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统战部门及其他统战机构

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组编


  四、其他统战机构
  (一)中共中央派出机构统战部门①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37年8月初在太原组建北方局并派新的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下设抗日统战部(部长张友清)。②194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局对山东工作的总结和指示》中指出:“党应征调一批有社会经验的、适合统战工作性质的干部,组织专门机关进行统战工作。”
  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下设民运部(部长董必武)、香港统战委员会(归中央长江局领导,书记廖承志);③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下设民运部(部长邓振询)、统战部(先后由涂振农、黄道兼任)。1938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下设民运部(部长邓子恢④)、统战部(部长黄道)⑤。归中共西北局领导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下设民运工作委员会(书记龚子荣)等;⑥1942年5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下设民运部(部长龚子荣)、城工部(部长张稼夫)。⑦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时称“北方局山东分局”,1939年4月改称为中央鲁豫皖分局,6月恢复为中央中央山东分局),下设统战部(部长先后由郭子化、朱瑞兼、翟晋阶、古牧担任)、民运部(部长先后由霍士廉、李竹如担任)等。⑧1943年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下设民运部(部长张霖之)等。⑨中共中央华中局民运部(部长邓振询)⑩,等。
  1938年11月,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统一领导华南、西南和江西、上海等地党的组织工作,下设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主任先后由周恩来、董必武(1940年10月4日)兼任,副书记、副主任由叶剑英(1940年10月4日)担任,秘书长先后由王梓木、徐冰担任。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下设军政组(组长先后由叶剑英、王梓木兼任)、党派组(组长秦邦宪)、社会组(组长董必武)、外事组(组长王炳南)、青年组(组长蒋南翔)、妇女组(组长邓颖超)、经济组(组长许涤新)等。(11)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大力加强对国民党民主派、各民主党派、文化科技界、工商经济界、地方实力派和海外侨胞的统一战线工作。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利用各种公开合法渠道,不失时机地向党外人士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他们对中共抗战民主事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目的,进而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为了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支持,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以“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外事工作方针,积极开展国际统战工作,与各国驻华使馆、援华机构和国际友人建立密切联系,广泛宣传中共抗战主张和抗战实绩,加强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从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同情和支持,开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半独立外交的新局面。如,周恩来让斯特朗向外界介绍皖南事变的真实情况。抗战胜利后,围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南方局坚定贯彻中共中央“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发动和领导了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地发展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国统区凝聚了人心,争取了多数,为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二)军队系统统战部门
  1.中央军委统战机构
  1936年5月18日成立的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下设抗日统一战线部(部长李涛)。(12)1936年12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命令扩大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抗日统一战线部,原敌工部并入统战部,统战部部长先后由李涛、周桓兼任。(13)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改编后党及政治机关的组织的决定》规定:“根据中央关于‘红军中党及政治机关在新阶段组织的决定’之原则”,为适应“进行友军敌军(日伪军)和地方居民的工作”之需要,在政治部(处)主任指导下,改编后团师以上红军下设的政治机关分设民运指导部(股),专负对外宣传及对居民和友军的工作;设敌军工作部(股),专负破坏日伪军处置俘虏等工作之责。决定同时规定,连队的组织,必要时可设立民运工作组,在(支)委民运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地方居民及维持纪录等工作。(14)
  随着统战工作内容的增加,并且大多局限于军事方面,1937年1月至7月,在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了统一战线部,周柱任部长(1937年1月~7月),这是一个较早的、级别较高的统战工作部门,但还不是中央直属的工作机构。10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重新成立军委总政治部,对外使用八路军政治部名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下设组织部、民运指导部、抗日统一战线部、敌军工作科(1938年秋成立,归总政治部直属)等。其中,民运指导部部长傅钟,抗日统一战线部部长王若飞,敌军工作科科长刘型。(15)1938年11月4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命令设立联络部,并将原抗日统战部改为总政联络部,部长先后由王若飞、谭政兼任。(16)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军委关于有区别地对待各类国民党军队实现争取多数的方针的指示》,强调要“加强对友军的联络工作及充实联络部门的组织与工作”。(17)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央军委下设具有统战工作性质的国民党军队工作部,部长王世英,副部长边章五;(18)各中央局、分局的国民党军队工作部与中央军委国民党军队工作部建立工作关系。1947年2月中央军委国民党军队工作部调归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建制。(19)
  2.八路军统战机构
  1938年1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统一对外名义,驻延安的军委总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1938年8月3日八路军政治部正式称“野战政治部”,下设民运指导部(部长先后由傅钟、黄镇担任,副部长唐天际)、敌军工作部(部长先后由周桓、蔡乾担任)、抗日统一战线部(部长袁晓轩)等。(20)1938年11月,八路军政治部下设的抗日统一战线部改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联络部,部长仍由袁晓轩担任。(21)1939年5月八路军总部颁发政治部机关编制表,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宣传教育部、锄奸部、敌军工作部、民运部。(22)
  抗战初期,八路军先后在南京、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武汉、广州、长沙、贵阳、桂林、重庆等国民党统治区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这些办事处的工作大多属于统战性质。一般称办事处,也有称通讯处或交通站,其主要任务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联络友军,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国共产党过往人员,输送爱国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等。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后,八路军办事处亦称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但通常仍称八路军办事处。八路军办事处有: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7年8月,设在陕西省西安市七贤庄1号的红军联络处改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7年8月~1940年,林伯渠任中共中央代表。1941年,董必武任中共中央代表,伍云甫(后周子健)任办事处处长。工作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次到办事处指导工作,会见各界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同国民党当局商讨抗战事宜。1946年9月10日,办事处撤回延安。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1936年10月,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同意中国共产党派全权代表驻太原与其秘密联系。1937年3月,彭雪枫(化名彭雨峰)以中共中央代表身分到太原,在新满城西街30号设联络站,对外称“彭公馆”。8月,改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兼任办事处主任。11月初太原沦陷前夕,办事处迁往临汾城郊刘村镇。1938年2月下旬撤销。为继续保持与阎锡山的联系,1938年8月起,在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设立办事处(地址经常移动,在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的时间最久)。王世英任处长。1945年8月,办事处撤回延安。
  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1937年8月下旬,在南京市傅厚岗66号(现青云巷41号)设立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博古为中共中央代表,叶剑英为八路军代表,李克农为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继续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在联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下山组编新四军,营救被国民党关押在南京的共产党人出狱,恢复与建立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的中共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月下旬日军逼近南京,办事处分批撤往武汉。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1937年9月,在上海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多福里21号设立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潘汉年任主任。11月,日军占领上海后,办事处转入地下。1939年11月撤销。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1937年5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彭加伦等人到甘肃省兰州市筹建办事处,在南滩街54号前院设立半公开机构,对外称“彭公馆”。9月,改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谢觉哉任中共中央代表,彭加伦任办事处处长。1938年2月,该处迁孝友街32号,伍修权(化名吴寿泉)接任处长。9月,谢觉哉回延安。1943年11月8日办事处撤销。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1937年10月,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八户梁大院设八路军办事处,对外称“八户梁第三招待所”。陈云任中共中央代表兼办事处负责人。11月陈云回延安后,邓发(化名方林)、陈潭秋(化名徐杰)先后继任。1942年9月办事处关闭。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1937年10月下旬,在湖北省汉口市府西一路安仁里2号成立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董必武任中共中央代表,李涛任处长。12月中旬,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撤退到武汉,与武汉办事处合并,办事处迁至江岸区长春街67号,钱之光任处长。1938年1月,增设新四军办事处和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在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下,三个办事处实际上是一个机构,成为中共在南方的联络中枢。1938年10月25日,办事处撤离武汉,转往四川重庆。
  八路军驻湘办事处。1937年12月建立,徐特立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王凌波任办事处主任。办事处先设在长沙市东长街(今蔡锷中路)徐家祠堂,不久迁至寿星街2号。1938年8月与新四军驻湘办事处合署办公。11月,办事处迁往宝庆(今邵阳)。1939年6月国民党制造“平江”惨案后,办事处被迫停止办公。1940年秋办事处撤销。
  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1938年1月成立,云广英任办事处主任。10月广州失陷前夕,迁至韶关,改称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1940年10月撤销。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1938年1月成立(兼新四军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办事处在争取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对抗战的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12月,办事处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旅港文化界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700余人、国际友人近100人。1942年1月,办事处撤销:
  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1938年11月14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城北卡路巷16号,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部分人员组成,始由李克农负责,不久张元培任处长。卡路巷16号被日军飞机炸毁后,另在城西郊廖家湾设联络点,对外称衡阳八办招待所。1939年6月平江惨案发生后,办事处撤销。
  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1938年11月成立,设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北路138号,与新四军通讯处合署办公,对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出机构。李克农任处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
  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1938年11月成立,设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初称通讯处,刘向三任处长。附设渑池兵站。1939年初改为办事处。1942年2月撤销。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武汉失守前,周怡等在四川省重庆市机房街70号设立八路军重庆通讯处。1939年1月改称办事处(兼新四军办事处),钱之光任处长。办事处设有电台及经理、文书、运输、总务、机要等科;出版《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国民参政会中共代表团均在该处办公。5月,机房街70号被日军飞机炸毁,办事处主要机构迁至化龙桥附近的红岩嘴,同时为周恩来等在曾家岩50号设立办公点,对外称“周公馆”。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曾住在红岩嘴办事处。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人员去南京。8月办事处撤销。
  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1939年1月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成立,袁超俊任站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军贵阳警备司令部查封。
  八路军驻豫北办事处。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河南省新乡地区设立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朱瑞任处长。1939年春撤销。1941年10月,又在河南省林县任村设豫北办事处,对内兼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情报站。王百评(后申伯纯)任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办事处撤销。
  3.新四军统战机构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也专设立民运部(部长先由邓子恢兼任(23),后夏征农担任)、统战部(副部长夏征农)(24);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下设联络部(部长潘汉年)、民运部(部长余再励,即陈再励,民运干事20多人)(25)。在新四军军部民运部的支持下,农抗会、青抗会、学抗会、商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其中,农抗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在泾阳、繁昌、南陵、铜陵及青阳的部分地方,共成立了94个农抗会,总人数达13400。(26)
  (三)地方统战部门
  1.各级统战部
  从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到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中央虽没有设立统战部,但此时的国内国际形势非常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的统战工作。随着统战工作的增多,在国统区的一些地方已成立了省委统战部。如1935年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尽可能多地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中共陕西省委设立了统战部,省委常委欧阳钦、汪锋先后担任统战部长,推动国民党政府及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省委统战工作的对象从上层人士的进步分子、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进步的中下层军官、各界进步名流,扩大到国民党政权阶层、中间人士和广大农村。这是较早的一个省委统战部。
  中央及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统战部成立后,为全方位开展统战工作,各县也相应的成立了统战部,各县区设立统战干部,乡设不脱离生产的统战小组,调研敌、我、友的关系,组织选择有社会关系的人员开展统战工作。
  2.各级城工部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各中央局、分局和区党委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和城市工作部。城工委为商讨性质的组织,城工部为执行工作性质的组织。9月4日,中央发出通知:“地委以上各级党部须立即建立城市工作部。”(27)“为加强与统一这一工作起见”,194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中央城工部的工作方针及各地城工部工作办法的规定》,要求“各解放区之中央局、分局下设城工部,各解放区之区党委,其周围有蒋管区可进行工作者亦得设城工部”。其中,“各解放区城工部进行工作之蒋区范围,依战略区分,大致为:东北解放区管东北蒋管区全部;热河管热河及冀东;晋察冀管察哈尔、冀中及平津;晋绥管绥远、晋北、吕梁及大同、太原;陕甘宁管西北五省;华东管鲁、苏、皖、浙、闽、赣及青岛、济南、徐州、蚌埠;晋冀鲁豫管鲁西南三角地区、豫北、豫东、豫中及新乡、郑州、开封;中原局管豫西、豫南、湖北、湖南及武汉、信阳;川工委管四川。各解放区所管蒋区范围之区分,由各局自定”;蒋区内“我地方党所管范围大致为:上海局管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与平、津、青岛、台湾,香港分局管华南及南洋各地,惟曾镜冰组织仍受华东局领导,与上海、香港分局可取联系”。“在蒋区工作,各解放区与蒋区地方党间,有互相重复及交叉之处,仍照旧进行,平行发展,不必打通,其可能发展之处,亦不必受上述二三条的范围束缚,应尽力平行发展”。“各解放区在其所接近的重要城市(如长春、沈阳、平、津、太原、青岛等),得设城工部派出所,并附设电台,专门联系与领导那一城市的秘密党工作,并向该城市输送宣传材料”。“各级城工部内部的分工,依据各地需要自定之。各地瓦解顽军,如一向属于军区军队政治部者应照旧不改,城工部只负责进行蒋区地方团队中的工作”;“各地城工部关于工作的报告与指示,仍须经过各级党委向上下级传达”。“各局、各分局关于城工部及蒋管区工作之重要报告与请示应直接电中央,至城工部经常工作报告与技术性的问题,可电中央后方电台转中央城工部,具体材料亦送该处,中央城工部得自行处理与答复”。(28)
  在此前后,各中央局和有关区党委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相继成立城工部或城工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城工部(部长张稼夫、赵林)(29)、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部长杨一辰)(30)、中共中央华中局(部长先后由刘晓、刘长胜担任)(31)、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刘仁)(32);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城工部(部长张德生)(33)、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部长刘仁)(34)、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城工部(部长何英才)(35)、中共中央中原局城工部(部长孔祥祯)(36)、中共中央华东局城工部(部长先后由杨一辰、王尧山担任)(37)、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1947年5月23日由敌工部改为城工部,部长先后由李立三、王稼祥担任,副部长李大章、冯铉、李力果)(38)、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城工部(部长沙文汉)(39)。
  各级城工部成立后,为开辟第二条战线进行组织准备。1946年初,中央城工部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城工部先后派人开辟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工作。1947年2月,中共天津市委撤销后,天津市内工作由冀中区党委城工部直接领导,但天津市内原有的工运、学运、市民、统战等四个系统的组织不变,继续开展工作。1947年4月27日,冀中区党委城工部发出《对天津形势的估计和八分区目前工作意见》的指示,提出凡爱国同情民主的人都要争取团结,孤立分化国民党及三青团;要动员天津学生通过家长开展社会中上层的统一战线工作。1947年7月17日,《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关于华北学联召开代表大会致中央城工部并工委电》。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城工部、江汉区党委城工部、江汉二地委城工部和江汉三地委城工部及其下属的云孝、天汉、京应、沔东、川汉等县委城工部,以及鄂豫三地委城工部、中原局组织部城工科等,均以解放武汉为中心任务,建立各种城市工作组和基层工作机构。1948年8月,在冀热察区党委城工部领导下,北平工委向解放区输送了100多名学生和其他知识分子。
  ① 中共中央派出机构下设的城工部参见后文中的“各级城工部”部分——笔者注。
  ②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页。
  ③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杜2005年版,第395页。
  ④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⑤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2页。
  ⑥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⑦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⑧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⑨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3页。
  ⑩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页。
  (11)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12)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13)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1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9~10页。
  (15)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1页。
  (16)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页。
  (17)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第三卷(下),2005年版,第368页。
  (18)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页。
  (19)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页。
  (20)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21)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22)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页。
  (23)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24)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山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25)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页。
  (26) 本书编辑组《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57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49页。
  (28)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第四卷(上),2005年版,第117~118页。
  (29)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30)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页。
  (31)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页。
  (32)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3~474页。
  (33)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页。
  (34)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6页。
  (35)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7页。
  (36)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页。
  (37)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
  (38)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0页。
  (39) 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页。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研究/中共延安市委统战部组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