛时期文职官员意气风发精神的写照。
  新发现的石铠甲坑的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估计埋有铠甲6000余件,石胄2000余顶。据研究,铠甲的制作有画样、切割、磨边抹棱、钻孔、抛光、连缀等六道工序,即使在现代高科技工艺条件下加工这些石铠甲,一个人也需要361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或者说是3616个人花费一年时间才能完成。那么秦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怎样完成钻孔、抛光等高难度工艺的呢?这个谜也许需要您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新的考古发现,为考古学家探寻秦陵丰富的埋藏、早日揭开秦陵之谜提供了新线索。
  照 片:石铠甲、文官俑
  展 品:百戏俑
  ●展厅内陈列内容设计
  展厅内的内容按两部分划分,即秦陵和兵马俑。以大型展台、独体柜和通柜的形式,展示54件精品文物(具体内容略)。
  前 言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恢弘雄伟的气势,超凡卓著的雕塑艺术,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秦兵马俑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来来。面对秦始皇的百万雄兵,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时代造就的英雄,和一个英雄造就的时代,更可以看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绩。
  历史属于过去,而未来要靠我们创造!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宣传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向全国人民展示秦俑馆发展二个多年来的成就,我们举办以秦兵马俑为主体的全国巡回展,不仅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让全国人民通过兵马俑这个窗口了解陕西。
  杭州与西安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yùn)。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吴越民族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的统一战争,增加了秦文化与吴越文化交流的机会,它们共同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长沙展陈列方案(文字版面和展品说明部分)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在位三十七年,为秦国的发展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十三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后,充分发挥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十年的时间尽并天下诸侯,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朝建立后,嬴政首先改“王”为“帝”,自称“始皇帝”,梦想秦王朝能“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同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堕壁垒并迁徙六国遗老,完善国家机器。
  秦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周边扩展:修灵渠,南取百越;筑长城,北却匈奴。使秦“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地域十分广阔。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诞生。统一的政权,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加速民族融合、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 片:秦始皇帝像
  图 版:秦国势力扩张图及统一中国版图
  照 片:长城;驰道、直道
  创 作:销天下之兵,以为金人十二;北却匈奴、南平百越;五次出巡,刻石封禅
  图 表: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文 物:计9件(组)
  A安邑二*(左钅右斤)、方足布、蚁鼻钱、燕刀币、齐三字刀、半两钱、锐角布、秦半两(一套10枚)
  B铜权
  陈列形式:展柜
  威武帝国之师
  1974年3月,农民在秦陵东边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挖出了破碎的陶俑。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就这样破土而出了。
  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和未建成的四号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号坑是步兵和车兵军阵,二号坑是弩兵、步兵、车兵和骑兵混编的军阵,三号坑是指挥部。三坑中共有比真人真马还要高大的陶俑、陶马8000件,战车100多乘,兵器数万件,它们是京城的守卫者。
  秦俑军阵气势恢弘,震撼人心,而且每个陶俑的个性特征也十分突出,从他们不同的服饰、冠饰、发型等方面可以判明他们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从他们的面部特征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族属,可以说秦俑军阵是一个包融了全国各个民族的大家庭。
  只有面对秦俑您才能真正体会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
  整军待发的一号坑
  一号坑坐西朝东,长230米,宽62米,在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且出土的陶俑最多,从已发掘的部分估计,其中应埋藏陶俑、陶马6000多件,战车40余辆。车马与步兵俑皆为立姿,步兵有的持弓弩,有的持戈、矛、戟等长兵器,抬首挺胸,巍然而立。俑坑四周的步兵俑均面朝坑外,有巩固中央之意;东端的三排步兵俑是行动迅捷的前锋部队。一号坑的主体部分由独立步兵、战车和附属于战车的徒兵组成。一号坑战车与步兵的排列,形如一个组织严密、排列有序的方阵,但这个方阵并非敌我双方交战时的队形,而是处于戒备当中、整装待发的阵容。
  随机应变的二号坑
  相对于“右军”一号坑而言,规模稍小的二号坑是“左军”,由弩兵方阵、战车方阵、车徒结合与骑兵混编的方阵和骑兵方阵四个部分组成。弩兵方阵的中间是跪射俑,四周是立射俑,跪姿、立姿的交错姿态,在作战时一起一落、轮番射击,可使攻击不间断,从而增加了杀伤力。
  运筹帷幄的三号坑
  三号坑的规模较小,分成车马房和南北厢房,车马房有一辆战车,南北厢房是铠甲武士俑。由于这里出土了铜殳(殳在春秋战国以后主要作为仪仗用器),因此三号坑可能是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即指挥部)。
  秦代的战车
  战车,古代也叫戎车、兵车、武车、革车。传说战车在夏代就出现了。它曾在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渡过了个多个世纪,最终因步兵的出现和骑兵跻身于战场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秦代的车兵作为一个兵种依然保留着,而且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屡建奇勋。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内共有战车50余乘,二号坑内有战车89乘,三号坑内有战车1乘。估计三个坑共有战车140余乘,目前已发掘出土34乘。俑坑内出土的战车再现了秦军车兵的风貌,更为研究秦代战车的形制、系驾关系、战车的类别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秦俑坑中的战车均为木质、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陶马。车舆呈横长方形,横宽140厘米,进深110~120厘米。车轮的直径为134~136厘米,辐条30根。
  秦俑坑内出土的战车可分为四类:一是一般战车,二是高级军吏乘坐的指挥车,三是跟在指挥车后面的佐车,四是在军中居重要地位的驷乘车。这四种车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乘员的职责不同,还有车的装饰略有差异。现在这里展示的是一般战车。
  秦军的兵种
  数代秦公的经营使秦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强国。据史书记载,秦有战车千乘,骑万匹,步兵百余万。秦王嬴政就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军队横扫六国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这支骁(xiāo)勇善战的帝国之师共有步兵、骑兵、车兵三个兵种。
  步兵是俑坑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兵种,近7000件,他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一、二、三号坑中共出土了130余辆战车,车为双轮、单辕,由四匹马驾驭;秦国的骑兵出现于公元前七世纪,到秦帝国统一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兵种,由于其所具备的轻捷灵活的特点,使得它主要用于奇袭、骚扰和追击溃败的敌军,秦俑坑中共出土骑兵116骑。
  展品说明
  车 士 俑:这是一个站在一般战车上的士兵,他左手拿着戈、矛一类的长兵器,右手扶着前进的战车,神情严肃,要誓死与敌人拼到底。
  御 手 俑:御手的主要职责是驾驭战车,在车阵战中他的地位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御手的级别高于车上的一般士兵,是战车的领头人。
  骑 兵 俑:骑兵是秦军中的新兵种,在战争中主要配合车兵、步兵作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被称作“奇兵”。他们的服饰与步兵、车兵不同,短小轻巧,简单灵活,活,便于上马。秦国在挑选骑兵和鞍上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跪 射 俑:是重装步兵的一种,他手持弓弩位于弩兵方阵的中心。与立射姿态的步兵相比,其射击目标小,不易被敌方射中,是防守的理想姿势。半跪姿态的整体造型均衡对称,符合美学理论。
  立 射 俑:是轻装步兵的一种,位于军阵的外围,与跪射俑形成弩(nǔ)兵方阵。他的姿势是持弩发射的动作。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共出土了9件,是目前秦俑坑中出土的级别最高的陶俑。他气宇轩昂,一把长须,显得儒雅稳健,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军官。他是众多陶俑中的经典之作。
  铠甲军吏俑:是秦俑坑中出土的中下级军官。秦的军功爵制分为二十个等级,取得的军功多,获得了爵(jué)位就高,人人机会均等。
  铠甲武士俑:是秦军中最普通的重装步兵,他们始终站在整个部队的前沿,用生命捍卫着帝国的尊严。
  战袍军吏俑:是轻装步兵中的下级军官,他左手按剑,右手拿长兵器,随时准备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奔赴战场。
  战袍武士俑:是秦军中最普通的轻装步兵,他们与重装步兵协同作战,共同歼灭来犯之敌。
  残 俑: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大部分破损严重。呈现于您眼前的完整陶俑,是修复工作者的劳动结晶。
  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的办法是: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史料记载:凡在战争中能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者,赐爵一级;得一甲首者,若为官者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得二甲首者可为百石之官;斩得敌一甲首者,还可役使一人为自己的奴仆。
  与奖励军功紧密相关的是爵制的赐予。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爵制进行了系统调整,明确规定了二十个等级:公士、上造、簪(zān)袅(niǎo)、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sì)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与赐予的爵位相适应,因军功获得爵位者还享受一定的特权和待遇,但商鞅变法也同时规定:无军功者虽然是宗室贵族,也不得超越规定的标准占有田宅、臣妾,他还就人们的穿衣着履也做了严格的限制,告诫人们不得任意铺张。
  千人千面
  秦俑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形象逼真。艺术大师们运用写实的手法和高超的技艺,赋予了它们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千人千面”就是对秦俑造型艺术最好的阐释。秦俑的脸型可以分为国字形、用字形、风字形、田字形、由字形、甲字形、申字形等八种基本类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秦国的兵源来自关中、关东、西南、北方等全国各地。
  须发有型
  秦俑的发型分圆髻、扁髻两种,因形状不同,发辫亦各式各样,不仅反映了秦人的审美观,而且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兵种和身份、地位的差异。
  古代成年男子一般都留有胡须,剃须是犯罪的象征。秦俑的胡须分络腮大胡、三滴水式髭须、长须和各种八字胡等七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有许多细微的变化。
  秦俑发型和胡须的丰富变化,是秦代雕塑艺术家们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概括提炼而来的,通过适当的艺术夸张,赋予了人物多姿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
  服饰之美
  不同兵种的秦俑,所穿的服饰也不同,相同的兵种由于官职的不同,所穿的服饰也有差别,秦俑的服饰与当时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从秦俑的头顶冠式、脚下之履、不同形式的战袍和铠甲可以看出这些特征。
  秦俑服饰体现了汉服与胡服相融合的特点,冠、履、战袍和铠甲的不同样式,反映了鲜明的等级差别。
  炫目彩绘
  秦俑身上的彩绘十分丰富,有朱红、玫瑰红、橘子红、粉红、土黄、紫红、粉紫、深蓝、宝石蓝、宝石绿、赭(zhě)、深赭及粉白等十多种。服饰色彩基调以红、绿为主,总体效果是大红大绿。
  陶俑彩绘的颜色层下面有一层薄薄的生漆,说明秦俑在涂彩之前是用生漆施底的,形成了陶俑肌体和外层颜料的过渡结合层,从而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滑涩相宜,吸水适度。
  从陶俑身上的彩绘布局可以看出,秦俑彩绘色调明快,对比强烈,一般是上衣色彩偏艳,下身服色偏暗,体现出陶俑坚实的力量感。同时,作者还充分注意了陶俑绘与塑二者的补充和结合,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20世纪的防腐专利在2200年前就使用了
  秦俑坑中出土了大批青铜兵器,长兵器有戈、矛、戟(jǐ)、铍(pí)、殳(shū)、钺(yuè),短兵器有剑、金钩,远射程兵器为弓弩,共计40000余件,其中绝大多数是铜镞。有的兵器上还刻有文字,标明了兵器制作的年代。这些兵器都是用铜、锡合金铸造成型的,由于兵器的用途不同,它们的合金比例也不同,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十分发达,兵器的制作已经规范化和标准化。
  出土的兵器没有生锈的,仍锋利如初。据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在青铜兵器的表面有一层铬(gè)盐氧化层,它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在器物的表面作这种防腐处理,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先进工艺,德国是1937年发明的,美国是1950年发明的,并先后在国际上取得了专利。而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类似的工艺,这在世界冶金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展品说明
  青 铜 长 剑:青铜合金比例中锡的含量较高,因此剑刃锋利。该剑虽为实战兵器但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铜 铍 (pí):它有很强的穿刺力。上面的铭文记载了制作的时间、机构和工匠的名字。过去的考古资料中没有出土过完整的铜铍,秦俑坑长铍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兵器史的空白。
  铜 矛:青铜合金中锡的含量高,穿刺力强,刃锋锐利,是秦军作战的主要兵器之一。
  镞(zú)形器:形状像铜镞一样的兵器,具体用途不明。
  铜 殳 (shū):殳不能用来刺击,而是用作棰 (chuí)击的兵器,因此相对而言是种落后的兵器,春秋战国时多作为仪仗用器使用。秦俑坑中出土的殳只是兵器殳的一种。
  箭 镞:秦俑坑中共出土箭镞40000多件,镞头流线型的设计,使它成为具有较强攻击力的远射程兵器。
  弩 机:战国时期的弩机出土的不少但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秦俑坑中完整弩机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兵器的空白。
  铜 镦 (dūn):它的作用是保护长兵器的木柄,所以对它硬度的要求不高,因此青铜合金中锡的含量较低。
  金钩(复制品):是一种形状非常特殊、用于近距离格杀护体的武器。因这种武器最早产于吴国,所以又称“吴钩”。
  统一前的六国货币:统一前的六国货币。秦统一中国以前,货币非常复杂,各国货币的形状、太小、轻重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又分别流行着不同种类的货币,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统一前的秦国货币:名为秦半两,是统一前的秦国货币,这种外圆内方的形状,一直延用至清代。
  秦 半 两:统一后的秦朝货币,克服了过去使用、换算上的困难,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济的交流。这种外圆内方的货币形状,沿袭了统一前秦国货币的形状,成为中国2000多年来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态。
  铜 权:用来称物体重量的秤砣。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作了质地不同、太小不等、重量各界的各种“权”,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该铜权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颁布的统一诏书。
  9367个足球场大的秦陵
  秦始皇帝陵西距西安市35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封土现高52.5米(相当于18层楼的高度),陵园现占地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9367个足球场的面积),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它以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而闻名,对后代帝陵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帝陵的埋藏十分丰富,有大型的地面建筑,和豪华奢(shē)侈(chǐ)的地宫,以及各种各样的陪葬坑、陪葬墓,工程浩大。秦陵的修建主要由丞相李斯主持,前后历时38年,动用了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刑徒70余万人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刚从战争痛苦中挣脱出来的人民和国家,不能不说是一场灾难,这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史书记载,秦末的项羽、西汉末年的关东起义军、十六国时的石季龙和唐末的黄巢都曾破坏过秦陵。那么秦陵是否真正被盗掘过呢?考古学家对陵园地区的勘探表明,在陵墓封土边沿发现的两个小型盗洞属私人盗掘,并不是公开的大规模盗掘,但陵园的地面建筑于秦末被项羽烧毁已被确认。
  始皇有地下马厩百座
  秦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秦始皇用大量的真马为自己陪葬。用来活埋这些真马的马厩(jiù)坑有近百座,坑里还出土了饲养马的仆役——跽(jì)坐陶俑,马头前有陶盆、陶罐。出土器物上的文字说明,马是宫廷的御马,这里应该是秦王朝养马的地方。
  展品说明
  跽坐俑:这是一个专为秦始皇饲养宫廷御马、面容清秀的年轻饲养员。他表情严肃,循规蹈矩,忠于职守。因为他跪坐的这种姿态而被称为跽坐俑。
  谁为秦始皇修建的陵墓?
  据文献记载,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役共有70余万人次,他们来自哪里,命运又如何?
  传说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役,在完成了修建工程后,都被骗入地宫再也没有出来。他们的生死成了千古之谜。秦陵周围的老人们也说,这里曾发现过层层叠压的白骨。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
  目前发现的修陵人墓地共有两处,仅赵背户村一处就有150座。考古学家对其中的32座进行了清理,出土人骨架100具,女性3人,儿童2人,其余为男性青壮年,他们死因不明。出土的残瓦上刻有死者的籍贯、姓名、爵位,他们来自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等地。根据这些情况可以判明,他们正是当年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修陵人。
  始皇子女为父殉葬
  史书记载秦始皇共有20多个子女,他们的命运怎样?
  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篡夺帝位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开杀戒,戕(qiāg)杀了许多大臣和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们,并将他们埋在秦陵附近为秦始皇殉(xùn)葬。
  考古工作人员在秦陵周围发现了93座陪葬墓,其中有些墓的级别较高。通过对其中的8座墓葬进行发掘,我们从出土遗物和埋葬情况看出,这些墓的墓主可能就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们,其中有一个人的头颅上还被一支箭镞射中,显然他们是被秦二世杀害后埋葬的,而并不是自愿为秦始皇殉葬的。
  巨石溜冰记
  1973年,在秦陵地区发现了相当于125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的石料加工场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建筑材料、半成品和废品。骊山本地的岩石为砂岩,石质粗劣,不宜作建筑材料。那么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记载,渭河以北的岩石是非常适合作建筑材料的青色石灰岩,秦始皇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从渭北运石。这些巨石是怎样运来的?传说运石都是在冬季进行,每次运石都要在运石道上泼水,形成厚厚的冰道,再在石下铺上硬圆木,让巨石沿着冰道向前滑行。
  这里还出土了最引人注目的10件铁刑具和两具肢体不全的人骨,说明石料加工场曾使用了大量的刑徒。
  展品说明
  铁錾(zàn):生产工具,有使用过的痕迹。
  铁钵(bō):生活用品,类似今天吃饭用的碗。
  手 锯:生产工具,作用与今天的锯子相同。
  铁钳(qián):这是修建秦陵的刑徒所配戴的刑具。可以想像当年修建秦陵的刑徒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劳动、生活的。
  刑徒残瓦志:瓦片上写明了死者的籍贯和姓名,有的注明了所服劳役的名称。从出土的18块残志看,这些刑徒基本上来自统一前的六国地区。这些瓦片实际上是修建陵园刑徒的墓志,它们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墓志铭。
  秦陵考古新发现
  随着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展开,近些年在秦陵地区又出土了陶俑新品种。彩绘百戏陶俑的风格与兵马俑截然不同,是宫廷娱乐活动中杂耍艺人的形象;彩绘文官俑面容祥和恭谨,是秦帝国兴盛时期文职官员意气风发精神的写照。
  新发现的石铠甲坑的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估计埋有铠甲6000余件,石胄2000余顶。据研究,铠甲的制作有画样、切割、磨边抹棱、钻孔、抛光、连缀等六道工序,即使在现代高科技工艺条件下加工这些石铠甲,一个人也需要361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或者说是3616个人花费一年时间才能完成。那么秦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怎样完成钻孔、抛光等高难度工艺的呢?这个谜也许需要您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001年8月,在陵园附近发现了一座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共出土了10余件原大的青铜鹤、青铜凫(fú)雁等禽类文物,它们整齐地排列于坑底两侧的平台上,真实地模拟出这些水禽栖水而居的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秦代苑囿中珍禽于河边觅食、闲步、小憩的场景。这一发现为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连续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为考古学家探寻秦陵丰富的埋藏、早日揭开秦陵之谜提供了新线索。
  展品说明
  铜鼎(dǐng):鼎,最早是煮饭用的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等级制度的森严,铜鼎取代了陶鼎,并逐渐演变为代表权力的礼器,制作越来越精良,花纹也越来越复杂。周王朝曾铸九鼎以显示自己的权威。秦始皇统一以后,曾在泗(sì)水捞鼎,以使自己的统治名正言顺。此次发现的这个鼎是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制作最为精美的秦鼎。
  青 铜 鹤:2002年10月出土于秦始皇陵附近的陪葬坑。鹤喙部细长,曲颈如弯弓,羽翅微展,体态优美自然,制作细致生动。让人惊叹的是,鹤嘴里噙着的一条水生动物,活脱脱地塑造了这只鹤正在水边小心翼翼觅食的生动形象。
  青铜凫(fú)雁:出于秦陵附近的陪葬坑。凫雁造型浑圆丰满,制作精致细腻,姿态形象写实,为我们描绘出了在秦代苑囿中凫雁栖水而居,临溪小憩的生动画面。
  百 戏 俑:秦陵地区出土的陶俑新类型,目前出土了12件,修复了6件,它们姿态各异,放映了秦宫廷娱乐生活的一个侧面。您认为这件百戏俑在做什么?请将您的看法写在留言簿上。
  4.青岛展陈列方案(增加的陕西部分)
  数风流人物
  秦始皇不仅引领了一个时代,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虽然他缔造的秦王朝只有十五年,但他所创立的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大一统帝国的宏伟基业。
  “秦时明月汉时关”,陕西不仅有秦砖汉瓦,更多各朝各代丰富的文化遗存,沿着秦人的足迹,汉高祖、新莽政权、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它们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俱往矣 还看今朝
  昔日长安物华天宝,十三代王朝的兴衰铸就了她辉煌的过去;如今的陕西在承载了数千年的沧桑变迁后产生了巨变,这巨变带给今天的我们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思考……
  陕西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还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及自然资源优势。如今的陕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烈时代感的现代化省份,她正以崭新的姿态翘首期盼着八方来客。
  70年前陕西的延安宛如中国革命的灯塔,它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最后胜利;如今,陕西新一代的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依然带领着陕西跨越新时代!
  ① 来顺:《国际博物馆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25日。
  ② 崔波:《东南地区博物馆新思维撮录——如何落实展览、服务“三贴近”》,曹兵武、李文昌主编,《博物馆观察》,学苑出版社,2005年。
  ③ 郭长虹:《社会发展与博物馆社会职务观念的变革》,曹兵武、李文昌主编,《博物馆观察》,学苑出版社,2005年。
  ④ 郑欣淼:《最重要的是转换思路——上海博物馆的启示》,《中国文物报》,2000年1月12日。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