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怎样改进边区的小学教育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据最近的统计,全边区共有小学校一三四一所,其中高小为四七所,初小为一二九四所;全边区共有小学生四一二六〇人,其中高小生一五四七人,初小生三九七一三人。这个数字与抗战前相比较,至少增大了六倍左右。
  三年多以来,边区的小学教育不但在量的方面有如此大的发展,并且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创造。它消灭了革命前封建私塾的教育,它创造了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的新教育,它锻炼了一批新的师资,它在思想上武装了不少儿童,尤其是贫农的子弟。
  然而,由于我们缺少办教育的经验,由于边区在过去文化教育的基础太贫弱,由于我们的教育在今天也还不过是一块刚被开垦了的处女地,所以边区的小学,从量的方面说,还远不足以容纳全部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从质的方面说,与新民主主义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之间还隔着相当的距离。在今天加紧开展国民教育的时候,一切均须改进,而质的方面的弱点,是首先应该克服的。
  改进边区小学教育之当前中心的任务,是要在现有小学校的基础上,提高它的“质”,以巩固它的“量”,具体地说,有三方面:
  第一是:制度的建立
  一般的制度,这里不多讲。我只提一提当前最迫切需要的。目前在大多数小学里,有两种情形亟待纠正:这就是学生流动的现象和私塾教学的作风。前者的现象表现在:开学以后学生不能按时入学,既入学,不是告假回家生产,就是告假回家取粮,经常总有一部分学生不上课;或者一个学生读了一两年书,年龄较大了,家长便不再让他读书,强迫他回家参加农牧劳动,而叫他的弟妹到学校来顶替。这样的流动现象,使得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减少了教学的效果。为着克服这种现象,应该严格订出学生入学的规则,请假的条例,农忙时期放生产假的办法等等,并根据这些规定严格执行。至于私塾作风则表现在:大部分普通小学没有课程表、上课时数、课程配列,漫无一定秩序,往往随教员的高兴而自由支配。终日读国语的也有,终日死读书不准出教室活动的也有,这全然不是科学的办法。要克服这种现象,与提高师资固然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县各区第三科经常巡视,令各学校严格按照厅订课程表进行教学,这仍然是必要的。要改进小学教育,这些必要的制度首先应该切实地建立起来。
  第二是:师资的提高
  师资的提高是改进小学教育的最中心的一个任务。假如师资太差,必然影响到教学效率、教学法不科学等等,学校就一定办不好。可是现在边区一千七百多教员中,约有半数以上文化水准和政治认识都是很差的,这实在是边区教育发生许多缺点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怎样提高师资呢?继续扩大师范学校,并提高师范教育的“质”;办短期训练班抽训现任小学教员;严格审查现有师资;这些都是必要的办法。此外,我想着重讲两点:
  一、建立在职教师的自学制度。从前苦于无可读之书报,现在《边区教育》不久就可按期出版,许多通俗读物也在编辑之中,读物问题可逐渐解决,当前的问题是在于:如何提高教师学习的情绪?如何保证每天每人能读一两小时的书?如何保证书报在乡村中能够迅速传递?如何设法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的问题?我想,各县、各区教师联合会应把这个任务担负起来,进行学习动员,订出学习制度,组织书报传递纲,学习讨论会等等,这对于师资提高是一个有力的办法。二、爱护教师与提拔教师,这一方面过去注意得不够,以至许多人才未能发现,并且有一些教师被调去做其它工作或服兵役。这对于提高师资是有妨碍的。现在党中央对于爱护教师、教师免除兵役等等均有明确指示,今后对于这个问题应当绝对的注意,实行教员登记,经常了解并审查教员,关心并解决他们的困难,不经常调动他们的工作,给与他们以鼓励,不断的设法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有计划地去提高师资。只有提高了师资,改进小学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
  第三是:教材的编审
  过去教材不统一,课本数量不够,各种缺乏联系,内容太艰深,与实际日常生活的联系差,都是主要的缺点。现在制订课程标准,并有了统一的编审计划,这个困难不久想可解决。这里我只想提出一点:就是过去各县、各区三科长及各学校教员对于课本所提出的意见,仅仅是数量太少,至于内容方面的意见很少提及。今后希望多多提出关于内容方面的意见,使将来教材编好后,能够在一千三百多所小学校里,作更实际的审查,从实地使用中提出意见来修改教材,才能使教材更适合实际的需要。有了适用的教材,小学教育的提高也才有可能。
  这就是改进边区小学教育之当前最迫切的三大任务。
  这些任务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不是粗枝大叶的作法可以完成的,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它要求一切在边区从事国民教育工作的人们,长期地、耐心地、艰苦地、切实地去努力。
  温济泽
  九、七。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中华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