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整风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活动

李鸿义


  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文艺界的新气象
  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活动
  《讲话》精神的宣传贯彻,使文艺界更加自觉地坚持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一扫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广大文艺工作者投入实际斗争生活之中,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全党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为文化的大规模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文化工作空前活跃起来,在短短的几年有了空前发展,出现了一批反映新的人物、新的生活的传世佳品,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首先是戏剧运动空前活跃,创作和演出的数量、规模大大超过历史纪录,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1943年春节,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大批秧歌队下乡宣传,被群众誉为“斗争秧歌”。下乡中发现、培养了群众艺术家,影响改造了旧秧歌,促使群众性的新秧歌蓬勃开展,1944年春节形成了高潮,秧歌剧目繁花似锦,各俱特色。几年内,仅见诸报端的秧歌剧就有400多出。《刘胡兰》、《钢筋铁骨》、《血泪仇》、《穷人恨》、《十二把镰刀》、《无敌民兵》等主要以抗日为内容的民族形式的各类剧目相继诞生。在戏剧改革上,贯彻“推陈出新”的方针,取得突出成绩。如《逼上梁山》,在旧故事里注入新观点、新内容,突出反映了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赞誉这出戏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群众戏剧运动获得空前发展,许多地区的农民集体创作上演反映自身斗争、真人真事的剧目。在部队开展了连队剧运,兵演兵、兵写兵,产生了巨大的鼓动教育作用。
  诗人们置身于火热的群众斗争之中,开展了街头诗运动,涌现出大批诗坛新人佳作。如柯仲平得《保卫我们的利益》、田间的《假如敌人来进攻边区》、高敏夫的《边区自卫军》等,开一代新的诗风。群众诗歌创作活动得到更好地组织指导与普及发展,其中较突出、为后人所熟悉的一首是始由民间诗人李有源编唱,后经文艺工作者加工而成的《东方红》;此外《十绣金匾》、《十二月唱革命》、《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王贵与李香香》等,皆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的创作开始了活跃繁荣的新阶段。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田保霖》,周立波的《种谷记》,以及《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活在新社会》等,都是代表之作。边区荟集的大批蜚声遐迩的著名音乐家创作了大量雄壮有力、情真意切、流传甚广的优秀歌曲。如《南泥湾》、《共产党象太阳》、《延安颂》、《新民主主义进行曲》等。美术工作者创作出版画、漫画、年画、雕塑、剪纸、木刻等各种美术形式的作品,乡镇街衢,家家户户,随处可见。并时常举办美术展览,观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总之,整风后的文艺运动,向着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发展,无论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崭新面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特点。首先是有新的主题,自觉地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歌颂党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揭示革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其次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现实和历史,达到艺术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许多作品写真人真事,歌颂作者亲眼所见的人民生活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并能揭示事物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向,既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斗争的残酷和尖锐复杂,同时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表现语言、形式大众化、民族化,平易自然,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召开,各部队机关学校及少数民族的代表450余人济济一堂。这是对边区数年来贯彻毛泽东指引的文教方向,开展文教运动的盛大检阅。会上,林伯渠、李鼎铭亲手把书有“人民艺术家”的奖旗赠给马健翎;把书有“群众艺术先驱”的奖状赠给杨醉乡。1945年1月边区群英大会上,文艺界获奖者达35人,其中获甲等奖的16人。文学艺术工作者以自己的辛勤汗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
  

延安整风运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