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延安干部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栗洪武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这是延安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吴堡县川口村,整整13个年头,延安不仅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革命的“圣地”,而且也引起世界极大的关注。特别是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这里就成为党中央的所在地,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这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面临重大历史转变的情况下,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审时度势、独立自主地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党的执政方略。在正确的执政方略指导下,党在自身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根据地社会建设、统一战线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逐渐认识到,“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①,造就和培养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领袖集团以及成千上万具有高素质的、能够带领群众前进的治党、治国、治军的各级各类领导骨干,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和延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广泛地开展干部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新型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延安干部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近百万高素质的干部人才,为党适时地制定并有效地贯彻一系列科学正确的执政方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也积累了许多执政方略建设和干部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