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历史渊源/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渊源/一

黄正林


  一、大革命时期陕北的中共组织
  1919年,在北京、天津等地的陕西籍学生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青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夏,魏野畴到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导主任,并邀请共产党员王复生担任教员。他们在咸林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向学生介绍《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使一些进步学生团结在他们的周围。同时,他们还同赤水职业学校的王尚德等取得联系,共同从事革命活动。赤水职中和咸林中学成为西北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党组织活动的据点。
  1923年,魏野畴到陕北榆林中学任教,他在这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在课堂公开给学生讲解《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经典著作。他帮助榆林中学组织学生会,指导学生会创办了全校性的刊物《塞声》,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阵地。在他的帮助下,榆林中学还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文艺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团结和教育了青年学生。在魏野畴的影响下,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如刘志丹、谢子长等就是在这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共产党员李子洲出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他先后聘任王懋廷(中共党员)、田伯英、杨明轩等进步知识分子任教。同年底,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建立了陕北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5年12月,根据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关于团的青年化和党团化的精神,于次年1月成立了中共绥德支部,李子洲任书记。①6月,成立绥德地委,下辖清涧、安定、定边、佳县四个支部。不久,榆林、延安地委成立。陕北的三个地委共有党员339人。1927年7月上旬,陕西省委组建后,将绥德、榆林、延安地委改为绥德、肤施(延安)两个中心县委,绥德县委下辖17个支部,肤施县委下辖10个支部,共有党员363人。②
  大革命失败后,陕北的中共组织也遭到破坏,军阀井岳秀解散了陕北中共活动的据点绥德第四师范和延安第四中学,捕杀共产党人,使陕北共产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1928年,为恢复中共在陕北的活动,中共陕西省委决定重建组织,成立了陕北特别委员会,杜衡任书记。陕北特委成立后,开始面向农村,派出部分党员以小学教师作为身份掩护,开展农村工作。
  ①宋金寿、李忠全主编:《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②雷云峰主编:《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