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推荐《李有才板话》
  冯牧
  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从今天起在边区广大群众面前出现了。这篇驰名全国的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不需要再说什么。在这里想说的,只是读过这篇作品后的几点感想。
  《李有才板话》是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成功地反映了解放区农民翻身斗争的作品;虽然它发表于一九四三年,已经是三年前的旧作品,但直至目前,它却仍然是这类作品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样的作品,应该得到我们的赞扬和大大的重视。
  自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开始有了一个新的面貌,以工农兵、尤其是以农民为对象的创作(包括创作给工农兵看的和反映工农兵生活的)大批地涌现;这其中,文学作品创作毫无例外。但是,有一件事实却是无可讳言的,这就是:比起其他文艺部门来,文学创作,不能不说是稍微落后了一步。当许多新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秧歌剧、木刻、歌曲已经在群众中普遍流传,并获得了他们深深的赞扬的时候,在小说中也能够获得群众如此喜爱的作品,实在是寥寥可数。《李有才板话》的出现实际是在这种缺陷中一个极其可喜的开端,在小说中创立了一个模范。
  《李有才板活》,以三万多字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解放区农村中的农民生活和农村关系的急剧变化的图画。它使我们置身于太行解放区的农村中。作为故事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中心的,是一个典型的解放区的村庄——阎家山。在这个可以说是整个解放区农村的缩影的村庄里,全部故事的进行,都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主题: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过去一贯被践踏在地主脚下的农民们,如何逐渐挺立起来,摆脱了那几千年来压在他们肩上的重负。而作者赵树理同志在这里的最大的成就,已经不只是在于他具体精确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也不只是在于他创造了一些栩栩如生的农民(如老杨和李有才)和地主(如阎恒元)的人物典型,更加重要的,是他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其明确的思想写出了这一农村中的变化的全部过程和作者的爱憎所在。他不只是写了人,而且用着一种热烈的情爱写出了他所赞美的人——农民;用着一种深刻厌恶写出了他憎恨的人——顽固地主。他不只是写了事,而且是写了历史,一部小小的然而真实的新的农村演变史,通过了作者这些真实的——历历如画的描写,使我们有如身临在这样的农村中,感受着它的跳荡着的脉膊,分享着农民们的斗争的兴奋和胜利的欢喜。
  《李有才板话》的另一个意义和出色处,是它除了反映了解解放区的农民翻身斗争的真实情景外,他还以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一个在进行群众运动中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真理,这就是:如果你想要把农民翻身运动作好,你就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了解他们,然后你才能领到他们走向胜利。在《李有才板话》中,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的尖锐的对比——一种是专尚空谈,只走上层路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以章工作员为代表;一种是深入群众、放手发动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的作风,以农会主席老杨为代表,形成了其中的另一重要主题。在这里,作者有力地刻划了一个脱离群众的人物——章工作员,这是一个只以表面上的“模范材料”为满足,而不愿深入到群众中去的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典型;同时,也刻划了另外一个典型,一个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典型——老杨。在他的正确的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下,终于使斗争得到了胜利。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工作作风和人物,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艺术力量,藉了非常主动的形象,给与了前者以热烈的赞美,给与了后者以有力的鞭挞。这便不能不留给读者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的作风只能得到一事无成的结果,而只有时时刻刻和群众在一起,才会成功。在这里,艺术和革命的实际政策、工作方法,达到了极可赞许的高度的结合。
  《李有才板话》的第三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就,是它的群众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自然还不能够期许它所采取的形式(主要的是语言文字)已经达到了最理想的群众化的程度;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在我们所曾看到的企图使尽量扩大的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接受的一些作品中,《李有才板话》是作得比较完美、比较成功的。第一,它的语言是极其单纯朴素的,它尽量地采用了民间语言,但它也尽量地避免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特色”而特别涂脂抹粉的毛病;第二,它在可能范围内,尽量避免了欧化语言和西洋小说形式的采用,但它也尽量保留了一些已为我们所习用的现代语法;第三,就其表现方法来说,可以看出,它是尽量接受了一部分中国旧小说的特点的,但是,它也摈弃了旧小说中的一切陈腐滥套,而保留了它的简洁和朴素。这些特点,使它保有了一种平易、口语化、适于朗诵的特色。说它是一本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听得懂的作品,是丝毫也不夸张的。它现在已经成为晋冀鲁豫一带销行最广和老百姓最熟悉的作品,也绝非偶然。
  自然,这一切并不等于说这本作品已经是尽美尽善了。如果用严格的艺术尺度来衡量它,我们就会发现,它还是存在着一些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的,如曾有人已指出过的,书中关于年青一代的新的人物的描写还不够突出和深入,有些人物只不过是尽了他能给人以模糊印象的“体会”的任务;又如书中的有些章节,尤其是后半部尚嫌简略,还可以给以展开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遮掩住它的成就的夺目光辉。当我们还罕有那种从各方面来深刻地反映我们解放区的生活,尤其是农民的翻身斗争的小说的时候,无疑地,《李有才板话》是我们极可珍贵的收获,是我们正在茁壮成长着的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廿六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