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三

黄正林


  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共中央和边区十分重视体育,把体育放在坚持和取得抗战胜利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朱德曾指出:“从华北我们军队与敌人的作战中,使我深深感觉我们在体力上是逊于日本很多的。回到后方,看到机关学校办事人员多文弱多病,动作迟缓,精神不振的样子,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用这种体力去跟敌人竞争,不论在战场上,在工作中,或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吃亏一着的。”因此,必须改进军民体力,普及体育运动,只有“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力任艰巨。”“体育运动,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我希望我们各级军政首长,加以重视和提倡;我希望社会人士,予以响应和推动,特别希望各地的体育工作者,排除人们的卑视和阻碍,专心于自己的事业,适时适地的提倡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如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竞马、游泳,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①叶剑英也指出:“提倡体育,加强体力,自然成为我们培养革命干部不可分离的工作。要战胜我们的敌人,就要在这一点认识的基础上,来训练我们的战士。”②吴玉章在延安“九一”运动会献词中说:“我们既有整风运动以健全我们的思想,尤须要有体育运动以锻炼我们的身躯,才能打破黑暗的世界,创造光明的世界。如果我们全中国的青年男女,既有伟大的精神,又有强壮的身体,以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之众,就是施乾转坤也有这种魄力,岂但消灭这资本主义垂死时代的法西斯蒂。”③毛泽东在抗大讲课时,强调指出体育的重要性,他说爬山是“抗大课程表外的必修科目,在锻炼抗日干部上有很大的意义,锻炼了每个青年的体力,锻炼出民族战士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是联系战场上的直接教育。”④正是基于把体育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结合起来的认识,使体育在边区受到高度重视。思想上的正确认识,为边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广大奔赴边区的青年学生和边区的留守部队给边区的体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抗战前期,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来到陕甘宁边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体育健将和体育爱好者,有的擅长打球,有的擅长游泳,有的擅长田径或体操,有的则擅长组织体育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给边区带来了新的体育项目和技术。如抗大七分校篮球队员徐光,原是河北保定六中的学生,1937年参加过华北国际运动会,获得全能冠军。这些有知识的年轻人不仅是文化战线上的排头兵,而且,他们在推动边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方面起了模范的带头作用。
  第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边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抗战时期边区十分困难,物质条件很差,几乎没有正规的体育设施,广大干部、战士和学员靠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体育场地,制作了体育器材。如延安大学的学生在延河滩上开辟了田径场,夏天在延河里挖了游泳池,冬天又把延河当做滑冰场。延安各机关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都是自己动手修建的,单双杠、木马等许多体育器材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发展起了边区的体育事业。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紧密地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相结合,边区的干部战士、学生因陋就简,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魄,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体育人才,为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原载《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4期,有改动)
  ① 《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解放日报》1942年9月2日。
  ② 叶剑英:《加强体力》,《新华日报》1942年9月9日。
  ③ 《吴老献词》,《解放日报》1942年9月5日。
  ④ 《体育报》1983年12月3日。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