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绪论四、关于边区的经济结构

黄正林


  抗战前,边区没有近代机器工业,旧有的手工业也遭到较大的破坏,农村金融枯竭,商业萧条,整个边区的产业结构只剩下不再向前发展的单一的农业经济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边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边区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布局,形成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多元产业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结构上,形成了以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并重、农牧兼营的经营格局。边区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当时提倡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棉、麻、桑、蓝等。棉花是边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1939年恢复种植后,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棉花自给的需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39年至1945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分别是3767亩、15177亩、39987亩、94405亩、150473亩、295178亩、350000亩。①特别是1943年至1945年棉田面积分别占到农业耕地面积的1.1%、2.2%和2.4%。由此棉花也就成为边区农村的一项主要收入。以1944年延安市场物价计算,10斤棉花值小米1.3石,每斤棉花值边币4500元,而当年的棉花产量是3044865斤,这样,仅棉花一项收入就相当于小米395832石,占1944年粮食产量的21.8%,或等于边币137亿多元,折合券币6.85亿元。②特别在延属、绥德重点植棉地区,棉花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半数以上,而且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主业。桑蚕业是边区提倡的另一农村副业,1941年,清涧、吴堡、安定三县产茧45000斤左右,可产丝3000斤,价值法币约45万元。③1943年,蚕桑业发展更快,仅清涧一县有大桑树27279株,小桑树13321株,新栽桑树20459株,全县有养蚕户4379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5%,共养蚕350石,收茧30904斤。④抗战期间,边区畜牧业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使畜牧业在边区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仅1944年统计,边区共有牛223058头,驴180826条,羊1954756只,还有少量的骆驼、骡、马等。牛、驴、骡、马等大家畜主要用于耕地和运输。而羊及皮毛则为边区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仅1944年全年出口羊约87533只,羊毛88066斤,羊皮29000张,羔皮69000张。全年总计牲口皮毛出口价值边币约11亿元。⑤
  第二,工商业成为边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形成了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工商业的兴盛与边区所处的政治经济形势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边区为了生存,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工商业体系,以达到自给的需要。由此,各种工厂、手工业合作社、作坊、贸易机构、商业网点、运输企业等在边区城乡广泛地建立起来。工业方面,边区建立了纺织、造纸、印刷、化学、盐业、石油、炼铁、煤炭、被服、机械及军事等工业,对当时的边区来说,工业门类已经比较齐全了。同时,各种手工业合作社、作坊和个体家庭手工业也发展起来,成为公营工业不可或缺的补充。边区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部门,如绥德的纺织业、三边的盐业和毛纺织业、庆阳的制毡业等。工业的发展,不仅结束了边区没有近代工业的历史,而且边区的许多工业品已经能够自给。所以,工业在边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业方面,建立健全了商业贸易制度,产生了股份制的贸易公司,广大城乡消费合作社、集市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建立起了边区商业贸易体系。在边区,许多群众不再靠单一的农业而生存,从事工商业的群众越来越多,出现了从事工商业的劳动大军。民间纺织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凡是植棉的地区都发展起了家庭纺织业。如绥德的韩玉英,中农家庭,全家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8.79%,纺织收入占51.21%。⑥米脂县远志山是一个仅有30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家家户户都参加了纺织,全村58个老少青年妇女,54人参加纺织。⑦家庭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商品经济也很发达,如米脂县远志山的产品五分之四向外推销。绥德枣林坪福乐村,全村45户人家,都是贫农中农,全部参加纺织,布匹产量的三分之二向外出卖。⑧这些都说明了边区群众的经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工商业在边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抗战前相比,边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
  以上是我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的基本认识,也是本书所贯穿的主要思想。
  近些年来,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已有些沉寂了,凭我个人的学力和资质无法打破这种沉寂。我花了近5年时间完成的这本书,只是我近10年来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的一个总结。在研究与写作中,我尽量扩大视野,收集资料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一些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历史学毕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对于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理论来支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甚至有些题目不敢下笔,使本书留下了很大的缺憾,也使书中谬误难免,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批评指正。
  ①《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第87页。
  ②阎庆生、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③甘露:《蚕桑考察团总结报告》1941年12月,《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第155页。
  ④张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⑤《边区羊子的发展问题》1945年2月,《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第93页。
  ⑥《陕甘宁边区的纺织业》1945年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5页。
  ⑦陈希:《米脂远志山的家庭纺织业》,《解放日报》1945年6月9日。
  ⑧《陕甘宁边区的纺织业》1945年1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55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