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纲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1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第十章 人民共和国在陕甘宁边区奠基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与时俱进开创新民主主义制度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在野党也是执政党。就全国而言,它是在野党;就局部地区而言,它是执政党。作为在野党,它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政治民主;作为执政党,中共面临在自己的执政区域如何实施民主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共不仅要采取比国民党更为明智的政策,而且要与时俱进地制定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制度,开展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把昔日贫穷、闭塞、落后的边区建设成了举世称誉的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当时中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区域。国内外许多进步人士把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誉为“西北的红星”、“中国的希望”、“新中国的试管”。毛泽东更把陕甘宁边区称为“民主中国的模型”。①
  陕甘宁边区是首创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模范。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首先,边区参议会是边区名副其实的民意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边区政府和法院由它组建,受它的监督并对它负责;参议会的参议员通过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真正民主选举产生。其次,边区政权在组织上实行“三三制”,不论民意机关、政府机关,均吸收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这种政权结构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形成了最广泛的执政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抗战,共同管理边区、建设边区。“在我们这个没有民主传统国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伟大的创造”,“全国人民渴望着的民主政治,毕竟在适宜于它生长的土壤上,结出灿烂的果实。”②
  陕甘宁边区也是首创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模范。抗战时期,边区政府根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总的方针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纲领,依靠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保证供给,改善人民生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是: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以公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协调发展的政策;在产业结构上,实行农业第一、工业第二、商业第三的方针;在财政方面,实行照顾各方利益,适当征粮征税,合理负担,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生产自给的政策;在土地政策上,除已完成土改的地区外,一律实行减租减息。上述方针政策的实行,合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在农业、工业、商业、财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对于战胜困难,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改变边区经济落后面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陕甘宁边区还是首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模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边区各项文化事业原本就十分落后,文盲高达90%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疫病流行。边区中共组织和政府按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拓荒”式的工作,使边区文化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一是大办干部学校,提高边区干部文化素养和理论政策水平;二是从扫盲入手,办好识字班、夜校、冬学和小学、中学,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三是逐级建立医药社、卫生社、卫生院和医院等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四是按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革命文艺活动。边区各项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繁花似锦的社会科学,日益兴盛的文化社团,遍及边区的报纸期刊,别开生面的文艺作品,在中共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璀璨夺目的篇章。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楷模,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5页。
  ② 《胡乔木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