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边区工业的初创/第二节 公营工业的初步建立/一

黄正林


  一、边区发展工业的政策
  位于陕西、甘肃和宁夏交界处的陕甘宁边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战乱的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这里的传统手工业开始萎缩,人们所需用的最基本的日用工业品主要依赖于外部进口。针对边区在工业上一片空白的状态,早在1937年5月,林伯渠就提出“在工业上注意发展石油、盐、煤、铁等主要生产,保护手工业”的政策。①1938年,建设厅长刘景范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边区工业建设的方针和计划。他认为边区建设工业首先应该是发展农村手工业和整理交通,在此基础上,发展机器工业和矿业。他说:“普遍的发展手工业与半机器半手工业,以现有的各手工业为主,发展推广到边区农村中,建立私营公营合股合作等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广制土布,求得足够供给群众自用。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大规模的机器与矿业,供给抗战的需要。”“整理煤业、盐业,动员群众扩大运输工具(大车),创修各地必要的大车路,推广煤盐销路,在可能时,供给农具工厂和兵工厂原料。”他特别强调农村家庭纺织业的恢复与发展,“(1)延长、固林、延川、安定等县,能纺织的妇女组成生产合作小组有计划的纺线织布,纺线除供给自用外,每人每月给边区纺织厂棉纱一斤。该四县起码能组织三万的纺织妇女,每月可纺三万斤棉纱解决工厂困难。(2)在边区各县普遍的发展手工业,需要政府贷款五万元,群众集股五万元,制成小纺车与手拉织布机,派一批指导干部专门指导发展,促使各县平衡发展,供给战时需要。”②
  1939年1月15日至2月4日,边区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主要讨论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问题。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发展边区工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林伯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关于边区工业建设的问题:“发展手工业和近代工业,颁布奖励手工业生产条例,欢迎外边的企业家来边区投资,颁布投资保护条例。”“发展公营企业,川口的纺织工厂应加以扩大,使它能供给各机关、学校、部队衣服的需要。”“改良并扩大造纸业的生产。发展农具、榨油、制革等手工业,以供人民和机关的需要。加强对石油、煤矿的管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③参议会提出的12件提案中,在《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案》中也涉及到了工业建设的问题:“发展工业,供给抗战需要,奖励人民投资开办纺织、硝皮、煤炭、打盐、造纸、榨油等小规模的手工业工厂。政府有计划的充实扩大现有之煤油、造纸、煤炭、纺织、硝皮等工厂。开办建立农具、植物、灯油等工厂,开发三边之盐矿,关中之铁矿,以供军事之需要。”④
  1940年,边区党委和政府在《关于二十九年经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了发展工业生产的具体方针:“(一)广泛发展家庭纺织业,以增加棉毛织产品,政府应购置新式手工纺织机,发给各纺织家庭,并物色与培养纺织人才开办训练班,指导家庭妇女利用新式纺织机。(二)健全已有之生产合作社,使各生产合作社产品增多,品质改进,成本减低,营业活跃等,并组织新的生产合作事业。(三)健全边区各工厂,使生产量增加,品质改进,成本降低,管理健全,并增加织毛工业以发展毛织出品。(四)在延安、安塞增开煤窑,以增加燃料,解决燃料供给。”⑤从历年边区发展工业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边区把工业建设当作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建设是十分重视的。第二,在边区的工业建设中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发展纺织业是边区工业的重中之重。
  ①林伯渠:《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解放》周刊第5期,1937年5月31日。
  ②刘景范:《一九三八年边区经济建设工作的报告》1938年11月5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12页。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辑,第150页。
  ④《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资料选辑)》,第146页。
  ⑤《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1页。
  

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