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文教—战时文化

张建儒 杨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陕甘宁边区于1942年5月29日,召集音协、美协、剧协等文艺团体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委员会,实行战时文化动员,号召文艺工作者到部队去,到地方去,文武结合,进行对敌斗争。于是,下乡、下厂、下部队,同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致行动。
  1943年冬,鲁迅艺术文学院等5个专业文艺团体分别到边区5个分区为军民慰劳演出,并在各分区普及了新秧歌。诗人萧三、艾青,剧作家塞克到南泥湾,作家刘白羽、丁玲到农村和部队,柳青、高原到陇东等地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火热的实际生活中,在千百万人民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剧目。延安平剧院创作和排演了反映新生活的平剧《上天堂》和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作和上演了秦腔现代剧《血泪仇》、《穷人恨》等。王大化、李波、路由合写的《兄妹开荒》,贺敬之等编写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等。
  秧歌队遍布整个城乡,诗歌、链子嘴(快板)、新陕北说书、民间演唱、自乐班及剪窗花等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新型的艺术人才,迎着新文化的阳光雨露,破土而出。佳县创作《东方红》的翻身农民李有源、延安的说书艺人韩起祥、鄜县的民歌手汪庭有、移民歌手李增正等新型的艺术人才,成为活跃在边区文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边区政府还十分重视新闻出版和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创办的报纸有20多种,如《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抗战报》、《救亡报》(后改为《陇东报》)、《三边报》、《战声报》、《部队生活报》、《关中报》、《绥德大众报》、《佳县报》、《新神府》、《新文学报》等,创办的杂志有10多种,如《解放》、《共产党人》、《学习导报》、《团结》、《中国工人》、《中国青年》、《学生通讯》、《青年新闻》、《音乐》、《诗刊》、《西北儿童》、《边区教育》、《医学摘要》、《时事论坛》等。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成立了解放出版社和边区出版社,克服条件简陋、纸张缺乏、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出版发行了大量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还建起了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了英语广播部。以清凉山为集中地的新闻出版机构,在延安与各根据地及世界各国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陈毅曾赋诗说:“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为了抗日战争和人民的需要,边区先后成立了中央医院、边区医院、留守兵团野战医院、八路军后方医院、中医研究会、八路军总卫生部门诊部等医疗单位。除此而外,边区政府还成立了卫生委员会,颁布了有关条例,不仅按系统、行业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医院、医疗站、疗养社,而且还在各分区、各县设立了卫生院、保健药社、卫生合作社以及防疫和妇幼保健机构。
  1944年10月11日至11月1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了文教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450余人。毛泽东到会作了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和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李维汉作了题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的总结。
  

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张建儒 杨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