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传说故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守陵之人今何在

王宝玲、黄晓明


  刘邦在垓下一战逼死项羽之后,出入意外地下令,按帝王的身份厚葬霸王。统一天下不久,他又下令,派20户人家为秦始皇帝守陵。
  从汉高祖12年讫今,这20户守陵人是否一直在秦陵一带繁衍子孙,仍在自觉不自觉地为这千古一帝守陵呢?
  这个疑问在秦陵周围的宴、赵、焦、毛等10余个自然村始终找不到肯定的答案。
  这些村落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共同特点,大致是一村一姓。极个别的外姓人多半是本世纪以来才落户的外籍人。其次,各村所拥有的耕地在土改之前,是大致相等的。人口也极为接近。
  据陈宏志老人说,住在霸王沟里的岳沟村岳家的祖先是前清时期从陕西商县迁来的手艺人家,以修簸箕、筛子等竹器为生。他们原先不住在霸王沟里,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时,房子被烧毁了。这才进沟打窑栖身。并向官府租种秦始皇陵园的土地。交纳租金比陵园以外的民粮高得多。一亩地交租金约三两六钱银子。
  陵北晏寨的晏家人是清末从渭南一带迁来的。解放前,渭南还有其祖坟和香火地。晏寨以前叫新义寨,传说曾是守陵军士住过的寨子。他们既看守秦陵又种地自足,原本不向官府交纳粮租。不知到哪个朝代,其后代不再有守陵的义务,而成了普通的农人。于是官府也开始收租。只是较一般民粮收得少。称为“军粮”。直到解放初土改之前,晏寨人仍交军粮,不过守陵军士的后代显然不是今天的晏姓人家,晏寨的北邻毛家村人的祖籍在霸河以南的毛家湾。 
  陵南的陈家和陈家窑的陈姓人家约有100户,为同一祖先。直到解放前夕,陈姓人家仍然互不结亲。其祖先是湖南人,贩骡马为生。途经秦陵伤了骡马,人也病了。无本钱再作生意,便在此地落户生根。
  瑶池头村除了一户王姓之外,其他百余户人家都姓郑。郑家祖先为江西人,明朝在临潼做官,爱此地山水灵秀,便置地安家。岳家沟的郑姓为其家人,随主得姓。
  有案可稽,年代较久远的是砖房村房姓家族,自称是唐代房玄龄的后代。房玄龄的墓就在这个村子。
  这些村子的村民都与汉代的守陵人没有瓜葛。
  可是,唯有焦村人说不出祖先迁于何地。周围村里的人们也没有焦姓人家迁移的传闻。焦姓的老年人从祖辈们口中知道的是,他们世代都在这里居住。位于焦村的草堂寺,在秦始皇下葬之前叫“杏院”。因始皇停草(关中风俗,人死了以后,先放在谷草之上,叫停草。泛指祭祀亡灵的活动)于“杏院”,而更名草堂寺。
  解放前,村子内外的杏树三步一棵,五步一堆,春暖花开,香飘数里之外。直到刮“共产风”,吃“大食堂”的年代,这些杏树才大半作了食堂烧火的柴禾。杏树与当年的“杏院”也许有某种联系,而焦姓人家是否与守陵户有关系呢?
  考古发现为焦村人的历史似乎找到了一个重要线索。秦陵考古队在焦村附近发现了许多带“焦亭”戳记的陶器。焦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属秦丽邑统辖。“焦亭”的故地大约就在焦村附近。它是供秦陵众多的劳工、管理人员购买物品的市井。管理市井的官府也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一部分上市出卖,还有一部分供陵园作为陪葬品,于是,焦亭、焦村、焦姓人家似乎有了一条较为清晰的演变脉络。秦人依地名取姓或改姓的现象是较多的。像商鞅原名卫鞅,后来封于商,便以其封地改为商姓。如果焦姓人家也是依地名取姓,那么他们与“焦亭”的关系就更为密切。这样,焦姓人家在秦陵居住的历史就要上溯到秦始皇时代,早于刘邦称帝。即使如此,焦姓人家是否就是设置守陵户之一,还难以肯定。 
  在有些村里,也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来的。却没有一户人家能确认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秦陵附近。 

秦陵传说轶事/王宝玲、黄晓明编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