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文教—国防教育

张建儒 杨建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第一届参议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普及边区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教育民族新后代,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是当前迫切的任务”。规定分区领导中等学校,县(市)领导完小,乡政府领导初小。边区政府每年用于教育的支出占总经费的1/7,普遍实行免费教育。
  1938年成立延安中学,1940年成立陇东中学,并接收了米脂中学,接着又成立了三边公学。中学教育坚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从事社会活动,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参加种粮、纺线、打盐、烧炭、建房等生产劳动,既解决了学校的部分经费,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边区小学根据财力、物力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实行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法,如变工队发起办学、合作社倡议办学,识字班、冬学发展为学校,学生家长自动联合办学等,使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37年冬,全边区仅有小学320所,学生16000人,到1940年春,增至1342所,学生43846人。
  边区社会教育事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仅办起了识字组、读报组、夜校、半日校、冬学等,而且还办起了民教馆、自乐班、皮影戏班、板报专栏等。
  1943年春,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即为抗日战争和边区人民服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明确规定:(1)各中学、师范学校担负提高现任和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各校一方面接受小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接受现任区乡小学教师及其他工作干部。(2)各校学制,应以学校任务和地方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强求一致。(3)教育内容,以文化教育为主,同时,必须从思想上确定学生的革命观点、劳动观点与群众观点,并需进行以政治、经济为中心的政治教育与生产教育,辅之以时事教育等。
  为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的位置,确定除办好已有几所干部学校外,还把延安师范等6所中等学校改为中级干部学校(设师范班、中学班、地方干部班)。1944年,边区政府又规定:中等学校还应担负提高现任区、乡干部文化水平的任务,对他们进行在职教育,并把行政学院合并于延安大学,开设艺术、文学、自然科学三院。除此而外,还新开办了妇女职业学校、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南区合作职业学校、警政学校、荣誉军人学校等。
  边区的完全小学教育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应用知识。同时,还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民办公助学校,如米脂高家沟式、延安杨家湾式,以及巡回学校、家庭学校等。延安杨家湾小学的教员是中共中央派去的知识分子陶端予。她根据群众需要自编教材,从读、写、用入手,采用游戏、讲故事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识了字,而且还通过小学生及其家长推动了成人识字教育和全村的卫生运动,使杨家湾成为全边区最好的卫生模范村之一。群众性的识字教育也进一步广泛开展起来。冬学、夜校、识字组和小学生教家长、夫妻互教等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遍布农村。据1944年11月统计,全边区有读报识字组3339处,夜校、半日学校230处,参加人数3433万之多。到1946年春,全边区普通小学发展到295所,民办小学1038所,完全小学62所,中学7所。延安大学和西北医药专门学校等,逐渐成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学校。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政治、军事干部和上千名文化与技术干部,充实和加强了边区和各根据地的党、政、军、群的工作。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