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改良耕作 提高农业技术:第一节

张水良


  第五章 改良耕作 提高农业技术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军需民用,解放区民主政府在大力发动农民群众向大自然进军的同时,还积极提倡改革农业技术与努力推广当时比较进步的农业技术。
  第一节 提高农技 势在必行
  关于发展解放区的科学技术事业问题,虽在激烈的战争年代,落后的农村环境,但党中央却早就予以十分重视,并作了决定,采取了措施,同时要求共产党员在这方面起积极作用。如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1年5月1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上面有几条是这样写着:
  “(一)向全党解释,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具体的革命工作。应纠正某些党的组织和党员对革命工作抽象的狭隘的了解,以至轻视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认为这些工作没有严重政治意义的错误观点。
  ……
  (五)党必须加强对经济和技术部门工作中党员与非党员的领导,照顾他们的政治进步,并在各方面帮助他们。”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发出后的一个月,《解放日报》又发表了题为《论经济与技术工作》社论,指出:“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不仅要求我们有大批的政治家、军事家、宣传家、组织家与经济工作者等,而且要求我们有大批的从事各种技术工作的人材。因此,必须纠正某些党员中轻视技术工作的观点。”
  显然,党中央在这里所指出的“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在我们当时的情况下,主要方面应是农业工作与农业技术工作。正如《解放日报》1941年6月10日《欢迎科学艺术人材》的社论中所说的:“在边区的经济建设上,技术科学,尤其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不论是改良农牧、造林、修水利……都必需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必需受科学的指导,祖传老法已经不行了,必须让位给科学。”在1942年10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又把提高农业技术列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并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干部,满腔热情地、实事求是地去帮助农民群众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说:“我们的第七项农业政策就是提高农业技术,这里说的提高技术,是说从边区现有的农业技术与农民生产知识出发,依可能办到的事项从事研究,以便帮助农民对于粮棉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方面有所改良,达到增产目的。某些改良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已有了相当的经验,对这方面缺乏信心、缺乏热情是不对的。但夸大改良可能性,以为边区可以实行现代化的大规模农业技术,则是没有根据的。”②
  当时不少同志,他们或是技术人员,或是机关干部,或是革命军人,对提高农业技术,增加作物产量,都很关心、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解放日报》《延市农学界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一文写道:边区在生产组织方面,“已经收到很大的效果。但技术上却落后很远,远赶不上目前的需要。”作者说:“边区的农作法,原来是很落后的”,为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以增加生产,“我们提议:本市农学界可以建设厅为中心,会同自然科学院农林系、光华农场技术干部,和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农学者,组织定期的研究会。”建议规定一定时间,大家作详细的研究讨论如下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普及农业科学思想方面。二、关于农作物方面。三、关于森林方面。四、关于家畜方面。五、关于园艺方面。六、其他如仓库、马铃薯(洋芋)、窑、农产制造、农田水利、行政技术干部的培养等等问题的研究。关于农作物方面的研究,作者又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一)边区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二)优良品种的发现、繁殖和推广;(三)病虫害防除土法;(四)细耕法;(五)早熟品种——尤其是棉花——的研究③。
  对改革农具提高工效的呼声很高。如一位南方的同志,在《解放日报》发表了《“扮桶”和“风车”》一文中说,“我地打禾采用扮桶,四个人用一个桶,一天可打一二十石,用不着揉;两个人用一架风车,一天可车几十石,用不着扬。”作者据此提出了下列建议,并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农民生产,支持农具改良。他说:“农民是四时皆忙的,秋收更忙得厉害,从早到晚,男妇老人都集在田里禾场里,还赶不及气候(怕下雨下霜),使得粮食受损。现只要把工具稍微改良一下,就可以省力很多,就可以多做庄稼,那为何而不为?”④
  随着生产的发展与发展生产的需要,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经提到解放区经济与技术部门的重要日程上来了。
  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陕甘宁边区纠正了有些干部在贯彻执行提高农业技术政策方面存在的错误思想;并从物质技术、财政经济和人材等方面,尽可能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同时,在报刊杂志上如《解放日报》开辟的“科学园地”、“农学知识”、“农务杂谈”、“农展集锦”、“边区生产运动”等专栏,介绍、推广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边区小学及中学设农业常识课和编制包含边区实际农业常识的冬学课本,以达改良农业增加农产的目的。
  陕甘宁边区农学家们,早于1941年1月间,在延安成立了农学会,“以研究农业学术,普及农业知识,辅助农业建设为宗旨”⑤。该会规定每两周举行学术讨论会一次,报告有关农业及学术上各专门问题。这就不但给予边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以有力的促进,而且对于边区农业科学学术讨论的开展,以有力的推动。同年六月,建设厅光华农场,组织农业考察团,出发绥德分区各县“考察农业自然环境,民众农业生产习惯,及调查与采取优良品种,以作技术改良上之资料,使将来试验所得之优良作物品种,能适合边区环境以便广泛推行,造福于民。”⑥
  敌后解放区,在抗战八年中,对于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也同样在频繁激烈的战争中坚持着。晋察冀边区1938年即成立实验农场一处,进行粟品种比较和纯系育种工作。1940年冬农林牧殖局成立,把边区农学者都集中在该局,根据现有技术干部,分农艺(包括病虫害、肥料、农具等)、畜牧、水利、推广等组。1941年12月边区技术会,把提高农业技术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
  农林牧畜局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挥他们的作用,“推行科学技术,每年开展”;如推广劳动英雄的耕作法,防除害虫,捕杀害兽害鸟,灭蝗,浸种,选种,开老农座谈会,办农场和推行示范农家……这不仅促进了生产,提高了产量,而且创造了不少切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为农民群众所欢迎。
  在晋察鲁豫边区,则积极成立农业指导所,设立实验区,组织特约农家,建立模范(示范)农场等,对该区农业技术的提高与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晋绥边区,民主政府对于从提高农业技术上增加生产方面的工作,亦非常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如晋西北区建设处在当时物质技术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陆续编印了关于种棉、种麻、水利、选种等各种技术问题的小册子,分发给各县参考使用。同时,尽力从该区各地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农事试验场并于1942年正式开始工作,1943年扩大试验范围,向民间推广。⑦
  从上述事实可使我们看到,改革农业技术,这是生产的需要,群众的要求,势在必行。而有些地区,它已是行之有效了。
  下面,根据有关材料,谈谈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些地区,改革农业技术,增加作物产量的几项具体办法。
  ① 《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三卷第五期,1941年5月25日出版,第1页。
  ②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第40页。
  ③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10月12日。
  ④ 见《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6日。
  ⑤ 《新华日报》1941年3月19日。
  ⑥ 《解放日报》1941年6月2日。
  ⑦ 参阅《晋西北三年的生产总结》,《解放日报》1943年1月20日。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张水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