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人间瑶池

王宝玲、黄晓明


  进来才知道,瑶池头这平平常常的小村子却像它的名字一般,带着某种神兮兮的色彩。
  骊山一带原本是神钟灵毓的膏腴之地。四季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传说秦始皇修陵时大兴土木,移土改水,得罪了泾渭灞沣四大龙王。他们便时不时地兴水弄旱,发泄怨恨。秦陵附近的老百姓也跟着遭殃。
  不知哪个朝代,骊山大旱,百日无一滴雨水,麦子被晒得青干伏地。骊山上的草木枯黄,就连吃水的井也刮不出水来。眼看一场大饥荒躲不过去了。人心惶惶,牛马哀鸣,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老鼠都躲得远远的走往它乡谋生了。
  立秋之后,雨来了。可是能种啥呢?农谚说:“中伏的荞麦末伏的芥,立秋的萝卜拿车载。”种别的庄稼都已来不及了,倒是能种萝卜。可单靠萝卜哪能熬得到第二年的五黄六月?人人心里如火烧汤煮。 
  立秋半月了。这一天,瑶池村郑家最年长的老汉在地头发呆。一家几口人怎能活到第二年麦收?想到这儿,他一步一叩头,向骊山跪拜,请山神保佑。忽见一青衣老太太在田里撒种,他心里奇怪,便大胆上前叩头问安。老太太对他轻声耳语道:“立秋一十八日,种黑麦一十八亩,收黑麦一十八担。”说完便不见人影。老汉一惊,原来是一场梦。他急急地跑回家,将梦中见闻告诉左邻右舍。众人将信将疑,老汉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急忙备种。第二天便是立秋十八天,老汉带着儿女下田,拉套、播种、施肥,18亩地很快种完了。
  当地人所说的“黑麦”就是荞麦。按农时,立秋之后,别说种黑麦,就是收也该收完了。这一年,天气却十分怪。秋天热得像伏天,光照足,雨水多。黑麦下种后,发芽、开花、结子和往年无异。收下来一碾,不多不少,18亩18石。
  荒年勉强度过了。全村人感恩不尽,便在村北老汉做梦的地方修起了一座庙宇。庙前立碑一座,高与人齐。上面刻了三句话:“立秋一十八日,种黑麦一十八亩,收黑麦一十八石。”
  村里几位老汉说,庙是大炼钢铁那一年拆的,拆了一半出了事又停了。但石碑被砸烂,现在连一块石渣都找不到了。村里人习惯把这座庙叫大庙,年年都有庙会。农历2月19日、6月19日,一年两次。香火一直很旺。前年,村里又把大殿盖起来了,还有人来上香。附近一位老太太管着钥匙。
  其中一位姓郑的老汉领我们去大庙。远远地见树荫下几个老太太在乘凉,他喊道:“五嫂,把殿门开一下,他们想看看。”庙建在一个大土台上,四周草木茂盛,一棵石榴树歪歪斜斜地长在殿前。
  打开门,正中央供着一尊汉白玉佛像,高约二尺许。“这佛像原先没有。是拆庙时从墙根掏出来的。是无量菩萨。”五嫂说。石佛像上面挂了一面镜子,是家用的普通玻璃镜。五嫂见我们对镜子发疑,便说:“这镜子有来由,它救了一条人命呢。”郑老汉也微微点头认可。
  五嫂讲:村上有一个小孩,拆庙时拿走了佛像的护心镜,玩腻了,便卖给了收破烂的。不久两只眼睛忽然半瞎了,看了不少大医院,都查不出病因。家里人也没办法。后来经人指点,请了一个阴阳先生算命,问出了这件事。孩子的父亲便按指点,买了一面镜子挂在殿里。怪就怪在这病不治自好。这事还没完,啥时庙里再塑像,他想要正正规规地做一面护心镜安上。五嫂讲罢又说:“迷信、迷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不可半信。”听来好笑,细想有味,说到底她什么都不信。 也许她信奉的是听其自然,顺其自然。
  这庙虽小,却也有趣。东墙上贴着一面神主:“王老爷之神位”。神取凡姓是少见的。不知有何缘由。
  五嫂说,这大庙供奉着四大龙王之位。每逢久旱无雨,村人便在此庙祭神,而后再去百里以外的米家山取水。取水人扮成神的“脚马”(代表神从事各种祭祀祈雨活动的人被称为脚马,据说神是依附在他们身上的),敲锣打鼓,反复吟唱着这几句:“人祖爷、高皇,端坐在九龙山上。普救万民,多降甘粮。”人说这神很灵,每回取水都来雨。渭河南北,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背着供品来此上香。“王老爷”原是个举人,不信神。一次,他决定一人单独去米家山取水,以验真假,他在石洞设坛跪了七天七夜,一声响雷,大雨如注。他吓得面色苍白,回来后没多久就过世了。据说,他被召为“巡山王”。村里解放初期最后一次取水的六个人曾在米家山见过他。他把每个人的头摸了一下,给他们加寿10年。这六个人确实都活过了90岁。这“王老爷”就是巡山王的神位。
  倚着门框沉默许久的郑老汉最后说:“这都是旧社会的老古经。如今,村上打了不少机井,耕地都可以引水浇灌,人有了办法,神就不灵了。”老汉说罢,哈哈大笑。我们也恍然大悟:这扑朔迷离的传说也正是屈服于自然的人对超自然的神力的崇拜。当他们一旦征服了自然,就只崇拜自己。这凋敝的大庙所展示的只是昔日的凄凉。神们有朝一日醒来,睁眼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而他们对眼底这今非昔比的一切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秦陵传说轶事/王宝玲、黄晓明编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