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整风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的文艺界

李鸿义


  陕甘宁边区偏居大西北,原是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区域之一,也是文化教育非常落后的区域。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边区是一块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①识字的人只占边区人口的1%。小学也仅有120所,学生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中学生屈指可数。社会教育更是绝无仅有。人民文化生活贫乏;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婴儿死亡率高达60%,成人达3%;全边区巫神多达2000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人民不仅备受封建经济压迫,而且吃尽了文盲、迷信、不卫生的苦头。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尽管实行了大众文化教育工作,但由于处于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很不稳固,民众文化的提高困难而缓慢。
  卢沟桥事变后,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高擎起了抗日民主进步的大旗,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红都,成千成万的知识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络绎不绝,汇聚于此。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5月至8月,仅经陕西省云阳镇到达边区的知识青年即达2288人。他们在边区传授技术,发展教育,开展文化工作,兴办卫生事业与实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为民主根据地文艺运动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