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瓦筒拾零

王宝玲、黄晓明


  在秦陵附近的村落里随便走走,你就会发现,有些农户的大门旁边放着一个空心的五棱柱形的陶器。较大的一个平面朝上,村民们是拿它当凳子用的。
  这就是秦陵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在民间,它出土的数量较多,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当地的老百姓叫它“瓦筒”。“瓦”字是民间对陶器的总称。人们把陶俑叫“瓦神爷”,跽坐俑叫“瓦罐婆”,陶罐叫“瓦罐”等等。因五角水道是空心的,就叫它“瓦筒”。
  一个春日的正午,我们背了像机,沿着田间小道去村落里专门寻找五角水道的踪迹。
  在二千多年的岁月里,谁最早发现过它,已经不得而知。在毛家村,一位老农告诉我们,大约在清朝末年,本村一个很穷的农人在挖地时挖出来了一个瓦筒。有人出一斗麦子换走了。他心里一乐,又在地里刨开了,看到这瓦筒竟然一节连一节,共挖出十多个。挖到地界畔上,这瓦筒却延伸到别人的地里,他悄悄地没吱声,只对人说没有了。他怕邻家也来挖,抢了自己的生意。用瓦筒换来的这一石多麦子让他度过了饥年。
  拿一斗麦子换这么一个瓦筒做什么用呢?农人告诉我们,秦代人烧出来的瓦器质地坚硬细密,有点像石头。三伏天摸上去也是凉涔涔的,两个瓦筒宽面朝上,往一块一拼,正好是一个马槽底。拿它做马槽有一个大好处,过夜的牲口料不变味。还有人告诉我们,宜兴的紫砂壶能使隔夜的茶不变味。秦瓦筒的陶质特殊,可以和紫砂壶相媲美。
  可是,从外表看起来,它和一般的陶器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表层这一道道细密的纹迹绝不是岁月留下的折皱,而是秦人制陶时压勒出的绳纹。在秦代的砖瓦上都有这种绳纹。这差不多是秦代砖瓦的主要特征之一。
  千万别以为所谓秦陵就是那座孤独单调的封土堆。在修建秦陵地宫的同时,还修建了内城和外城。内外城之间还曾修建了规模宏大、豪华气派的地面建筑。瓦筒就是为这些地面建筑排雨水用的。据考证,这些宫殿的院子里一般都挖一个渗井。渗井底部有排水管道,大多数都通往鱼池一带低洼处。这排水管道就是用瓦筒连接而成的。在秦陵周围瓦筒分布较广,封土四周均有出土。 
  郑庄村民提供的一个线索,让我们大开眼界。按他们的指点,不费劲就找到这个地方。在秦陵通往郑庄的南北大道上,有一个十字交叉口,村民们用秦人的瓦筒做了横穿马路的地下水道。我们找到它的时候,一个小伙子正在引水浇地。
  空心的腹腔里,潺潺的流水缓缓淌过。坚硬的瓦筒载负着黄土,载负着疾驶而过的汽车、拖拉机,也载负着匆匆往来的过客。
  它陈列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是远古的文物,可眼前,它却是实用的器具,仍然像两千年前一样,向人们展示着它本来的面目。
  要弄清有多少瓦筒散失在民间,却是一件难事。它数量太多也太分散。一次,我们在赵背户村,发现一家门前的瓦筒烧制得极精致。绳纹清晰,敲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心想放在外面日晒雨淋岂不可惜了,便与主人商量,想有偿收回它。听说要买,主人便漫天要价,只好作罢。当时阳光不好,无法拍照,第二次去拍照时,发现这个瓦筒不见了。原来,主人以为奇货可居,便不再拿它当石凳子,搬回家藏了起来。 

秦陵传说轶事/王宝玲、黄晓明编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