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张寒晖同志传略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寒晖同志,一九〇二年春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父亲是清末的革新知识分子。家穷,天年不好,就得吃糠和树叶。寒晖同志身体弱,十七岁害肺病胃病等。但他继承了父亲的革新思想。
  十九岁,入保定高师附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他,他那时就写过白话诗、剧。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没有读到毕业,因穷,营养坏,身体支持不了。于是他考入了北平邮政总局当邮务生。二二年下半年,考入管衣食住还发零用钱的北平人艺剧专。他是校里表演技术上的优等生。
  一年后,学校解散。生活靠同学帮助。二四年下半年回家帮助哥哥务农。务农时,和本村贫农佃农的关系很好。学得了许多农村实际知识。二五年到大王桪村高小教书。下半年北平国立艺专设戏剧系,他又赴平,考入艺专。生活靠同学维持,常是有一顿没一顿。他不气馁。当年(一九二五)十月初,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党。这以前,他凭个人血气,反抗旧社会,入党后,他坚信劳动人民一定能翻身,他斗争的勇气加倍提高了。开初他担任工专工人俱乐部工作,后又领导北平青年俱乐部,组织五五剧社,出五五剧刊,发表过剧作《他们的爱情》。在“三一八”,及北平当时各种示威游行中,他都积极地参加。
  “三一八”后,他被宪警几次搜捕未获。但因他亲手拟定的青年俱乐部计划书被抄,连他名字,公布墙端;他只得暂时回家务农,给农民讲革命的道理。二八年夏,又再赴平入艺专。
  这时,一面自个钻研马列主义,一面反对校方艺术至上主义,反对超阶级的艺术观。艺术是革命的一种工具,强调艺术的阶级性。并主张戏剧地方化,用方言演出本地生活。二九年毕业,因学业好,当了本校戏剧系助教。不过一年光景,又为了他在同学中常宣传他的主张,遭到去职。去职后,回本县帮助民教馆搜集研究秧歌民谣等。三〇年再去北平,加入左联,帮助组织剧社。
  接着,大名第七师范聘他作教员,也站立不住。下半年回本县职业学校教书。在本县他通过职业学校和民教馆教育贫苦青年、学生、小学教员,发展左联,这使他站立不住了。应同学邀,于三一年春到西安任职民教馆。
  在西安组织流动图书文库,各种展览会,并把地方化的话剧第一次演出在陕西人民面前,闹得很活跃。戏剧地方化,大众化的观点更明确了。他已经很会针对当时当地的情况,群众需要,政治目标,去做各种工作了。这正如他对写作方面说过的:“按需要制作,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有许多剧本,都是为了工作中的某种政治目的才写的。没这工作,没这要求,我便没有这写作。”一年半,终于被反动分子赶掉,带病回家。三三年进平教会工作。
  三四年夏,本县若干进步的农民、学生,因为他的奔走活跃起来了。他组织了家乡的农民运动。风雨的深夜,他也常出现在远村贫农的家里。组织抗日救国会,研究各种通俗读物,出版通俗小册子,组织农民演话剧。当时,还写了一些小说和剧本,都因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太厉害无法发表。
  三五年九月,他又应邀去西安二中教书。旧地重游,从此他便在西北生了根。先后在东北政治部作游艺股长,并主持一二一二剧团。在二中,黎明补习学校,民兴中学,东北竞存中学教书。邀集进步人士编辑出版《老百姓报》。《老百姓报》上用语的地方性,内容的亲切,得到西北人非常的赞赏。他热忱地爱他所在的地方和周围的群众,例如在教书之余,他替居民改进造纸业寻找了代用品,使得大批纸坊工人和东家得了利益。他创作过唱遍全国、驰名的《松花江上》。《老百姓报》流行在陕省各县、河南一部及晋西南(这报纸应是西北最早的群众的最好的报纸,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读者会,义务通讯员,常收到各地来信。)老百姓爱他,学生很爱他。竞存中学学生,都把他当“老妈妈”看。这期间,他虽遭到反动派的包围、阻碍、搜查,但因他又善于从容自在的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善于和各种人往来,他能坚持工作。四一年八月,反动派压迫太甚,存身不住,他才奉命撤进边区。
  一进边区,寒晖同志便十分注意边区当前的工作和实际需要。看到边区被封锁,经济很困难,他首先就作过经济工作。看到医药困难,他就抽闲上山采药,并教人认识,了解用途。四二年五月来延安担任边区文协秘书长。后在文协戏剧委员会工作。曾几次下乡,帮助地方剧团和民间文教工作。除日常工作外,写出了大小不同类型的曲子戏秧歌戏,如“争取俘虏”、“从心里看人”、“太平车”等等。平生忠实勇敢,埋头苦干,不谋名利,不讲享受。
  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一日十一时逝世,葬于延安边区文协山头上,享年仅四十有四,四一年和刘芳同志结婚,现在他的儿子,名叫玉林,还不满三岁。
  (民国三十五年三月廿四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