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俑博物馆 > 外展纪实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篇 陈列 二、陈列形式设计

    
  陈列形式设计是陈列内容设计的延伸,是以用最优化的形象来诠释、补充、完善内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陈列内容设计完成后,陈列形式设计人员应该在充分理解、认知内容的基础上,以形象化的设计语言来为观众营造一个最优的参观环境,在力图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的同时,帮助观众以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展览的内容。
  (一)陈列形式设计构思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是研究秦王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学科的资料库和样品库,仅通过一组陈列来揭示这样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宝库无疑难逃肤浅和苍白。“如果让12名听众同时倾听一首由12个乐音组成的曲子,每一个人只听取其中的一个乐音,这12个人的经验相加的和就绝不等同于仅有一个人听了整首曲子之后所得到的经验”①,这是奥地利哲学家冯·艾伦费尔斯在首次探讨格式塔心理学论文中举出的例子。而我们从近8000件陶俑构成的庞大军阵中选取若干以用做展示,又能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呢?面对这样一个特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视角来构思“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陈列形式设计。
  1.以遗址面貌营造兵马俑主题陈列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的一道分水岭,是以军阵为载体的大型群雕,其雄浑之博大,气象之磅礴,所谓“混茫”而难以名状②,其呈现出的整体划一的特性,使我们每临俑坑时无不为这种气势所震慑,如擂鼓大动,激昂亢奋。秦俑是朴素的写实主义的产物,其所表达的主题意识相当明确,客观上是统治者雄才大略、气概弥张的佐证,而无论就社会史学的意义,还是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对秦俑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对其出土遗址现场的呈现。
  当观众徜徉在秦俑坑遗址时,均为剑拔弩张、战马嘶鸣的地下军旅所震撼,叹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秦王气概,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大的气象,沉浸在力和量的审美体验当中,而秦俑坑中每件陶俑、陶马鲜明的个体特征却被纵失毫发。无疑,秦俑是“至广大而尽精微的”的雕塑群体,人们会陶醉其刻画之细腻、神情之丰富、造型之丰满、语言之洗练的意境中,却因观看距离远而受到视角的限制,加之陶俑模塑结合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同一性所带来的视觉疲劳的影响,会使秦俑军阵的恢弘淹没了单件作品的精妙。然而这种缺失是符合视觉心理学规律的。个体陶俑脱离了俑坑的环境,无论再组构得如何巧妙,都无法产生与遗址原貌相类似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做巡展的陈列设计时,就需要换一个角度,试图在呈现遗址现场的背景下,不言广大,只显精微;不涉壮观,但求清晰。
  在单独审视每一件陶俑时,即当兵马俑由群雕的艺术语言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圆雕时,其所传达的感情色彩就迥异于整体上呈气势磅礴的壮丽形态了。千百件陶俑装束形态的差别、丰富而内敛的神情气质、细致入微的局部刻画,以至某些并不符合解剖学原理的造型、捉摸不透的手势等,都使“有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显出与临战气氛相游离的神态”③,这种差异呈现出的艺术魅力是观众在遗址坑现场所无法领略到的,但却是在巡展过程中应加以研究的课题。
  用眼睛看音乐和用耳朵听绘画,似乎都是违背常理的呓语;然而当一些非专业的听众来到音乐厅,旋律和音符又何尝能如那些复杂的洋乐器和黑色的燕尾服吸引人呢,即使是在印象派的绘画展览中,观众也更关心画的是什么的问题,倘有作者的奇闻则更会招著攒聚的耳朵。在这里,笔触、色彩、结构等视觉本质的信息退居其次、再次了。我们的观众走进秦俑博物馆,漫步于这2200年前人类文明的奇迹,惊诧于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瞠目于历史留下的见证时,耳边纷纭的焦点却多是那些平白无奇的描述和匪夷所思的故事,思考和观察的天性变得迟钝,作为客体的陶俑对于观众主体的作用也逐渐模糊了。然而一个集中的陈列,即使是很小的规模,也能带来一次纯粹的文化巡礼,这或许可以改变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仅作为一处景观和由此所招致的旅游商业的诟病。
  与兵马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这只是到过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每一位观众目幻神移的心灵游弋,这一礼遇目前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而只能赋予我们这一时代少之又少的重要人物,如何将其变为一种可能,使寻常百姓亦能亲历秦俑,听闻这些秦军壮士的低沉私语和吐纳呼吸?“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是一个既相关又独立于遗址之外的文物展览,我们能不能摆脱这些尴尬,超越限制,赋予展览独特的视角,给予其完整独立存在的意义,同时使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延伸和发挥呢?
  2.以兵马俑的个性特征突出“走出”俑坑的兵马俑
  如前所述,面对“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这样一个课题,作用于陈列展示设计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突出秦俑个体的艺术魅力和精神气质上,形象化的解构秦代历史和秦文化,脱离试图将其作为秦俑博物馆遗址陈列缩影的桎梏。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有这样,巡展才符合我们最初的设计意图,才具备存在的意义,有展可策。转换观念,我们的陈列从内容和形式上便会豁然开朗,避免千篇一律。在内容上的大胆设想便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就秦代军事以及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为展,可以以服饰、发髻为题单独为展,可以就秦代色彩和装饰纹样为展,可以就秦风古乐为展,可以是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比照展览,甚至可以做一个秦人与今天人们面孔的比对展览等等,避免落入无意义的精品展、真品展的窠臼。对于形式语言的探索更是如此,用参展的17件陶俑组成所谓阵列无疑是幼稚的,分离于俑坑之外的陶俑只是单一的作品,其圆雕的造型特征客观上要求陈列营造的氛围是为之形成流动的三维空间,即观众可以环视其全貌,在形式方面我们可以探索以不同的色彩环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有意识的组合并拆分一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一改平铺直叙、呆板生硬的收藏式陈列模式,甚至可以将秦俑置身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环境中,制造一种矛盾。沈阳展高级军吏俑单独出展的轰动效应,排除商业炒作的因素,我们从中也可窥见秦俑在陈列形式方面多种尝试的可能性。
  (二)陈列形式设计要素和设计内容
  陈列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系统”④,这里的物质形态是学术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结晶,陈列设计工作既需要理性缜密的逻辑思维,又得益于相关知识的积累,更为可贵的是灵感的闪现和情感的投入。做一个展览的形式设计,首先要熟悉展品,要了解文物的背景知识,调查展品的内容、类型、数量、质量、质地、规格、尺寸等要素,要熟悉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一些传播学和观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创作。
  1.营造展厅外的环境
  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展览的宣传是软性的,而展出场地外围空间的塑造则是硬件的造势,是展示艺术手段里序厅功能的拓展,可以起到使观众渐入情境,调整其心理趋向的作用。通常,我们在一些大型的商业会展广场上可以看到气球、条幅、宣传海报、拱门、震耳欲聋的音响等等,这些通过商业性的造势手段来吸引观众眼球的商业会展,与历史文物类的展览有着很大的不同。秦始皇兵马俑的展览应该是传播秦代历史知识的课堂,是再现中国古代艺术的殿堂,在这里,我们更希冀观众能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因此,展厅外的功能展示和环境塑造,就要为这个主题服务,营造就是要策划、讲章法、循规范。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展览软环境的要素设计:
  POP⑤无疑是最重要的宣传手段,甚至是展览环境的一部分。通常,人们对一个展览的认识,是从一张海报开始的。尽管目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但平面广告因其直观性、经济性和传播的便捷性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一张或一系列有创意的海报作品其本身的文化性就会提升整个展览的文化品位。POP招贴及海报的物质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纸质印刷品,也可以是织物形式的旗帜等,传达形式是以量取胜,通过大量的重复的存在,强化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我们可以从一张名片了解主人的身份、品位,而招贴海报即是展览递送到每个受众手中的名片。
  标志:“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是一个系统的品牌文化工程,从管理到整体形象都需要一种类似企业VI的准识别系统,它一方面可以将展览的主题思想等主体内容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形象化,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参与工作的人员从思想到行为都能积极地为展览服务,便于协同工作和管理,同时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这一视觉识别的核心便是标志。我们在四年的巡展工作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文化衫到工作人员的统一挂牌着装,从模仿到自觉,从没有标志到形成标志,这一路走来感触良多,这是有效和必须的。当运输文物的车辆抵达时,当报纸电视的画面投向我们工作人员的身影时,当展览走向一个又一个城市时,跃动的总是那些鲜明的“符号”。
  型录设计:宣传折页发放是经济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其设计务求精美,语言通俗简练,并要提示人们在丢弃时注意环保,而型录即小型的宣传册因其承载的内容多,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则更能打动人。
  门票设计:“门票,代表的是即将展开的艺术旅程,也是进入艺术殿堂的一把有型的钥匙”。⑥一般的参观券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一张印有展名、地点、时间等展览信息的纸条,而且是进门之后便价值不复存在的纸片。而中国美术馆的门票是一张小型的光盘,观众离馆后可以通过影碟机或电脑读取美术馆的介绍信息,它既是门票,又是一本小小的电子书;2003年在奥克兰(Auckland)举办的《两个皇帝——秦汉文明展》(《TWO EMPERORS》)中,门票以秦俑为主题,背面是不干胶,观众进馆后都乐得将其贴在自己的衣帽上,甚至贴在袒露的臂膀上;还有一些展览的门票可以把参观者的影像叠加在门票上,供观众留作纪念。倘若在巡展中将参展的19件陶俑都能分别印在门票中,既可以当作精美的书签,也增加了收集的快乐,因此门票的设计应重新定义其对观众的意义,使其更富趣味性,更能留住观众的记忆。在巡展中我们有过类似的设计构想,但终因展览成本过大等问题而未能付诸实施。
  2.展厅内环境塑造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为综合性的文物主题展览,包括了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又是古代雕塑艺术珍品的专题陈列,从陈列形式上驾驭巡展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展品内容归属分类,二是对展出空间的分割和展品的合理布局,三是辅助展品设计,四是对陈列形式的艺术性探索。在85件(组)文物中,陶俑的体量、数量和文物级别都是最突出的,因此它们是陈列形式上的重点,应该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展示空间,这也是展览的高潮所在;其他文物对深入探究秦文化,全面了解始皇帝陵寝的规模、建制等细节,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文物大小不一,内容多样,陈列硬件的使用也最为复杂,因此这也是巡展各站中需要着重进行展示设计的环节。如果这两部分的设计处理得当,那么形式和内容都会显得丰满和富有节奏,反之则会有零乱和累赘之嫌。辅助展品包括文物复制品、图版、表格、插画、视听设备和观众互动设备等,如何通过这些展品生动地贯彻出陈列内容的设计思想,使陈列形式丰富多彩,是设计者充分发挥其陈列艺术素养、突破思维定式的重要课题。
  照明的设计、色彩的使用和展柜的样式设计等,是展览实施的具体内容和环节。成功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与环境、策划、文化、创意、艺术等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过程。从展示设计的角度而言,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以及各种组织策划,有计划、有目的、符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师计划传达的信息。
  (1)秦俑巡展对展示空间的要求
  较大规模且相对闭合的展示空间是秦始皇兵马俑专题展览的理想选择,长宽比差距不大的矩形场地既便于空间的再划分,也利于营造展览的整体气氛,对文物的拆箱组装和展出时的安全保障也大有裨益。从军阵遗址中走出来的17件兵俑,其自身也带有一种宏大的气度,这些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艺术品,跨越2200多年历史的沧桑,伫立在我们面前时,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压迫力和紧张感,一方面“使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另一方面“又把我们的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⑦,秦俑的形式张力造成的视觉“场”和心理“场”,客观上要求有更大的空间来包容;“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和文物类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需要大空间以利于单元和层次的划分;辅助展品丰富的延伸作用扩大了展览的涵盖面,观众瞬间的较大流量,也要求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空间。
  对展示空间分割作平面化的分析研究至关重要。通常来讲,这需要结合核定的文物数量和文物类型来进行布局,通过展柜和隔断墙来重组空间,设计参观路线,确定观众的流向,这种全局性的规划最终决定了展览形式的基本面貌。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延直而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空间的形式划分法则上,注重虚和实的相互照应,更体现在对观众游弋区域的规划和设计上。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各站的场地,基于文物安全的前提和文博界学术交流互动的内因,我们较多地考虑了博物馆、展览馆,因此展览的主要合作方也多为各地的博物馆,虽然展览形式设计成功的例子不乏,但也由于一些博物馆建馆的年代较早,设施相对陈旧,留做临展的空间也比较小,从而制约了巡展陈列手段的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现象的多元化和普及化,我们设想可以更广泛地和许多大型公众场馆合作,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甚至于商业场所举办文物展览。可喜的是我们已向前迈出了一步,如巡展在深圳明斯克航母上举办,事件本身极具开拓性意义。
  (2)巡展的光源设计
  “灯光是陈列艺术的生命”,适宜的灯光是塑造展品个性特征、渲染陈列氛围的必备手段。我们通常采用的博物馆展厅的照明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使用自然光,即天光照明;一种是全部采用人工照明,是新兴现代化博物馆较多使用的一种方式;再就是二者的混合。自然光无疑是最经济最直接的照明手段,自然光能客观地反映文物的本来面貌,但从陈列美学的意义上来说,其利用的难度非常之大,太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气的阴晴雨雪使这种照明方式难以控制,且伴随的大量紫外线、红外线等对文物的损害也十分严重。采用自然光照明,需要将文物的陈列展示同其所处的建筑本身在规划之初就应该加以同时考虑,缜密研究其配合,以求相得益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节能、环保的自然光在文物陈列厅中的使用是一项有着光辉前景且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人工光源因其突出的可控制性被普遍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采光方式,既可以做全局和区域照明,又可以突出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长寿命、更高能效和无紫外线的灯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方便和提高了展示空间的陈列设计实施手段和陈列的艺术感染力。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大厅采用自然光的照明方式,早、午、晚的光色变化带给秦兵马俑军阵富有活力的生动气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减低紫外线的侵扰,趋利避害,就可以使20世纪70年代的这种采光方式永葆其鲜活的生命力。但“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一般都是在各地博物馆的临时展厅中举办的,因此对文物的陈列用光只能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而采用人工光源则要求形式设计者更主动地驾驭陈列主题,准确地传达陈列内容设计的内涵。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我们只能选择全封闭的展示空间,这样的场所也只能采用人工照明的形式。秦俑出行的首站成都展,展厅是古代庙宇建筑“大慈寺”,木制格栅窗导入的光线复杂而混乱,基于安全的角度,我们对其内部结构做了全封闭处理,有效地杜绝了隐患,改用人工光源,使用点照明和区域布光的方式,结合展区分割的多色彩处理,当观众由外及内进入展厅时,便从视觉和心理感受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一地展厅通常使用的灯具超过百只,一味地追求灯具的品牌质量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是不现实的,我们着眼于相对的质优价廉并可多次反复使用的灯具进行设计,且灯具的造型应尽量避免非功能性的装饰因素,以简洁、可靠、寿命长、发热量小、维护简便并偏重于工业化造型因素的工程灯为设计首选。在展厅照明和文物展柜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灯光的发热量、光照的角度、不同灯具叠加的效果、灯具维修更换的方便性等因素,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由于因受展览经费的限制,在设计中一般使用白炽灯泡,荧光灯管、低压聚光射灯等光源,白炽灯的紫外线含量少,荧光灯的发光效率高,且紫外线含量也远比天然光低得多,而这两种灯的品种、规格又很多,便于设计人员选择。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只在特殊情况(展室空间特别高大)时才可采用,使用时要注意减少其紫外线的辐射并控制眩光,通常只用于序厅等非文物陈列区。电器的安全性是灯具设计的首要要求,那些发热量大、结构不合理、使用寿命短的灯具则被排除在设计之外。
  在灯光的照明设计上应注意:
  ●不同材质的文物要对应不同的照度(表五⑧):“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展出的文物包括大型陶俑、兵器、建筑构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材质又分为陶器、青铜器、铁器等,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照度⑨充分发掘文物的观赏性和知识性,在照明方面也要做到有主有次,形成节奏。不同光源的色温不一样,作用于文物,也使文物本身所呈现的色彩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冷暖、饱和度的变化尤为突出,例如陶器更适合色温较低的暖色光,既可以较清晰地传达其表面丰富的色差,又可以减少紫外线对表面彩绘的损害。
  ●照度均匀。平面辅助展品(版面)和通体柜里的光照要均匀,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观众的视觉疲劳,也可加强展厅陈列布局的整体性。
  ●将文物的照明同展示环境和背景(衬布、板)结合考虑。当空间较大而主体文物陈列相对独立、受周围环境影响小的时候,要尽量增加其照度,造成熠熠生辉的陈列效果;而空间较小,展柜内还有其他辅助平面展品的时候,就要考虑既能让观众看清楚又要让展品有主次之分。
  ●不同展出区域的照度差不宜过大。
  ●有意识地用光塑造秦俑的个体形象。秦俑与真人等大,在用光方面,要兼顾全身及其面部细节的刻画,不同的光效甚至会改变它们的神情气度,要突出其作为立体圆雕作品的雕塑感、体积感,让观众能触目造型的细微变化,揣度秦军将士的思绪起伏。平白的光源会削弱造型的力量,淡化雕塑的细节,冲销微妙的色彩,而采用戏剧化的用光,则会摆脱平庸,赋予观众更多的视觉体验。
  ●要尽可能地隐蔽灯具,避免刺眼和眩光的出现。
  (3)巡展的展示色彩设计
  从光的原理出发对于色彩的分析,包括明度、纯度、色相(即色彩的面貌)、冷暖、对比等多方面阐述的不一而论,色彩作用于人便产生了精神特质。虽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群对于色相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好恶观,但人们对色彩的适应和使用是辩证和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色彩的流行和时尚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变化的。
  文物陈列厅是所有展示空间中最需要安静和稳重的环境,其使用的色彩,是为烘托展品服务的,务必求“熟”、求“稳”,也就是说更适合使用复色,不至于刺眼,搭配过于花哨的色彩一方面会干扰视线,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展览的格调,展厅的色彩基调应该鲜明、沉着、富有情感。色彩是最直白、最强烈的语言,作为设计者,要善于运用色彩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特点,发掘色彩潜力,大胆地追求变化,突破程式化的色彩语言。当朴素的陶俑和与之“骨肉相连”的黄土分开之后,当主题和形式需要再一次重新解构时,又有哪种色彩更适合兵马俑的精神气度和造型特征呢?实验,探索,求证,通过22站形形色色的展览设计,我们得到了一些经验,为今后的展览设计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对于各站的陈列色彩设计应该是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回顾一些巡展场地的陈列色彩,也会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对待。
  (4)巡展中使用的陈列设备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常规陈列,作为流动于多个城市的临时展览,其每站的投资数额是受限制的,而且每一站的施工环境也大不相同。从展出场地的调研到陈列方案的制定,从施工到布展开幕,时间很紧张,因而我们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利用各展出场地、博物馆场馆的固有设施,减少重复性投资,设计中求新求简,以空间划分合理、展柜制作简洁大方、便于文物进出为原则,装饰造型尽可能采用轻薄、便宜的材料。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展示设备包括:陈列柜、展台、展板、文物标牌、视听设备和观众互动设备等。这些台、座、柜体等的设计必须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满足小学生身体特征的各种展示因素。
  ●材料
  通常我们所能认识的各种物质材料都能应用在展览的设计中,但关键的因素是要体现设计艺术思想,求新求变,同时也要从节约和环保的角度出发,趋利避害,尽可能利用成材和型材,减少加工和浪费。巡展中主要使用的材料有木材、玻璃、喷绘等,这里所列举的材料,是以巡展所适用的材料为依据的。
  木材:合成木材是巡展施工中的主要材料。巡展中三合板通常用作展柜的侧板和展板的饰面材料;九厘板则用作陶俑展台的搭建。由于每件陶俑的重量都在200公斤左右,所以,俑台的负荷量是我们每一站都要特别注意的事。
  金属材料:巡展中的某些展地使用角钢(三棱、四棱)搭建展柜和隔断墙等结构的龙骨,而展品中陶俑和青铜鼎的体量、质量都很大,所以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展品托架可以保证文物放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玻璃:巡展前期由于受展地条件的限制,陶俑不能进行裸露式陈列,而是要放在玻璃柜中,因此,在巡展的前期,玻璃的使用量是非常大的。后来基于陈列展示效果和文物安全的考虑,我们在陶俑的展示上一般不再使用玻璃展柜了,而裸露式的陈列手法,使观众对秦俑产生了亲和力。
  油漆涂料:巡展的展厅和展柜的色彩多用油漆或涂料来处理,防止甲醛超标和除异味是选材首先考虑的问题,快干也是必需的因素。乳胶漆因其色彩丰富、环保、价廉而多为使用,通常质量好的涂料在色彩、光泽、牢固度等方面表现得更好。
  喷绘:巡展中的喷绘分为写真喷绘和户外喷绘两种。写真喷绘清晰度高,用于近距离观看的室内展板制作;户外大型喷绘的展示效果好,但由于像素低、颗粒大而显得清晰度不高,但远视的效果非常好,主要用于展览的广告宣传和大型场景的制作。
  ●展柜设计和制作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文物置于陈列柜内是陈列手段的无奈,但受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出于对文物绝对安全的考虑,我们在展览中不得不采用大量的展柜来陈列那些体量较小的文物。我们合理利用了各地博物馆现有的展柜,减少重复性投入,但对有特殊制作要求的展品则必须制作与之要求相匹配的展柜。原则上要求这些展柜的柜体结构简单、成本投入少、做工精良、放置文物容易且安全可靠,保护文物的安全是对展柜的核心要求。
  尽管一个成功的展览留给人们记忆的应该是那些熠熠生辉的文物而不是造型复杂的展柜,但展柜却决定着陈列的基本面貌,展柜是展品的依托,同时又起着划分空间和服务观众的作用,而且展柜本身的工艺美、样式美和材料美也是展览无可回避的形式特征,设计时应该以满足展品的特殊要求为基本点,避免喧宾夺主,做到既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又与展品统一和谐,且功能完善、安全可靠。
  展柜的造型特征要和展览环境相适应,深圳展明斯克航母上的展柜设计就极富特色,钢架结构和突兀的螺钉,表达了航母的特定环境,将秦代的冷兵器陈列于内,造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温州展的展柜在形式上则很好地将辅助展板同文物(百戏俑)组合在一起,内容相契,布局严谨。
  ●文物支架(台座)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文物台座设计分为两类,一是陈列中通用的积木式台座,另一类是支撑文物满足展示要求的文物支架,多为木制品和有机玻璃制品。使用台座,可以使展品布置富于变化并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可以调整同类文物因体量差异而造成的视觉上的不平衡,台座必须具备承重和防滑的功能。同时在设计时要注意形成大小系列,使它们的尺寸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便于组合。我们在巡展的台座设计中使用两种表格(表六,表七),结合分展柜的文物布陈设计图,避免了制作上的浪费,同时也方便了布展中对台座和支架的取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说明标牌和图版的设计
  展览的说明标牌分为单元标题、大标题和文物说明牌三个层次,有机玻璃、纸张、KT板、双色板、纺织品、木材等都可以用做展览标牌的制作。小型的文物标牌不宜过大,要考虑和文物的体量关系,色彩上不能同展厅环境脱节,文字的字体要规范和便于识别,置放的位置要形成一定的规律性。
  作为辅助展品的图版设计要讲究构图,运用“格栅法”⑩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虚实和秩序。温州展的图版设计较有特色,图版采用多层次组合的办法,将文物局部特写和军阵场面图片结合在一起,平面图形穿插交错,颇为生动。
  ●展览标题及相关设计
  在展厅的入口处应设立序厅或具有序厅功能的区域。前言和标题设计通常以屏风式样的造型为主,它具有两种功能,一是阻挡视线,为观众在心理上制造迷境,引发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探索冲动;二则相当于展览的封面,艺术性地交代陈列项目的内涵。在某些场馆,屏风又起着遮蔽光线、防止从入口进入大量光线扰乱展示区域内光环境的作用。这一区域的设计要赋予艺术气息,给观众留以想像空间,在照度设计上,也要区别于展厅内部。
  (三)陈列经费与陈列设计
  在“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实施过程中,经费是无可回避的问题。首先,如前所述,博物馆的展览是非营利的;其次,巡展每一站的展期多为45天左右,作为临时展览,其时效性决定了每一站的陈列投入不可能过大;第三,全国巡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文物包装、保险、押运、陈列设备制作、场地、安防、宣传推广等诸多环节,因而落实到纯粹的陈列布展上的资金投入极其有限,客观上要求在陈列设备及陈列环境改造方面务必从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能背离这个原则,巡展的陈列设计也应当从点滴着手,在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避繁就简,在非关键性环节和项目上减少投入。
  拓展资金来源,减少重复投入。在展览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尽量同博物馆合作,充分发掘和利用他们现有的展示设备,减少展柜、隔断墙等耗资较大的固定陈列设备的制作。注重陈列设计思想的提升,多从整体着眼,以展示区域的空间形式分割和文物的最佳观赏要素为出发点,以鲜明的形式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为创作目标,结合人体工程学、传播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陈列设计思想,避免走入盲目追求材料奢侈和细节堆砌的装饰装修误区。
  选择和监督管理相应的施工单位,制定合理的施工进程计划。施工单位的工艺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制作设备的质量,影响到陈列形式设计思想的实现,设计人员应当和施工单位形成良好的沟通,引导其对工艺要求的理解并帮助其实现施工量的合理分配,达成技术方和工艺方的双向交流,形成默契,减少浪费。
  合理使用材料。“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文物体量、质量差异很大,不同质地的文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作为陈列设计人员应当全面了解这些数据和基本资料,在作为支撑文物和维系文物小环境温、湿度安全的结构性设备和制作材料以及制作工艺方面应谨慎研究后使用。
  加强技防和人防力量,通过合理分配观众的流量和一定的监控技术手段来保障文物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应报警设备和摄像监控装置等安防设备的功能愈加完善,体积更为小巧,并且这些装置都可以安装拆卸和反复使用;此外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文物安全意识的深入人心。所以应该革新陈列思想,适当考虑让一些文物走出展柜,这样在缩减陈列柜的使用数量和制作经费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
  (四)绿色陈列
  陈列是面向公众的,因此“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从设计到实施始终树立了绿色陈列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设计和施工时,注意使用环保材料,尽可能避免对含甲醛和其他易排放异味、污染物的材料的使用,对施工环境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条例,如控制噪音污染、注意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
  就陈列展示设备的设计和制作而言,也尽可能做到可拆卸和重复利用。拆卸是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前提,无法拆卸的产品既谈不上有效回收,更谈不上重新利用。装备与拆卸是展示结构设计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易于装备的结构并不一定易于拆卸,拆卸也不完全是装备的逆过程。因此,如何使展具结构既具有良好的装备性能,义能按所希望的过程实现拆卸,是展示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节约、环保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巡展之初,就明确陈列思想、确定展示效果的基本格局,加大投入,做一套适合巡展要求的“标准化设计”,既可组合又可拆分且方便运输的壁柜、独立柜,桌柜、展台等,就可实现节约、环保的设计理想。譬如可使用金属型材制作展柜、展台的骨架,外观可更换装饰面板。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整体的经济价值就很显著了。这一思路在巡展中虽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实施,但在今后的设计中仍可逐步实现。
  今天,社会化分工日趋细致、合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更多的商业设计公司加入到为博物馆陈列展示项目服务的行列中来,一方面促进了陈列形式设计手法和设计思想的革新,使陈列的设计与施工进一步走向了专业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一些装饰设计公司多从商业利益出发,也由于其对博物馆专业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将陈列艺术混同于空间环境的装饰、装修,片面地注重外表装饰的效果和材料的堆砌,追求奢华,忽视文物科学和陈列艺术的专项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与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也不充分,因而使最终的展示效果既不能形成体系,又可能为文物安全留下了隐患。而当今社会化的产业模式,也使许多博物馆斥巨资引入的陈列设计在形式上愈发趋于雷同,内容单薄。这些弊病和存在的误区促使博物馆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只有强化和培养博物馆自身的陈列设计队伍的人员素质,广泛地与外界交流合作,才能真正承担符合博物馆事业特色的陈列艺术设计的责任。
  其实“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的陈列设计工作,追求的理应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结果,陈列设计从一个展地的得失和教训转移到对下一个展览的探索与尝试,本身就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遗憾的是,巡展的陈列设计和施工多数是分散实施的,导致的问题和漏洞甚至是同样的,这种后果是严重的,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陈列内容的建构造成了混乱,因而削弱了巡展陈列设计对整个展览把握的力度。这也是我们在巡展的实施过程中得到的教训。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②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袁仲一、张占民编《秦俑研究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③刘骁纯:《致广大与尽精微——秦俑艺术略论》,袁仲一、张占民编《秦俑研究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④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⑤POP是英文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的缩写,是众多广告形式中的一种,意为“购买点广告”。POP广告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POP是指凡在商业空间、购买场所、零售商店的周围、内部以及在商品陈设的地方所设置的广告物;狭义的POP广告仅指在购买场所和零售店内部设置的展销专柜以及在商品周围悬挂、摆放与陈设的可以促进商品销售的广告媒体。
  ⑥《芝麻,开门!台北当代艺术馆门票小故事》http://www.mocataipei.org.tw浏览日期:2006年8月16日。
  ⑦朱光潜:《西方美术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⑧http://info.nmns.edu.tw/library,博物馆志,《博物馆学季刊》18卷3期,浏览日期:2006年8月2日。
  ⑨参见三浦定俊等:《各国博物馆的照明推荐标准》,《博物馆学季刊》,1993年,18卷3期。
  ⑩瑞典人布鲁克曼指出:“格栏设计是二度和三度空间设计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处理视觉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它可以在表现视觉信息上获得一致性(协调性)”,“作为一种指导方法,格栏设计使平面和空间布局更趋于合理化、系统化、逻辑化……给人以高度的紧凑感。”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174页。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秦始皇兵马俑全国巡回展”实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