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与实践—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四)


  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的压迫下,经济文化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的发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就提出要特别注意少数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提高”①,以消灭民族间的仇视与成见。延安时期,党把“实现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汉族的平等权利”作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纲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制定了扶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提高文化,改善生活的经济、文化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使边区的少数民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回族,边区政府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土地问题。边区政府成立后,不断有回族群众不堪忍受国民党马鸿逵的剥削压迫,为逃避苛捐杂税、拉壮丁和劳役征发,抛弃家业从平凉、固原、同心、张家川等地迁到边区。边区的老户居民经过土地革命分到了土地、房屋、耕畜,但这些移难民却没有生产与生活的基本资料,生活陷入困境。1940年3月,边区政府发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给移难民分配土地、房屋,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并免纳二至五年的土地税。1944年,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特规定,蒙、回少数民族人民愿在边区境内居住而没有土地者,可以呈请领取公地,并可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这样,在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政府调剂了一部分公田分给他们,少数没分到土地的人则与有土地的人伙种。对与人伙种或典地者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在未分配土地的地区,由政府拨给公荒地耕种。政府还给移难民发放救济粮、救济款、农业贷款,赠送纺车、耕牛、籽种、谷草,划出土地作为回民住宅地,修井、开路,帮助新移入的回民安家生产。
  回族人民有善于经商的传统。对于从事商贸和运输业的回、蒙各民族群众,1935年11月25日,西北办事处就宣布取消苏维埃区域的工商业捐税,保护商人自由经营,并欢迎白区商人到苏区发展。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布,实行统一累进税,废止高利贷,政府举办低息贷款,鼓励各民族商会人士发挥特长,促进边区商业发展。对于往来边区进行商业活动的蒙、回民族同胞,多次减免贷物税。三边地区自古是汉、回、蒙民族商贸活动的集散地。1940年以后,边区政府积极促进边贸交易,每年在定边、盐池举办两次骡马大会。对前来赶会的蒙、回民族群众实行贸易优惠政策,提供各种方便。三边专署的银行、贸易公司到现场给外商换兑钱币,驻军诊所优待蒙、回族群众看病,并请他们参观工厂、学校。每届交易会都是客商云集,小摊林立,牛、马、驴、羊、茶、布、盐、毛匹交易十分活跃,各民族间的交流、了解日益增长。同时,边区政府将盐业区的回、蒙族群众组织起来,办盐业合作社,给他们发放盐业贷款,租给盐坝,开展打盐运盐生产,民族经济日益活跃。还安排移入边区的蒙古族同胞到南泥湾生产,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问题。边区的少数民族,积极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开荒、纺线、办副业,原本十分贫穷的回族移难民群众,许多人经济上翻了身,大多数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在党中央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下,结合民族特点,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发展学校教育、推行社会教育、加强干部教育三个层次上开展了文化教育工作。
  边区政府先后在关中、定边、陇东、延安、盐池等回、蒙民族聚居区创办了7所伊斯兰小学,2所蒙古族小学和1所回蒙学校。民族小学一般实行免费教育,除一般小学课程外,增开阿拉伯文、蒙文、本民族历史等课程,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教材由民族知识分子编写,教师多数由本民族人士担任。民族小学由政府教育部门领导,民族自治区乡组成管理委员会具体管理。学校初由政府拨款,后多改为民办公助。民族小学的创办为少数民族培养出百余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新一代人才。
  社会教育主要对象是成年人,任务是扫盲。除了办夜校、冬学、识字组,还举办了回汉民半日学校、清真寺星期学校,按照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教育。同时,还利用集市搭棚挂画宣传卫生健康常识。
  为从文化工作中提高少数民族的抗日热忱与民族自信心,在延安成立了“回民文化促进会”、“蒙古文化促进会”,帮助回、蒙族革命青年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和现状,翻译民族经典,开展社会调查。蒙、回少数民族推举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和爱国的民族上层人士为文化促进会的名誉理事。1941年,蒙古文化促进会与鲁艺、陕北公学文艺工作团组成蒙古考察团,深入伊克昭盟进行了三个月的调查,收集到大量的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料,同时使他们进一步看到在日本侵略下,蒙古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绘制成连环画、木刻画等在成吉思汗纪念堂展出,加强边区各界对蒙古问题的关心。民族学院的学员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创作出反映蒙汉民族团结和乌审旗人民向往延安的,赞颂八路军、共产党的新式蒙古戏剧在三边一带演出,极受欢迎。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一致抗日成为各民族人民的共识。
  ①《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内部发行),第170页。
  

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中共中央统战部,陕西省委统战部,延安市委统战部编著.—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