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狠 石

王宝玲、黄晓明


  女娲骊山炼石补天,遗下了一块石头不用,千年万世,精魂不散,演绎出了一部千古绝唱的《红楼梦》。
  无独有偶,秦始皇穿治骊山,修陵建墓,也留下了一块很有灵性的石头,这就是狠石。
  据《长安志》记载:“狠石,在临潼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南二里,形似龟。初始皇采运此石,将置之郦山,至此不复动。”秦始皇到底没能用成这块石头,后世的人们给它起名“狠石”,也叫“恨石”或“佷石”。
  至于它为什么发狠而不动,是看到秦王朝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而恨出于心呢?还是洁身自好,不甘于鲍尸污浊而发狠独立?石头不会说话,不过,人们还是给它找出了种种理由,唐代的皇浦湜面对这块大石头扼腕而叹,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四言辞赋,叫作《狠石铭》:
  狠石苍苍,丽山之旁。镵朴砻瘢,凝然四方。昔秦皇帝,谋之不藏。七十万人,兹焉惶惶。发石北山,言础于坟。若有凭依,屹往中逵。淫刑蹙迫,人力无施。故老相传,以狠名之。自昔太古,不封不树。有葛于沟,有*(上艹,下靳)于野。后圣有作,缘情不忍。为之棺槨,其在唐虞,则为窾木。噫嘻暴秦,虐用其人;坟而像山,下锢三泉。窃珍物奇,力瘁则殚。驱逐而前,如刈草菅。天毒其衷,神愤其凶。谪戍一呼,九州风从。棘梃溪荆,指麾崤潼。险阻不閤,干戈倒峰。尸露于劫,隧燔于童。蓬颗无依,不十年中。禹葬会稽,不改其行。圣德洋洋,厥饷久长。至于汉刘,释之有言。中有可欲,犹隙南山。矧私其身,以尽其人。视此狠石,炯戒千春。
  皇浦湜的意思很明白,是叩石问根,试图求索秦始皇和他的王朝可悲结局的根源,引出一般文人墨客济世经国的道理。他引经据典拉扯得离狠石本身远了一些,没有多用笔墨去寻找狠石究竟缘何而恨。好在他是见过狠石的,且直接描绘了这块石头:狠石在骊山与渭河之间的旷野上拔地而起,浑身布满了铁锤敲打的斑痕。凝目四望,欲诉不能,欲罢不忍,其忧怨难抑的恨性跃然纸上。
  可是,在民间传说中,发狠独立的不是石头,而是人。相传,修秦陵需要大量的石料,初时,是从骊山上采石。一日,秦始皇巡察骊山,发现役夫们搬运的石头布满裂纹,色杂无光,很不中意,不由怒火中烧,厉声斥问道;“大胆刁民,竟敢采此不中用的石头欺哄寡人。左右,给我拿下!”
  百余名役夫被武士们的刀枪剑戟团团围住,眼看性命难保,其中一位年长的石匠却不慌不忙地跪下来说道:“皇上息怒,容我一言。骊山之石,多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残渣,质弱精衰,多不中用。渭北甘泉山多产良石,大王明鉴。”
  秦始皇闻言,转怒为喜,赦众役夫死罪,遂令开石甘泉山。
  这位临危不惧,救役夫们于刀剑之下的老石匠被人尊为石父。可是,甘泉山距骊山数百里之遥,采石运石辛苦陡增百倍。运石路上劳累而死的役夫骨骸相撑。石父带领的役夫专运巨石,劳累更甚。石过渭河后,手下所剩之徒不足半数,且多是伤病之躯,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巨石移至秦陵东南二里,他们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更谈不上挪动石头。眼看期限将到,石父知道此番绝无活路,仰天叹道:“早知今日亡,不如当初死!”
  监工们见石头数日未挪半步,以为石父等人故意拖延,便带武士赶来问罪,不由分说,举刀砍向石父,人头落地而奇迹出现:石父的血一滴也没有落地见土,而倒溯回流,缘石而上,血迹曲曲折折地凝结成两个猩红的大字:“狠石”。从此,这块巨石便立地生根,发狠不动,监工派人再来搬运,狠石却稳如泰山,分毫未动。
  按照记载的方位,该是狠石落脚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荒滩,乱草掩盖着尽是些十分完美的鹅卵石。狠石已不复存在。《临潼县志》记载:“狠石,高一丈八尺,周十五步。元刘斌修灞桥,斫而用之。”不屑与帝王为伍,却甘愿铺路架桥,让樵夫渔子踩在脚下,这就是狠石。 

秦陵传说轶事/王宝玲、黄晓明编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