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四

黄正林





  四、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动
  陕甘宁边区一部分地区经历了土地革命,一部分地区未经过土地革命。笔者从两类不同地区入手来分析边区农村阶级关系变动的趋势。
  (一)经历了土地革命地区的阶级关系的变化
  边区有半数地区经历了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由于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下面是绥德延家川三保土地革命前后土地关系变动情况:①
  从上表看出,革命前少数地主富农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大多数贫雇农只有少量土地,土地集中非常明显。经过土地革命后,地主、富农和少部分中农共分出土地1481.5垧,分配给了222户贫雇农,贫雇农增加了1531.5垧。就户均而言,地主由314.8垧减为14.8垧;富农由91垧减为29.3垧;中农由15垧减为14.7垧,基本持平;贫雇农分别由5.8垧和0.8垧增加为11.6垧。这种土地关系的变革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我们继续看绥德延家川三保从土地革命到抗战时期各阶级户口增减情况:②
  可以看出绥德地主、富农的户口减少50%以上,中农户口大大增加了,而雇农则因分得土地基本上消减了。贫农相当一部分上升为中农,空缺由雇农填补了一大部分。绥德的情况是这样,边区其他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各阶级的变化如何?下面我们看对安定、延川、延安三县的部分乡村调查:③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边区凡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边区各阶层变化的趋势是:1.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地主经济基本上被消灭。2.富农依然存在,有些地区有上升趋势,而抗战时期的富农大多数属于经济发展了的中农上升为富农的。3.中农是边区占绝对优势的一个阶层,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分得土地的贫雇农上升的,也有极少数地主、富农被分了土地而下降为中农的。4.边区原来的贫雇农绝大多数分得了土地升为中农甚至富农了,而抗战时期边区经过土地革命地区的贫雇农大多数是从外地迁入边区的移民和难民,他们享受边区的优惠政策,开垦荒地,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便可上升为中农或富农。
  (二)未经过土地革命地区的阶级关系的变化
  在未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的阶级关系的变化不像经历了土地革命的地区那样剧烈,但它总有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而引起的。一方面,在减租减息斗争中,使土地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民用赎回、购买等方法从地主手中获得了一部分土地,如绥德杨家塔,13家地主四年中卖出土地619亩,占地主土地全数的37%,有的卖出则占65%。④地主卖地,农民买地,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使许多原来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变成了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另一方面,在租佃法令的保护下,实行二五减租,地租被限制在375‰以下,利息被限制在1分或1分半以下,多年以前的欠租被勾销了。租佃法令还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租佃经营权,地主不得抽回土地。这种改良主义政策的实施,促使未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阶级关系发生了变革,其趋势是:1.地主阶级虽然没有被消灭但其经济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有的地主因减租减息的实行而出卖土地转入其他经营,如经商,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则是地主户数逐渐减少。2.广大的贫雇农因减租减息提高了劳动积极性,诚如邓小平所言:“凡是减了租的地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增强了。”⑤广大贫雇农积极生产,摆脱了贫困,上升为中农或富农了。即在未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富农、中农阶层逐渐增多,而地主、贫雇农相对减少。
  通过我们对边区两类不同地区阶级关系变化的分析研究表明:第一,抗战时期土地集中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地主阶层或被消灭或受到极大削弱。第二,富农经济是边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展势头是良好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贫雇农逐渐减少,而富农中农则成为边区主要的阶级成分。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下,其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其趋势而言是良好的和进步的,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此,对抗战时期边区社会变迁的研究对推动我国边远山区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原载《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1942年,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② 《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第105页。原资料雇农增减率为43%,改之。
  ③ 《解放日报》1941年9月22日。
  ④ 贾拓夫:《关于边区土地政策问题的报告》1945年3月15日,《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第348页。
  ⑤ 《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车版,第80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