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改良耕作 提高农业技术:第三节

张水良





  第三节 推广良种 显著增产
  庄稼收成的好坏,和选种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有的品种,不适合环境,一年年变坏,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有的品种,适合环境,也可能一年年变好,增加产量并改良品质——这是农民群众和科技人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如光华农场试验成功了的狼尾谷,每垧地的产量,比干捞饭谷高10%,收草高14%。斯字花每二斤十二两籽花,能捻净花1斤,而一般的洋花,则需3斤籽花,才能捻净花1斤。据延安、新宁、淳秋、曲子、华池等县的调查,1943年受冻严重的是麦子,可是关中的红老笨麦,合水的红麦和白芒麦,因抗冻力强,就没有受冻。这些情况都说明:“好的庄稼品种,具备一定的优点,或者收获量多,品质好;或者适合环境,富于抵抗病害的能力”等①。而不好的品种,或是混了的品种,则相反。因此,选好种和保持纯种是改良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普及选种知识和提高选种方法,《解放日报》等刊物经常在“农学知识”专栏等刊登介绍有关方面的经验,提供各地参考。各地民主政府,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群众中大力推广劳动模范的选育良种的经验。
  现将当时陕甘宁边区推广的农业的几种主要优良品种介绍如下②:
  狼尾谷——小米之王。它是1939年从陕南“迁居”来边区的。
  它的优点是:不怕雀儿吃;不怕虫*(左虫右全);不怕风磨;耐早;结籽坚实;成熟期适当;产量高,每垧收粮2石2升,草1,329斤。被各地大多数劳动英雄和农民群众公认为最好的谷种。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亲自推荐了狼尾谷。他在谈到推广优良品种时说:“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好的收成,例如光华农场已经试验成功了的狼尾谷,产量高,不怕虫蚀、不怕鸟啄、随地可种,……应向农民提倡种植。”③边区民主政府一方面在报刊上大力宣传种植狼尾谷的好处;另一方面令光华农场多多培植狼尾谷予以普遍推广。据报道,1943年,光华农场共收货狼尾谷近30石,拿出20石做种籽,在各县推广,可种10,000亩。
  马齿玉米——金皇后玉米。它是1942年从山东“迁居”来边区“落户”的。经过试种后,证实了它不愧有“金皇后”之美名。它的穗子有一尺多长,粒大排列整齐,每穂生粒1,080个(本地种每穗460粒)。1943年每亩产量为1石5斗,1944年雨水多,每亩产量增至1石8斗2升。两年来平均产量为1石6斗6升。本地黄玉米1943年产量每亩为8斗,1944年9斗,两年平均每亩产量为8斗5升。马齿玉米较黄玉米每亩多收8斗1升。收获量超过黄玉米将近一倍。在1943年的边区展览会上,很多人第一次看见马齿玉米。1944年光华农场共种马齿玉米20亩,收玉米38石多,每亩平均收玉米1石9斗多。试种成功之后,1945年便在全边区大力推广了。
  白杆黄硬糜——糜子中之最佳品种。在光华农场对十种优良的糜子试种中,它的穗子较整齐,产量也大,每垧地收获2石4斗半,比延安黄糜、焦头硬糜和紫杆黄硬糜等,多收2斗到4斗。
  红皮花生——花生中的骄子。它是从西班牙“旅行”到边区的。光华农场把它试种了两年,种法和一种名叫大花生的种法一样,但它的产量比大花生多了三分之一以上。大花生每株结果50个,每四株花生仁6两,红皮花生每株却可结果108个,每四株花生仁九两半。红皮花生在光华农场试种成功之后,其他各场和群众都大力推广。
  老黑豆——黑豆之秀。它是关中分区新正县六区的产物,曾在1939年的边区农工展览会上出现过。1940年光华农场开始对它进行“考察”(试种),到1942年,觉得它荚荚结得很稠,颗子又大,长得又好,1943年把它列入豆种“比较试验”。当时参加这个“比较试种”的黑豆品种,有新正黄豆、小黄豆、圆滚豆,大黄豆、梿架条黑豆等,但结果是新正黑豆得到优胜。1943年,新正老黑豆每亩产量为7斗7升2合,延安附近种得最普遍的梿架条黑豆,每亩产量为6斗5升3合。老黑豆比梿架条黑豆每亩多收1斗1升9合。
  彭县洋芋——名列前茅的马铃薯。在边区原有的洋芋种有紫皮、白皮、红皮、粉皮等四种,1939年生产运动后,又从边区外面带进了两种新的洋芋,经过试种结果,它们的产量都大大超过了本地洋芋,获得了农民群众极大的好评。它们的名字是:彭县黄皮洋芋(四川种)和美国白皮洋芋④。彭县黄皮洋芋是1940年才在边区试种的。几年来的“比较试种”结果,它比原有的各种洋芋的产量都高得多,结得大,而且淀粉细,亦很好吃(但成熟期较晚)。每垧地平均能收4,400斤。
  美国白皮洋芋是1940年才在边区试种的。青杆子,开紫花。日月算它最少,收了洋芋还能种秋菜。产量虽比彭县洋芋稍低,但比本地各种洋芋都高,味亦很好,每垧地平均产量4,100斤。
  彭县洋芋和美国洋芋,除了产量高等外,根据1943年贮藏的结果看来,这两种洋芋远比紫皮洋芋易保存,在同样保存的条件下,这两种洋芋没有发现变坏的,而紫皮洋芋坏得相当之多。
  与此同时,边区民主政府对改良畜种,提高各类牲畜及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也极为重视。畜牧业科技人员同群众相结合,在骡、驴、马、牛、羊、猪和鸡鸭方面都培养了一些优良品种。此外,又由民主政府从盐池买一批“滩羊”,发给羊多农家配种,每一头公滩羊可配20只母羊。这种羊毛很细软,且能每羊年产2斤。
  边区民主政府,为了检阅边区生产成绩,推广进步农业技术,奖励优良生产者,以进一步推动边区生产,发展边区生产,于1943年在延安隆重召开边区生产展览会,农业产品中的狼尾谷、马齿玉米、彭县洋芋、美国洋芋及各种棉花等,因为“品种特别优良,值得在边区大量推广与提倡”而受奖。兹将各项展品及送陈人、单位、地区、受奖理由摘录如下(见表二十四)⑤:
  敌后抗日根据地,选育良种,在有些地区,“也初步形成为群众性的运动,打下了推广科学技术的良好基础。”以晋察冀边区为例来说⑥:
  关于谷种改良的试验,1942年度,边区农林牧植局各场曾试验了120余种,其中以燕京811号和15号为最佳,“每次试验都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1943年的试验不仅证明了过去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品种有高度的抗旱性,极适合于边区的环境。”比如1941年和1942年因气候干旱,严重缺雨,而燕京811号比标准种1941年增收14.2%到18.1%,1942年增收14.2%到36.8%。燕京15号,1941年增收38.2%,1942年增收31.8%到58.22%。边区1号谷种,经育种成功,亦能增收10%~25%。经过了历次的试验成功,有关技术员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可以断定假如这些优越的品种能够普遍的推广,边区谷的产量能够提高15~21%的。”
  关于五蜀黍的改良,边区农林牧殖局三个农场共试验了50多个品种,按成熟期分为早、中、晚三类,第一、第六两个场分别举行试验,第二个场则混种分别比较。综合三个场试验的结果,晚熟种以平西的为最好,每亩能打500多斤,比本地同时成熟的灵四种要多收66%。中熟种以灵山、唐四两品种较好。早熟种以灵一和定一两品种希望最大。白马牙、黄牙齿,大金黄玉蜀黍,经试验后证实,均能增收15%~25%。亦确定在群众普遍推广。
  关于小麦,1942年度试验的有20多个品种,其中曲二一种在这年试验的14个品种中,占第三位,1943年则居第一位,比燕大过去推广的72号小麦,还增收32%,抗旱力亦不弱。燕京72号和181号及曲阳2号小麦,经试验结果,亦能增收10~20%;推广之后,甚受农民欢迎。春小麦与秋小麦杂交试验已进行第四代,其中有数个系统品质与秋小麦相同,而春播可以成熟,“将来在春小麦区(寒冷地区)推广改良,希望极大。”
  关于蔬菜,茄子与蕃茄杂交第一代,产量能增20~40%。
  晋察冀边区部分农作物良种试验成功增产统计表(见表二十五)⑦:
  显然的,晋察冀边区上述各种农作物良种试验取得的成绩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物质技术条件异常困难和十分频繁激烈的战争环境下,能有这样的成就,更是可贵的。
  ① 参阅《解放日报》1944年9月17日的“农学知识”:《选种》。
  ② 参阅《解放日报》1943年12月8日,12月9日,12月13日,1944年3月11日,12月31日。
  ③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第42页。
  ④ 据载,这两种洋芋种籽那是建设厅在1940年从国民党统治区买来的。
  ⑤ 见《解放日报》1943年12月26日。
  ⑥ 参阅《解放日报》1943年12月2日、1944年7月24日;《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册,第351页。
  ⑦ 此表根据上引材料综合编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农业大生产运动/张水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