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保卫战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贺龙借粮,大军兵围清涧/1

陈冰




  缺粮!缺粮!缺粮!彭德怀面临两个敌人,一个是胡宗南,一个是饥饿。
  贺胡子向兄弟解放区借粮。
  彭德怀说:我们现在还吃不下这么大的肉丸子。
  清涧久攻不下,伤亡严重,彭总急了。
  许光达致信黄埔校友廖昂:劝兄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1.筹集粮草,岔口截击歼敌军
  沙家店战斗在大家胜利的笑声里结束了,部队回到驻地开饭,炊事班的战士们却发了愁:西北战场上仗越打越顺,粮食却越来越少。无论干部还是战士,整天都处于半饥饿的状态下。当地有一种“钱钱饭”,是把黑豆、糠秕、树皮和野菜做成稀饭。可是就连这种钱钱饭,部队也不能经常吃上。部队饿急了,只要是绿色的,几乎见什么吃什么。中央也跟着一起饿肚子。毛泽东也和大家一样吃野菜和树皮。
  彭德怀深深地感觉到,在西北战场有两个敌人,除了胡宗南就是饥饿。这两个敌人都不可轻视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几千年战争总结出来的经验。熟读兵书的毛泽东自然十分重视后勤保障问题,延安保卫战之前就下令部队多储备、多节约。可是战事连连,再怎么节约还是供应不上。就地筹粮吧?
  陕北处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产量很低。这两年陕北和山西北部雨水不调,旱灾严重,粮食的收成仅有丰年的四五成。而且三月以来,胡宗南的部队入侵陕北,一路烧杀抢掠,破坏极其严重,使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加荒芜了。兵荒马乱的形势让老百姓到处躲藏,根本顾不上播种。人民子弟兵更不能跟群众争粮食吃。思来想去,毛泽东只有打出贺龙这张牌。
  晋绥一直被看成是陕北的大后方。当彭德怀指挥部队在陕北驰骋纵横的时候,要粮、要人、要枪向谁去要?只有找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他总管后方嘛!贺龙全力支援,要什么给什么。不但亲自把1纵、2纵、3纵送过黄河,而且在彭德怀的“三战三捷”酝酿期间,连续几次送来大批枪支弹药,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8月中旬,毛泽东给贺龙发来一封急电:
  请你们迅速分赴各县大力动员粮食,只要有7,000至1万石粮食,即保障作战计划完成。
  没过几天,8月27日,中央军委又发来急电:
  野战军南下,已无粮食携带,着从速令绥德、延安两地区沿途筹粮。
  一封封电报,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贺龙心上。粮食、粮食!能否保证粮食供应,成为西北战场解放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贺龙明白粮食的举足轻重。当时,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6万人,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及游击队约2万余人。这8万余人每月需粮1.6万多石,还不包括河东晋绥军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所需粮食。然而,陕甘宁、晋绥两区加在一起,人口仅400余万,而且一样的贫瘠,在当地筹粮谈何容易。最后贺龙下定决心“借粮”。到哪里去借?向兄弟解放区!
  9月,通过周恩来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要了十万石粮。可是,路途遥远,哪有力量前去运粮?贺龙派西北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长薛兰斌,带着延安大学在晋绥的1,000多名师生组成运输队。一路上,沿途各地的男女老少根本无需多做动员,一听说粮食是运给毛主席的,人人帮忙肩扛车运,还把自家的粮食贡献出来,场面十分感人。为了保护这些“命根子”,贺龙精心组织了护粮队,把阎锡山派来的抢粮部队打得落花流水,顺利地把粮食送到黄河边上,由任弼时接了过去,一直运到西北野战军的驻地。
  1947年冬季来临前,西北野战军准备南下作战。他们急需越冬的被服装具和长途南进的经费。彭德怀再次急电贺龙。贺龙想了个好办法,让商人们将陕甘宁特别是晋绥区的土特产贩到国统区。这样就可以较快地筹措到所需的钱和物资。
  贺龙任命绥蒙军区副政委张达志为陕甘宁晋绥游击司令。他不怕战火连天,路途遥远,带两个骑兵团,一个到关中,一个到晋南,把土特产卖掉,换成需要的各种物资,棉花啦,布匹啦,鞋袜啦,或者换成金子、银元。换好的物资和钱,不用运回来。在路上只要是碰到西北野战军的部队,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只需打个收条就行。张达志活跃了一个冬季,换回了大量金钱和物资,一直到1948年2月,胜利完成了贺龙交给他的这一特殊任务。
  几十万军队,在陕北这个缺粮、缺钱、缺各种物资的地方长期作战,真是太不容易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战场打的就是粮食!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不仅被彭德怀磨垮、拖垮,而且还被自己的肚子饿垮。相比之下,解放军笑得更响。他们不仅有一个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还有一个保障有力的贺胡子!
  延安大学
  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从前身院校算起,建校为1937年,先后由著名的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合并而成。延安大学努力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
  

延安保卫战延/陈冰编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