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密切联系群众

栗洪武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列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娴熟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理论,紧密地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共产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亿万人民群众,保证了党的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到达延安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始终站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抗日战争刚一爆发,中央政治局就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主张全国人民和军队总动员,改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党的人民战争思想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这与国民党所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到党的七大时,发展为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②。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纲领、路线上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在具体的方针政策上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制度,拥政爱民;减租减息,扶助农民;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这对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巩固抗日根据地,支持长期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群众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并且这时也具备了消灭封建剥削的条件。于是,中共中央便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当时的客观情况,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抗战以来在解放区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后,潮水般地参军、支前,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保证夺取胜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源泉。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的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左”的偏向,有时还形成了严重的冒险主义倾向。中央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坚决纠正“左”的错误,有效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国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人民通过党的执政方略及其在实践中的实施,逐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最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是最坚决、最勇敢地为维护民族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于是决心跟着共产党走;而共产党一旦赢得人民的支持,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延安时期,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执政方略的基本依据,而且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刘少奇说得好:“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只要共产党永远依靠群众,就是不可战胜的。”④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艰难困苦不可怕,残暴的敌人不可怕,经济封锁也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脱离群众。就像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安泰,一旦脱离了生育和抚育他的母亲——大地,就失去力量的根基,而招致失败。因此,中国共产党培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延安精神,是党正确制定和贯彻执政方略的生命线,也是党全部工作的生命线。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6页。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④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