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二

黄正林






  二、边区经济的发展和1941年至1945年的财政收入
  1941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形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措施是: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增加税收,发行公债。
  调整过去的财政政策是解决财政困难的一项主要内容。皖南事变后,边区政府为解决燃眉之急,确定了独立自主、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财政原则。具体做法是,给各机关部队一部分生产资金让其各自经营以解决财政困难;大量开发食盐,发动群众驮运食盐出口,计划出口60万驮,其中6万驮为公盐,分配备县,由群众义务驮运;统一产销盐价,其收入归军委,作为军费和军委生产保证;发行建设救国公债618万元;征收救国公粮20万石,公草2600万斤,解决人员和马匹粮草;禁止法币,发行边币1054万元。①这些应急财政措施,对于解决1941年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但这只是应急之策,要彻底解决财政困难,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方针政策。1942年,在边区高干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每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1943年的政策是“统一领导,分区统筹”,1944年的政策是“节约储蓄,克服浪费,积蓄力量,备战备荒”,1945年的政策是“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②,从1941年到1945年边区财政经济政策调整可以看出:(1)“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是符合战时环境的,它体现了边区政府在财政问题上实事求是的精神。(2)比1940年的政策有了较大的灵活性,基本上是政府给政策,各地区、部门自己用政策解决自己的问题。(3)边区政府财政工作经验日益丰富,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日益成熟。
  发展经济是解决边区财政困难的最根本途径。1940年11月,边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指出:“没有有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边区的巩固与发展是不可能的。”③因此,从1941年开始,边区再次掀起了继1939年之后的经济建设高潮,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使边区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农业。农业是陕甘宁边区支柱经济部门。边区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和植棉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的提高。1941年至1945年反映农业发展的几项主要指标统计见表1。
  (二)工业。1941年至1945年边区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1943年工业发展水平为例,公营工业发展最快,全边区有纺织厂23家,年产大布3.29万余匹;造纸厂11家,年产纸5671令;化学工业工厂10家,其中肥皂厂2家,陶瓷厂3家,石油厂1家,火柴厂1家,制药厂1家,皮革厂2家;印刷厂4家,被服厂12家,炼油厂2家,工具厂8家,木工厂7家。④公营工业是边区工业的骨干,给边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手工业发展也很快。就民间纺织来说,全边区有纺妇13.3万余人,纺车12万辆,1943年共纺纱83.5万余斤⑤,给公营纺织厂提供了相当部分的纱线原料。其他工业如煤1943年产量达到每月7600吨;盐1943年产量达52.1万驮(只根据几个重要盐池的统计)。⑥同时,私营工业也得到发展,尽管产量不占主要地位,也可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三)商业。农业、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边区商业贸易的发展。1937年至1940年边区的商业贸易是采办性质的,主要是保证党政机关和军队的物资供应,只有很少部分具有营利性质。1941年后,边区政府加强对贸易的领导,制定了合理的商业政策,促进了边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如1941年6月,延安市的公营商店达46家,总资本273.8万元,1至6月份贸易额为937.9万元,纯利润110.3万元。⑦再如1943年统计的几个比较典型地区的贸易情况:靖边公营商店总资本133万元,上年利润87.8万元;鄜县公营商业总资本4539.9万元,上年利润77.1万元;延安市公营商店、客栈资本总额2470.5万元,上年纯利329万余元。⑧同时,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都得到一定发展。总之,工、农、商业的大力发展,成为边区财政来源的基础。
  税收是1941年后边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边区政府的税收种类有:(一)农业税。农业税是边区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救国公粮。1942年以前是以摊派形式来完成,1943年开始实行农业统一累进税,以每户人口平均收获细粮之多寡为标准分级累进。1941年至1945年农业税收如下:1941年,20.1万余石;1942年,16,5万余石;1943年,18.4万余石;1944年,16万石;1945年,12.4万石。⑨
  (二)工商业税。随着边区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税成为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财源之一。1941年至1945年工商业税收统计见表2(金额均以券币计算,单位:元)。
  (三)盐税。盐税开始征收于1937年,随着边区盐务的发展,盐税成为边区一项重要的财源。1937年至1945年盐税收入统计如下(以券币为单位):1937年近0.2万元;1938年4.9万余元;1939年2.9万余元;1940年4.4万余元;1941年37.2万余元;1942年48.9万余元;1943年447.1万余元;1944年2457.8万余元;1945年17818.7万余元。⑩
  (四)公盐代金。严格地说,公盐代金不是税,而是临时捐,是动员群众帮助政府运盐的劳役,其金额较大,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地位。公盐代金始征于1941年,各年统计见表3(1942年前为边币,1943年后为券币,单位:元)。
  (五)牲畜买卖税和斗佣。牲畜税是牲畜买卖的一种手续费,征收牲畜价格的5%。斗佣是代买卖粮食者过斗而征收的手续费,一般征收1%到2%。二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年收入数额是:1941年45万元;1942年190万元;1943年4728万元;1944年约8000万元至1亿元。(11)除以上五种税捐外,还有烟酒、羊税等。
  特产贸易收入是边区一项重要的财源,可解决边区财政的26%至40%。特产贸易始于1942年,历年统计见表4。
  公营企业的发展,为边区政府提供了部分财源。据不完全统计,公营企业为政府提供的财政收入是(缺1941年、1943年的资料):1940年2.7万余元(法币);1942年422万元(边币);1944年18385.4万余元(券币);1945年23121.1万余元(券币)。(12)公营企业的收入在边区政府财政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1944年的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6.2%。(13)
  综合上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分为两个阶段两个不同来源。1937年至1940年期间,外援是边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锁,使边区财政困难。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合理的财政政策,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为边区财政状况好转奠定了基础。税收、公债、特产贸易、公营企业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原载《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
  ①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2页。
  ②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8页。
  ③ 边区中央局:《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1940年11月12日,《史料摘编·总论》第1编,第134页。
  ④ 《边区工业的发展》,《解放日报》1944年5月1日。
  ⑤ 《边区工业的发展》,《解放日报》1944年5月1日。
  ⑥ 建设厅:《一九四三工业统计表》1944年4月1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15页。
  ⑦ 边区贸易局:《边区对外贸易概况》1942年,《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44页。
  ⑧ 《六个市区的机关商业调查》1943年,《史料摘编·商业贸易》第4编,第273—276页。
  ⑨ 《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负担表》,《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152页。
  ⑩ 《历年盐税收入统计》,《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236页。
  (11) 南汉宸:《边区财政工作》1944年8月,《史料摘编·财政》第6编,第390页。
  (12)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77—79页。
  (13)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79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