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部队写作运动中的一些经验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华丁
  一
  过去,我们为了使同志们认识写文章的重要性,曾努力地做了如下宣传:
  学写文章有满多好处,可以把咱们打的漂亮仗,过去的艰苦生活,向国内外作报道,那样就会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可以使党报党刊充实起来,把各个工作部门和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舞部队,教育部队,亦可把你的宝贵经验介绍到其他抗日友军去,可以帮助他们破除阻碍而顺利地前进。
  写文章又是一个提高文化水平与提高理论水平的工作,借着它不仅会使你有能力去反映事物,并且能使你更深刻地更完整地去认识事物。
  这个宣传是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即是把许多从来不会写作的或不想写作的同志煽动起来了——他们满腔热情地去参加通讯小组,去选找题材,去写作——他们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但这是一个笼统的宣传(它没有分别战士、干部,也没有分别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因此,就发生了以下各种毛病——有许多同志接到退稿时不乐意,觉得晦气。下次催稿,他就向你摆摆手说:“不会写,不会写!”或者在背后发牢骚:“写个什么,……光叫老子写,不给老子登,谁还写。”或者当面订约:“你们登,我才写,不登不写。”这些毛病成了通讯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的直接阻碍。这些毛病是由于对某些初学写作者作了过分的宣传,要他们给报纸投稿,使他们有“写稿即是为登报”的观念,稿子不得登报,便认为是碰了壁。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按对象做宣传,就要了解初学写作者的作品,一般说来不可能是成熟的投稿,大批退稿是意中事。因此。就不可对初学写作者单纯地提出投稿任务。我们一定要帮助通讯员了解投稿的水准和他自己现有的修养,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写稿是一种应做的工作,不是出风头玩笔杆子。
  二
  不按写作能力建立某种写作制(如部队曾以所有干部为基础建立投稿制),势必是空架子多,少有结果。有这样的情形:例如在某单位,若按投稿制算,则应有七十八个通讯员,可是一经调查,就有二十九个不能执笔(只能粗通简单文件),半年来写稿一两篇者有三十四人,能按期交稿的只有十个人,只占八分之一左右,就是说这个投稿制有八分之七的空架子。不依其写作能力就确定其为通讯员,就要求其为党报党刊撰稿,这是行不通的。还有一种弊端,是使作文制与投稿制分割开来,各扫门前雪,以为投稿制就是给报纸写稿的,作文制就是练习作文的,鸿沟千丈,不可逾越。这样,就杜绝了投稿制的壮大之路;这样,就使作文制老兜圈子,不能提高。
  这两种办法都要不得。
  经验告诉我们,须根据写作能力组成投稿制(估计这种写作制在目前的基础还是比较小)和作文制(估计这种写作制在目前是基本的),并使其密切联系(具体如写作者为报纸投一稿件即等于作了一次文,不另作文,自作文卷中选择适于投稿者由教员选寄报刊等),使投稿制成为作文制的引导者,而作文制又是投稿制的壮大来源。
  三
  某些工农同志说:“写文章是知识分子搞的工作,咱们土包子吃不开。”
  某些工农同志说:“文章是软的东西,还是手钢炮,机关枪顶事。”
  某些工农同志说:“叫我摸堡垒我能,叫我写文章可是…… (他摇头了)。”
  于是,就有了“敬而远之”、“笑而置之”与“爱莫能为”几种态度。这几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写作运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工农同志在写作上的进步。
  怎样打破达几种歪曲的想法呢?这需要针对某种歪曲想法做解释,引导他们明白和相信:土包子也能写好文章。文章不是软的东西,它也能产生很大的力量。革命者要能文能武。
  四
  有些同志,曾是机械地要求通讯稿的质与量,一听到上级机关说“来稿甚少”,即马上催促各个部门写稿,原则是越多越好。一听到上级机关说“用稿甚少”,就立刻“斤斤求是”,向全体通讯员宣布“宁缺勿滥”的口号。结果,前者发生了滥竽充数,后者则使人怯于动笔,一撒网,一收网,使写作范围和质量都受到了限制。怎样使写作范围继续扩展,又怎样使写作质量逐渐提高呢?首先要了解扩展量,提高质,都是一件经常工作,不能中止,不可停滞。其次是要根据一些重要条件来要求质与量,这些重要条件,即是某单位对于写作运动的认识,及其推行写作运动的规模,若在对写作运动认识尚不足,推行的规模尚不大的单位,则可不先强调质的要求,要注重量的发展,因为具有这样情况的单位,往往是还存在有如“我行吗?”“我没有文化呀!”“文章是软东西,写它有啥用处”等等狭隘观点。显然,此时是不能强调质量的,若强调质量,则必不能激发起写作热情,则必使其越发不敢动笔。若在写作规模已推行很大,对写作运动具有相当认识,积极热情,敢写能写之单位则可注重质的提高。对个人要求,尤其应注意。一般地说,第一步要他敢写,第二步要他写好。
  有些同志,在开展写作运动时,不是主动地进行经常的推动,而是被动地采取应付的突击。平常置通讯工作于脑后,不理不管,一旦交稿到期,就仓忙奔跑布置突击,限一天交稿,交稿了事。这样的作风,是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是不能真正培养通讯员的。有这样作风的同志,必须认清主动的经常的推动是基本的,一时的突击,只有以经常推动为基础才有积极的意义,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才有必要。
  有些通讯员,在积极地搜集写作材料中,发生了一种偏向,即只注意了下层搜集(以为材料就是在连队上),并以此为满足,而疏忽了上层搜集的配合。结果,作者就不能了解,某连队在整个战斗中所占的位置(比重),也不能把握某个英雄场面在整个战局中所起的作用(意义)。因此就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写作范围——仅可写些好坏例子。因此毫不奇怪地要减弱内容的真实性,会走了味或抓不住中心。要真切地估量出某个材料在全局中所占之比重,因而达到正确的描写,就必须不仅去下层搜集,也要到上层搜集。既要去连队搜集,也要到指挥部搜集;既要去工作部门搜集,也要到领导机关询问。上下采访,全面掌握,才能把文章写成完整品。有些通讯员,疏忽了写作技巧的学习,以为只要有内容,技巧不技巧,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且认为没有技巧也能写出好文章来。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固然对一篇文章的评价,首要是看其有无丰富的内容,可是我们又必须知道,若无相当技巧,丰富的内容是不易表达出来的。就好比伙伕同志做饭,若不懂火候,不掌握一定程度的技术,有可能把小米做成黑锅巴,做得不能吃的。说技巧没关系,因而不重视技巧的学习,是不对的。
  五
  从最近的报纸来看,我们的战时通讯工作——即在打仗时的写作报道工作,确实有了一些进步,例如战报之比较快的反映,某些战斗之比较具体的描写(以前有个时期,我们曾是于事后一两个月才发战报,一些漂亮仗根本就没有写),然而这也不能说是够好了——因为我们的战报报道的还是不够,一些通讯报告写得还是不够完美。什么原因呢?除开力不能及的原因(如写作技巧,游击分散环境)不说,检讨能为之而不为之的原因则有如下几点:
  一、对于对外宣传的重要性,看的不够高,觉得报道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就没有好好鼓励和组织那些有能力写作的同志去及时地写战斗通讯,去作战斗报道。
  二、通讯员——尤其那些有较好写作能力的通讯员,没有足够的对外宣传的责任心。若有,他必然勇敢地去搜集材料写作,他必然辛勤地去争取世间作报道。
  三、对于写作者很少具体指导,只提出写作任务,规定写作制度,而对于作品没有好好地修改和经常地指导,因此写作质量就不会很快提高。
  我们一定要健全战时通讯工作,其方法即是要高度地重视对外宣传(通讯工作在战时的主要工作,是对外宣传),同时对于作者要经常给以指导和帮助,尽可能对每篇作品都提出意见,才能鼓励写作情绪,提高写作的质量,这就是我们的一些经验。
  (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