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庆阳农民的新“社火”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罗琪辉
  春节期间,庆阳五个区的“社火”都来庆市表演。其中最吸引观众博得大家称赞的,是卅里铺的“社火”。它除表演“旱船”“推小车”“走马”“打花鼓”外,尚有新创作的秧歌剧:“夫妻开荒”,“黑牛耕地”,“减租”,“王麻子变工”,“种棉”,“劝二流子务正”,“懒黄转变”七个节目。人们看了这些节目后这样议论着:“没有艺术人才参加,庄家汉能够搞出这样好的东西来,实在想不到!”
  这个“社火”是卅里铺区一二乡毗邻的村庄老百姓合办的。
  老百姓对它很表欢迎,认为“耍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事情!”春节中区政府叫他们跟自卫军(这时全县自卫军大检阅)到庆市来,参加“社火”比赛,在各机关和街道上演了三晚。地委专署特奖励他们锦旗一面,希望他们更“向前努力”!
  “夫妻开荒”是表现生产、拥军与反对汉奸特务的剧。男的认识了打日本保卫边区达到丰衣足食,就要加紧生产,一早就扛起锄头上田掏地,唱着“多开荒,多种田,多打粮食做模范”的歌子,愉快地劳动。女的一面帮助丈夫挖荒,一面又忙于做劳军鞋子,夫妻想起“日子过得安,全靠当兵汉!”这一场面充分反映了边区人民对自己军队的爱护!特务分子对他两口子说:“不要多开荒,粮食打得多,政府要得多。”夫妻用过去的事实证明他说得不对,并识破他是特务分子,劝他到政府坦白。
  “黑牛耕地”是“天黑地黑鸟洞黑,吆上黑牛种春来”的劳动英雄,鸡叫第三次就套牛掏地,实现耕二馀一计划。他的妻子也很早起来采桑喂蚕,纺线织布,结果把饭都做迟了。
  “减租”是描写地主明减暗不减,他除收了应得的以外,还背地里向佃户要租子,佃户不给,他要抽地,佃户报告政府,乡长把地主批评一顿,承认错误,答应以后遵守政府法令彻底减租。
  “王麻子变工”是三勤夹一懒,想懒不得懒的办法,天不亮李四就跑到王麻子家里叫门,一道去锄棉花,劳动时人多手快,有说有笑,告诉了人们:若是庄稼务得好,就要实行变工队。
  “种棉”是女的要纺线织布,但棉花贵而不容易买到,因此夫妻商议,计划今年多种二亩棉花,多上粪,多锄,勤打卡,保证每棵都结大棉花。
  “懒黄转变”是一个转变了的二流子叙述他过去怎样“好吃懒做怕动弹,一天到晚胡乱串”,自去年“要学个劳动英雄汉”,夫妻和气了,庄稼务上了,光景过好了。一天两口子去锄棉花,看见一个人鬼鬼祟祟的,不走大路走小道,盘查他又无路条,夫妻判定他是个坏人,把他逮住送到乡政府。
  “劝二流子务正”,全是快板,是描写二流子的转变过程的。这个剧收效最大,今年正月连一个“要花花”的都没有了,往年小孩子“打沙钱”,打到三、四月,今年也没有了,这都是受了这个剧的影响的缘故。人民丰衣足食后,都找正当娱乐了。
  这些剧的特点,第一是真实生动,所描写的都是边区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第二是剧情紧凑,开门见山,短短时间就能给观众一个清楚的事物印象,人物不多,容易出演。据他们谈:“耍社火的本本不敢长,长了就不好耍,时间不够,因为一个晚上要跑几个村庄,耍好几场。”这个是值得注意的。第三是场面热闹紧张,每个剧(“劝二流子务正”除外)都有对话。快板、歌唱,能使人一直看到底,据他们说,“耍社火可不能冷场,冷场老百姓不爱看,有说有唱,人就看得喜欢。”
  他们都是农民,十分之九不识字,能够编出这些剧本,的确令人惊奇。他们编写的过程是这样,据一乡文书黄润谈:
  “社火年年都耍的,腊月尾又准备过新年(旧历年)耍,我参加区上会议,听了区长的一年工作总结及今年生产任务报告,知道今年搞些啥,回来就与几个人商量编一些新的。”最初编了“夫妻开荒”,“黑牛耕地”,“劝二流子务正”三个,正月初一开始练习,初三先在区政府耍,区上干部看了,说编得好。不对的地方他们提出意见修改了一下,叫我们再编些减租变工方面的。过几天,又编了四个。每个剧都是先由一人想好,也有二三个人同时想的,然后说出来,大家讨论,你补充一点,他凑上两句,有的歌调这个人想上句,那个人想下句,还有白天想了一段,睡觉时又想了一段,慢慢的凑起来,练习时觉得那点不对,又商量改一下,那句歌词不押韵,唱起来蹩扭,又换另一个字眼。材料是本乡本地的实际情形,也有在报上和看戏记下的,比如“夫妻开荒”的一段快板和优待抗属歌就是引用现成的。七个剧都没有写在纸上,因识字不多写不来,完全记在编的人和耍的人脑子里。
  去年发展了生产,减轻租子,防奸斗争得到胜利,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老百姓是亲自执行者与果实享受者,对这美满的生活,就禁不住歌颂起来。边区有民主,他们敢于大胆创作,以发表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他们有耍“社火”的经验,会利用现成材料,加以改造,使它适合于表现新的内容。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成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就把“读书”两字改为“劳动”,老百姓听起来很熟悉,容易接受。政府又帮助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得到成功。
  (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五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