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秧歌的艺术性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立波
  延安今年闹秧歌,成了一个群众性的运动,歌队之多,规模之大,是只有在丰衣足食的边区才能看到的。所有的秧歌,都能正确的宣扬党的政策,对于群众的影响之大,超过了过去所有的文艺活动。这些我们却不去谈它,现在只来谈谈它的艺术性。
  说到艺术性,有好多演出是相当的高了,但是还不齐,而边区群众的艺术欣赏力,普遍的、飞速的在提高,我们的秧歌也就跟着提高。我们要使得秧歌的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多样。少一些模仿,多一些独创。凡是能够提出工作中的新问题,而且加以解决的,凡是能够反映我们所不知道,而又极想知道的生活的,就是独创的东西。为要这样,我们要“深入工农兵”,不是粗枝大叶,浮光掠影的知道他们生活的外表,而是看得真切,懂得深刻,这样就能发现新问题,获得好材料,就能使得秧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临时去收集材料,也是有用的,但一定要你自己对那种生活有着善意的深深的理解和爱好,才不致于糟塌它,或是歪曲它。
  有了好题材,自己又有着好的理解以后,就要用尽力量来把握和发挥秧歌形式的特点。
  秧歌形式的特点,第一是在于它是一种广场剧。戏场是在露天底下,观众多半是站着,流动性很大,搞得不好,他们就不看你的,走了,也不怕你难为情。为了适应着露天,牵引着观众,锣鼓要响,歌喉要大,粗犷比纤细更容易成功。剧情要紧凑,要简明,剧中矛盾的解决,不能拖得太久了,也不宜于有太复杂的人物,太幽微的情节,善恶分明,褒贬显著,很快的引起高潮,很快的跳到收场,让音乐来给与人们以余味,最能获得观众,收到效果。
  第二,秧歌是一种闹剧,一种牧歌,要热闹,要明快,而且要富有风趣,要嘻笑怒骂,都成文章。它适宜于表现革命人民的雄伟的斗争,边区群众的欢天喜地的生活,和我们的朝气蓬勃的工作精神。一般的说,它不宜于表现太冗长、太沉重、太单调的生活,看着一个人,老是站在场子里哭泣,或者老是站在那里,不唱也不做,不走也不扭,真想大声告诉他,请他下场去。以后我们一定要尽可能避免这一种场面。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秧歌是一种歌舞剧。歌唱要好,舞蹈要美。歌舞两佳的秧歌,都成功了,反之,就容易失败。在舞蹈上,对旧秧歌有了些改造,参入了西洋舞台的一些身段和步伐。在歌调上,填入了郿鄠、捞子、边区的小调,还创制了好多的秧歌,这些都有魅惑力,就是重奏,也不厌听的。延安市的市民秧歌队《二小子转变》,唱的河南坠子,器乐和歌调,都非常悦耳。旧形式里一定还有许多好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掘采用,京剧里的崐曲和湘剧里的高腔,我以为都可入秧歌。
  更大规模的运用旧形式,特别是民间形式,去掉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提高秧歌的好方法的一种。
  在乐器方面,有胡琴,一定也要配唢呐。在河北的一个喇嘛庙,我曾听过一次古笙的演奏,伴着其他许多叮叮噹噹的乐器,那好听的和音,至今不能忘,不知是否也可以请它加入我们的秧歌队?
  (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