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历史渊源/第一节 自然环境/二

黄正林




  二、边区的气候与自然灾害
  边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凉干燥,干旱少雨,无霜期短,这是边区气候的总体特征。但是,边区各地气候还是有差异的,东南部温凉较湿润,中部地区温凉较干燥,西北和北部地区温凉干燥。
  以甘肃庆阳地区为例来看边区中南部的气候状况(表1—1)。
  从表1—1来看,庆阳地区南北气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①北部的环县、华池北部(和原三边分区的盐池、定边接壤)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6.5—7.O℃,≥10℃的积温为2370—2800℃,无霜期100—120天,年降水量只有350—420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生长期长的农作物在这里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基本上一年只能一熟,无越冬作物,土地在冬天处于闲置状态。在大约北纬36.5度线以南的曲子、庆阳、镇原、合水、新宁、新正、固临、甘泉、富县、赤水、淳耀等县,气候相对湿润。如镇原、庆阳、曲子,年平均气温7.0—7.9℃,≥0℃的积温为3600—3800℃,≥10℃的积温为3050—3200℃,无霜期120—150天,年降水量407—537毫米;关中分区的新宁、新正年平均气温为8—10摄氏度,≥0摄氏度的积温为3600摄氏度,≥10℃的积温为2300—2900摄氏度,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550—630毫米。②这是边区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对于农业来说,可以达到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从庆阳地区的气候来看,边区中部地区干旱少雨,无霜期短,气候干燥;南部无霜期较长,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边区南部的关中、陇东相比,北纬37°线以北的地区,气候就显得更加干燥寒冷。张闻天1942年率团在神府县的农村进行调查,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描写了这里气候状况:神府“因靠近沙漠地,故这里气候干燥,冷热不调,带大陆性。春夏间常少雨水,易成旱灾;而秋天则往往雨水过多,造成水雹灾。每年三月起即刮飓风,卷来大量沙土,盖在方才耕种过的土地上,损害种子的生长。”③柴树藩等人在他们对绥德、米脂的农村调查报告中说:“绥、米的气候,因地势高低而不同。在近黄河和沿大川的地带,较西北部和小山沟地带为暖。作物的播种期,在东川较西川早半个月。秋收期,西川较东川早半个月。……绥、米一带地势高亢,接近沙漠,冬则严寒,夏则酷暑,一日之内气候的变化也很剧烈。”“春日收霜(晚霜期)大概在阳历四月下旬(谷雨前后),但到五月初(立夏前后)仍有下霜的可能。秋天开始下霜(早霜期)为时大概在十月中旬(寒露与霜降之间),但也有在九月中旬(白露与秋分间)即开始降霜的时候,故一年只有五个月(谷雨到秋分)是无霜期。”“春、秋多季候风。三、四月间的北风很大,黄沙被天,数日不止,使水分蒸发增加,助长春旱……”“雨量很少,四、五月间(清明至小满)常时感雨水缺乏,谷物不能播种,或种了也不能出……七、八月间雨水最多,川地因河水突增,往往成灾。”④可见,在北纬37°线以北的绥德分区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冬寒暑酷,无霜期较短,并伴有沙尘暴天气。
  由于气候的差异,边区可以划分为四个农业区。(一)沿黄河区:延属东三县(延长、延川、固临)沿黄河一带,因有黄河水流调剂,气候较暖,雨量较多,无霜期较长,主要作物为棉花、小麦和谷类。(二)三边区:地势最高,受北部沙漠的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主要作物为糜子、荞麦,适宜畜牧。(三)关陇区:基本上是北纬37°线以南地区,包括陇东大部,关中分区全部,延属分区和绥德分区南部,地势较低,气候温润,无霜期较长,主要作物为冬小麦,是边区的主要产粮区。(四)延绥区:是边区北纬37°以北地区,包括延属分区西部,绥德分区的西部及北部,靠近鄂尔多斯沙漠,气候干燥,雨量小,无霜期短,主要作物为谷子。⑤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边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边区主要有四种自然灾害:(1)旱灾。边区有“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说,旱灾是边区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2)涝灾。边区一方面干旱少雨,另一方面雨多成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分布不均衡。(3)雹灾。边区许多地区经常在夏秋季遭到冰雹的袭击,陇东的雹灾最为严重,几乎年年遭受雹灾的袭击,而且覆盖面很大,如1943年陇东六县共打坏秋田145985亩,损失粮食28062石以上;1944年据环县、华池、曲子三县不完全统计,打坏秋麦24192亩。(4)冻灾。边区一些地区无霜期较短,早霜期来得很早,一般在秋分和寒露前后,延安杜甫川1940年至1944年早霜期分别是9月21日、9月13日、10月1日、10月20日、9月13日,三边和陇东要来得更早。而晚霜期去得很迟,边区有“四月八日冻死黑豆荚”的谚语,即农历4月8日还有晚霜,有时过了4月8日还有受冻的危险,如1944年5月20日(农历4月28日)还下霜,棉花冻死了不少。⑥霜冻是边区一大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许多外来的生长期长的优良品种就不能在边区推广。除了以上四大自然灾害外,还有风灾、虫灾和瘟疫等。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有记载的部分年份自然灾害情况如下:
  1940年,遭受旱灾11个县,水灾16个县(66个区),雹灾12个县(35个区),风灾1个县,霜灾1个县,瘟疫6个县。损失田禾202922亩,粮食238石,房子207间,牲畜2803头,受灾人口537244人,其中死伤566人;
  1941年,遭受旱灾5个县,雹灾8个县(35个区),霜冻7个县。损失田禾180961亩,牲畜23头,受灾人口3037户,95174人,其中饿死30人,饿肿900人;
  1942年,水灾15个县,雹灾7个县,风灾1个县,虫灾3个县,瘟疫2个县。损失田禾841983亩,粮食8906石,房子3271间,牲畜1298头,猪羊41311只,其他经济损失价值4065万元,受灾人口352922人,其中死496人(淹死),伤359人;
  1943年,遭受雹灾7个县(25个区),霜冻4个县。损失田禾263381亩,受灾人口5988户,26806人;⑦
  1944年,据不完全统计,关中2个县6个区遭受雹灾,受灾粮田15000余亩;子长县遭受雹灾和水灾,受灾粮田8917垧(每垧合3亩),损失细粮1816石;绥德分区三个县遭受雹灾和水灾,估计损失粗粮5万石以上;陇东分区4个县遭受雹灾袭击,损失极大;三边遭受雹灾、水灾、虫灾、风灾和霜冻,粮田、牛羊损失惨重;⑧
  1945年,边区遭受旱灾、雹灾和霜冻,受灾总面积达1788万亩,损失粮食656043石,受灾人口54万人。⑨
  从以上的这些粗略的统计中,边区的灾情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各种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对边区经济建设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①庆阳地区包括原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全部和关中分区的一部分,位于北纬35°15′至37°10′之间。由于陕甘宁边区没有留下比较详细的气候资料,本文所采用的庆阳地区气候资料基本上能够说明当时边区北纬37°以南的气候情况。
  ②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第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5—818页。
  ③张闻天:《神府兴县农村调查报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④柴树藩、于光远、彭平:《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⑤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建设简述》1948年2月19日,《史料摘编·总论》第1编,第19—20页。
  ⑥康迪:《边区农业环境》,《史料摘编·农业》第2编,第22—23页。
  ⑦民政厅:《陕甘宁边区四年来灾情统计表》1944年5月30日,《史料摘编·人民生活》第9编,第264—266页。
  ⑧关中分区专署:《1944年关中灾情及救治工作报告》1944年9月27日;民政厅:《1944年灾情报告摘要》1944年,《史料摘编·人民生活》第9编,第321—334页。
  ⑨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事业概述》1946年6月,《史料摘编·人民生活》第9编,第277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