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四节 自然科学与医疗卫生新局面的开创——1

雷云峰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
  抗战初期许多爱国的科学家、学者和进步青年奔向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专门起草了《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共军委发布了《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的指示》,指出“一个军队没有大量的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等)参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对于上述各种人才一律以他们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以充分的负责工作”。“物质上给予特别待遇”。边区的施政纲领中规定了要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中共中央书记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分别制定了《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和《技术人员待遇标准》。待遇条例中规定:根据文化技术干部的资历和实际能力、现职和年限,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乙、丙类从略)每人每月发给津贴费15元至30元(当时中史政治局委员每月津贴费10元)伙食由小灶供应,给单间住宿、每年发给特制军、棉衣各一套,在配备勤务员及乘马等方面,亦以尽量便利工作为原则。
  这些政策的具体实施,不仅更加激发了边区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而且更加吸引了国统区和国外与海外的科技工作者。使他们看到,只有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才能为中华民族和正议事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被评为模范工程师的沈鸿同志,就是在绝望中和七个青年工人与学徒一道,不辞长途跋涉,带十部机器,迁来延安的。从这时起,又有许多科技人员先后来边区工作,使边区聚集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为开展边区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最可贵的师资条件。
  在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倡议下建立了学术团体,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
  党中央把宋庆龄为抗战筹集的资金款项,除用一部分进行边区的工业建设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投入了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和培养科技人材上。首先建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吴玉章,会员有320多人,一千多自然科学界人士参加了成立大会。毛泽东在大会的讲话中说:“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得到自由。”“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不研究它“世界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是一个最好的革命者。”①陈云说:“自然科学研究可从大大提高生产力,可以大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共产党对自然科学是重视的,对于自然科学者是尊重的。”“自然科学目前在边区的任务,为进行研究、发展边区已有的经济基础……希望大家抱着不怕困难,决不灰心的奋斗精神去进行自然科学事业。”②
  在研究会领导下成立了农学、化学、生物、航空、气象、土木工程、地质矿冶、机械电机等十多个学会。采取办展览、编刊物,开年会等形式活跃研究空气。
  1941年1月8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召开了首届年会,有190多位科学工作者与200多位来宾参加会上的专题报告,有张闻天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徐特立的《科学与教育》,东天宇的《边区植物分布》等朱德还作了《科学与抗战结合》的报告。他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工农各业的发达,生产能力的提高,富源的开发与正确利用,实业的正确管理,只有这些,才能充实我们的力量……。”“在自然科学的光辉从未照过的荒土上,我们的自然科学的光辉从未照过的荒土上,我们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习了克服困难,发现了许多宝藏,做出了许多成绩……象一线曙光,使我们见到将来的无限光明”。③
  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培养边区迫切需要的人材,培养一批科学的后备军;培养建设新中国的科技人材,于1940年初,在延安杜甫川口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徐特立为院长,陈康白为副院长。全院共五六百学员,按入院时的文化程度和年龄编班。分属大学部、高中部和初中部,他们来自山南海北、有福建、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的,也有北方各省和陕北当地的。开设较齐全的课程,如初中部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政治时事等。教学活动十分活跃。没有教室,在窑洞外上课,同学们坐在小凳上,腿上放一块木板写字。课本是由老师编的油印讲义。同铅笔或蘸笔写字。墨水是学生自制的各色颜料。徐特立在山坡上的窑洞办公,出外常骑一头驴,陈康白骑一匹白马。他们经常深入学生中,在河边与同学散步谈心。党中央与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与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他们肩负振兴中华重任的战略眼光。
  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发展的直接的测度器。随着科学的发展,边区政府逐建立了10几个工厂,这些工厂每月可出布600匹以上,毛呢100匹以上,纸60000张以上,肥皂600000条,毛巾200打,制皮革600至1000张,这些工业产品在过去的边区是完全没有的。
  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了边区科学技术学术研究和培训的中心,推动了边区自然科学和各项科技事业的发展。
  ①延安纪念馆:《展出的部分文物照片情况简介》1972年29页
  ②《新中华报》1940年3月5日
  ③《新中华报》1940年3月5日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上):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年7月—1940年12月)/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