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一九三七——一九四一)
  一 史的简短叙述
  二 思想上几个显明的倾向
  三 作家的生活及其风格
  四 长篇小说
  五 短篇小说
  六 其他的成果
  一 史的简短叙述
  打算坦白而公平地,把中国新文艺运动第四阶段中小说部门底现状加以论列,使关心中国底命运,并且希望中国抗战胜利的读者们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是读者们对于中国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全体都十分了解,其次是读者们对于中国小说底史的知识并不是全体都充分具备。我们底现实生活和我们底小说都是很难了解的,因为中国地域过于广阔,民族过于庞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我们进步底过于迅速。从一九一一年革命到现在,由腐败的,封建的,帝制的国家变成全世界反对帝国主义的前卫的国家,其间不过只有三十年而已。在三十年里面,要使居住在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一齐进步到很高的文化水准,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存在着非常落后的少数人民,同时也存在着代表最进步的科学的世界观的政党,艺术家,和广大的革命的青年群众。——它自然也还包含着别的。例如烧香拜佛或使用巴黎化装品的人民,因此中国的现实生活不能不形成一种复杂的,综错的,矛盾而且混乱的状态,使我们难以理解。
  而说到中国小说史底知识,差不多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到缺乏的。我们底小说史也和我们底文艺史,文化史一样,以一九一九年发生的著名的“五四运动”分界。一九一九年的五月四日,中国民众为了反对那帝国主义分脏性质的巴黎和会而爆发了流血的斗争,这斗争结束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开始了由最进步的科学的世界观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斗争。这是一个空前的,彻底的,伟大的,划时代的运动,从这运动中出现了在中国新文学和新小说底地位上相当于甚至更重要于普希金在俄国文学上的地位的鲁迅。他是中国新文学之父同时又是中国新小说之父。
  鲁迅出现以前的小说是旧小说,是封建阶级的旧小说和资产阶级的旧小说,鲁迅出现以后直到现在以至未来的小说是新小说,是新民主主义和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小说。无论在字面上,在内容和形式上,两者都是截然不同的。叙述中国旧小说的专史只有一本,那就是鲁迅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这点上,鲁迅同时又是著述中国小说历史的仅有的一人了。
  由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底现代化(欧化),中国新小说和其他部门的新文艺都以全新的内容和受了西洋文学强烈影响的新形式开始了。这运动“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建立了伟大的功劳”。
  新小说在一九一九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年历史中和中国其它方面一样表现了极其迅速的进步。假如俄国的长篇小说以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二百年通过了法国长篇小说约需六百年的历史发展的全程,中国的新小说就必须以二十年这么短促的时间去通过它。因此,中国的新小说也就不能不跟中国的现实生活一样,不能不形成一种复杂的,综错的,矛盾而且混乱的状态,使读者们难以理解。
  当我开始论到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论到中国新文艺运动第四阶段中的小说部门,论到属于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作家,别人的和自己的一些作品的时候,我不能不先说一说中国现实生活和中国新小说底一般特征,和中国新小说发展的简史。
  象前面说过的,中国新小说发展底简史在思想性上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斗争底过程,而在艺术性上它就是一个创造典型性格,完成民族形式,建立文学语言底过程,但不论在思想性上或艺术性上加以考察,它仍然以种种的特征形成如下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到一九二一年为止的新小说底启蒙阶段。前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科学的世界观的知识分子,进步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共同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小说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品,同时用白话文翻译外国的作品。在思想上主要是反对封建势力,提倡自由恋爱。在形式上接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在创造典型性格上,鲁迅先生发表了他的“阿Q正传”和许多别的小说,给中国新小说留下了光辉的典型性格如阿Q、孔乙己等等。
  第二阶段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七年,其中包括国共两党的合作,“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家大半都拿革命和恋爱的事件,以及这两者底葛藤纠纷做题材。作品显出了复杂多彩的面貌。虽然恋爱至上主义和个人体验主义,感伤主义等都非常流行,但在主体上,仍然以反封建势力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作品做领导中心。郭沫若先生发表了许多小说,并且翻译了哥德底“少年维持之烦恼”,“浮士德”底一部,和屠格涅夫底“新时代”等等。这一个阶段的翻译介绍工作底重要性不减于创作工作,并且甚至还越过了后者。
  第三阶段从一九二七到一九三七,中国新小说经历了它底最艰苦,最有力,而又最深入的斗争。中国革命营垒发生了变化,国共两觉分裂,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转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时期,——中国新小说工作者也分成了许许多多的派别。有些变成粗制滥造的恋爱小说家,有些变成了空虚暖昧的个人革命家,有些人以为新小说已经没有前途,用变相的旧言来粉饰太平,有些人以为在革命的斗争中间,可以找一块“无人地带”做安身立命之所;此外还有一面写小说,一面在公开或秘密的机关里兼着光明的或不光明的差事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新小说底革命传统底真正的继承者仍然扩大了他们底队伍,扩大了他们的影响,为真正的艺术和为彻底的革命而工作。茅盾发表了他底长篇小说“蚀”,“虹”和“子夜”。
  第四阶段就是从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起一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阶段。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各党各派的统一战线组成了,抗日的战争开始了,中国人民大众和中国新小说家一道从漫漫的长夜走进了光辉的白昼。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前一阶段将近完结的时候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小说家起来完成他遗下的使命。这个阶段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部新小说家底笔尖所指向的目标只有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者。新小说运动就是一个抗战、团结、进步的革命艺术运动。
  二 思想上几个显明的倾向
  我读过属于这第四阶段的九十多个作家所写的一百九十多篇(虽然还不是全部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不论从内容和外形看,它们都在品质上保持了极其参差的距离,常常看见艺术成就极高和粗劣得几乎说不上是艺术品的作品并列着,——并且同样受着编辑家,读者,不明中国情形的外国记者的赞美。这诚如C勃洛甫曼所说,“事实本身对于许多作家是有利的”原故了。
  这些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底斗争目标虽然一致,但从斗争底方法和结果看来,从作家们对于典型性格底选择和他们所描写的生活侧面底选择看来,我们可以看出种种不同的对于抗战事业的理解,种种不同的思想上的显明的倾向。
  中国现在还没有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作家。并不是没有这种作家的胚胎,而是他们还大体上没有成熟,不能在小说创作里占着固定的位置,中国全部的小说家是由前进的知识分子(把握着科学的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三者组合而成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他们的目标虽然一致了,但是他们底思想却有着不同的特质。
  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战前,在前一个文学阶段里是粗制滥造的恋爱小说家,是空虚暖昧的个人革命家,是找寻安静,粉饰太平,或企图居住在战场上“无人地带”里的可怜虫。这里面也有自我中心主义者,人权主义者;还有属于旧民主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到了战后,他们或者落伍,或者沉默,或者冷淡,或者转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营垒中。正如高尔基所说,他们“所受的历史训练,不如西方诸国之深,故他们的道德之分化的过程,智慧贫乏的过程,远较西方的知识分子为速。”但在中国,他们更比不上俄国的知识分子了。他们是先天的孱儿,即在文学成就上也是薄弱、渺小,几乎是不足道的。这些小说家之中,有些接受了新民主主义的思想而进步了,有些却变成空虚暖昧的浪漫主义者,甚至连批判能力都没有了的现实主义者,客观主义者和个人感伤主义者,把抗战事业描写成歪曲可笑,或悲观冷淡,或平平无奇,或衰弱无力,没有战斗意味也没有任何教育意味的那么一种必然“胜利”的事业,使读者对于民族革命战争在本质上是什么一种东西,民族革命战争的基本力量在那里,不能从那些小说中得到正确的理解。
  另外的,前进的知识分子作家们创造了另外的,优秀的艺术品。他们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革命艺术观,不相信抗战的胜利仅只是城市和乡村的绅士们,军队的指挥官,或小资产阶级本身底胜利,——正相反,他们把他们的艺术眼放在广大的人民大众,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现实生活上面,相信抗战的胜利就是人民大众底胜利,而且除开广大的人民大众,这胜利就不可能。他们痛心于下层民众底被压迫与被遗弃,他们深切了解下层民众底幻想与反抗,他们歌颂广大群众底力量,赞美士兵底进步与勇敢,除此以外,他们又以锐利的,由人民大众利益出发的眼光揭露抗战机构底不健全,以最高的热忱期待着他底改革与进步。通过这样的工作,他们给中国小说史写下了这一阶段的生活底真实,领导着文学运动去争取抗日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底胜利,负起灵魂底技师底责任去打击敌人,争取抗战到底——民族革命战争胜利!
  三 作家的生活及其风格
  当我说:“我读了九十多个作家和一百九十多篇作品”的时候,——虽说,小说家和小说样式并不是文艺家和文艺创作底全部,而我所读的也不是小说家和他们底作品底全部,读者诸君不会觉得他们在数量上是太少了么?
  如果拿这么长的战线,这么大规模的战斗,这么广阔的土地,和这么多——四万万五千万的人口来说,那的确是太少了的。这太少的原因,第一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底年轻和中国一般文化水准底低落,第二是作家们底生活过于贫穷与匆忙。前者便产生大量作家和大量作品底条件缺乏,后者使作家们只好把他们底作品存贮在脑子里和笔记本子里。
  精美的艺术品是需要思索和推敲的余裕的,但是中国的小说家没有这样的余裕。他们之中,——最贫穷的占了大半,并没有自己的工作室,没有合身的衣服和皮鞋,没有电灯和自来水,没有钢笔和墨水稿纸,没有能力去养自己的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甚至自己也没有饭吃。他们在叫化子底生活状态里面写出自己的小说。
  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则由于他们参加了实际的战斗工作。前方和后方,——不止(同)遭受敌人底大炮和飞机的无耻骚扰没有两样,就是(同)实际的战斗工作底繁重和忙迫也没有两样的。在前方和沦陷区,小说家是记者,战地工作队员,军队的文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动员民众的宣传工作者,士兵文艺活动的组织人和指导人,这方面的人数之众多是举不胜举的;在后方,小说家是工人农民底教育者,是各种抗战工作底积极参加者,他们响应政府底每一个工作号召,参加各种各样的民众团体,组织着人民并且组织着文艺家自己。中国文艺作家最大的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里,小说家郭沫若,老舍等都是主要的负责人。有名的小说家丁玲,奚如,东平,荒煤,刘白羽等则参加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底游击战斗。
  实际情形虽然是这样,富于才能的小说家仍然创作了艺术品质极其优美的作品。
  他们以坚定的同情或反对的态度描写了来自各阶级,各地区,各职业圈子里的众多的登场人物,他们底主题是鲜明的,活泼的,火爆的,热情流露的,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底爱与憎的,……在主题一致性,积极性,斗争性,深刻性和丰富性上,中国的文学史简直是没有前例。这文学风格底炽盛的景况使得另外一些过着石缝的蜗牛和井底的青蛙底生活的作家,批评家,和无能的编辑家闲眼摇头,不敢置信。例如对于主题底一致性和丰富性,就有些不甘落后的评论家怀疑他们是互相矛盾而不能并存的。然而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共同要求所给予他的一致性和广阔多样的抗战生活底侧面所给予他的丰富性是并存不悖的,毫无可疑之处的这事实,任何进步的读者都是可以理解的吧!
  至于他们的结构,那是有复杂的,有简单的,但绝不是纤弱和拙笨;有奇突的,有平易的,但绝不是玄怪和庸俗的;他们底文学语言,那是有雄浑和华丽的,有清新和委婉的,有奔放和灵活的,也有精严和简约的;他们的音调和色调,那是有刚强和柔软的,有浓厚和清淡的,有长而悲壮的,也有短而快乐的。总之,他们保持着种种或多或少美学上的差异,然而一样的(虽然并非全部如此的)有力,适切和准确,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命中了日本帝国主义底致命伤。
  但从全体作家和作品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在某些个别的作品里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偏向和弱点。这偏向和弱点除开主要地决定于思想上的倾向而外,还决定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底态度和一般的文化修养的深度,——因此那些倾向和弱点,即在主观上以为把握着正确的世界观的小说家,有些也不能免。
  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不精,招致了对于革命斗争的游离,冷淡,无关心与无认识。在某些小说里面,往往表现着估计事象不确实,对于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不理解与无心的侮辱,对于一切抗日斗争底方法和结果判断错误等等。在某些人物与主题底选择上,又往往表现着只是无批判无对照地描写着革命的黑暗面的悲观绝望的自然主义;用没有生命的概念去代替人物活动的死板逻辑的公式主义;对于夸张小资产阶级底革命性的胡思乱想的浪漫主义;把被压迫,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的工人和农民底革命性和进步性估价过低的客观主义的现实主义;把个人体验看得高于一切的身边琐事的现实主义等等。这些,我在前面一节里已经说到过一点的。
  一般的文学修养不深,招致了技术的低落和语言底无教养,——这在许多的篇幅里表现着概括能力薄弱,形象不突出,描写粗糙和浮浅;而一小部分偷懒的作家就贪图便当,不肯将民众的语言——做为文学语言底“毛胚”的材料——细心选择和加工便当做文学语言使用,以致作品中到处充塞着中国语言所特有的落后的,封建的,了草的,非科学的,模棱两可的,空泛庸俗的斑点,这些斑点无论在将来的文学语言或将来的国民语言里都是必须除掉的。
  考察中国的语言问题,读者们必须注意下面的事实:我们的民众语言是分成许多种类,极不一致的。那种类恐怕比苏联各民族语言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一种类都只有口头上的语音,没有记录它们的字母或符号。从前如此,现在也还是如此。在“五四运动”以前,我们使用另一种口头上谁也不说的,沿用了几千年的旧“文言文”写书,写信,印报纸,订立契约,现在也还是如此,只有写书和写文艺作品是改过来使用“白话文”了。这种“白话文”又被叫做“普通话”,并不是某一地方的民众口头语,也不是全国民众使用的国民语言,却是全国知识分子底通用语——即由大体上可以算做中国北方话,加上一部分旧“文言文”底句法和词汇。再加上一部分新从外国语(欧洲语居多)移植过来的句法和词汇,这样的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白话文”这种语言目前还在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中的初步阶段,带着未完成的半人工的性质,带着许多优点同样也带着许多缺点,甚至名词,动词等等都还是缺乏,更不必说表现复杂概念的句法了。然而又没有可以代替它的东西。因此不管把它当做国民语言底基础也好,文学语言底基础也好,首先必须使它大量吸收中国东西南北各部的民众语言底句法和词汇,其次又大量吸收外来语(主要是欧洲语)底句法和词汇,——前者使它丰富而活泼,后者使它正确而精密,甚至还要批判地吸收旧“文言文”底句法和词汇以补充不足,那是一定的。
  四 长篇小说
  一九三七年抗战以后,中国文坛上甚至还有人高喊着“要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这样喊叫的人诚然是幼稚可笑的。许多人把它驳倒了,生在抗战的中国,到那里去寻找和抗战“无关”的题材呢?这使人想起鲁迅说过的有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打算把自己提高到半空中去的非凡的笑话。
  然而这难道是在说,文艺家应该无关心地,无选择地反映抗战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从极有意义的事件到琐碎的,毫无教育意味的一切事件么?即是说,随便把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一切描写出来便算是已经尽职了么?不,不能够的。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
  文艺家是在对他描写的事件的关心和选择的工作中表现着他底责任的,他必须时时刻刻把握住整个社会运动底中心环节,描写那和这中心环节关系最密切的种种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使之形象化,使之再现在自己的作品里面。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抗战以来的中国长篇小说一致地描写着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为什么“要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的人们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
  做成我们底长篇小说底共同的风格和特征,主题底一致性的,“这中国人民大众的觉醒”,并非在文艺作品中第一次被表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说在新小说运动底四个继续发展的阶段中,人民大众底觉醒从来不曾被表现得象今天这么热烈,真实,象今天这么的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阔度和深度。
  首先应该提起杨朔底“帕米尔高原的流脉”。这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到第二年的春天,在我们民族发祥的地带——贺兰山和吕梁山之间离海拔面两千尺的西北高原上,在一些不甘心落后,不甘心毁灭,因而搏斗,突击,走向光荣的复兴的途径的中国人民中间发生的故事。作者杨朔,是一个抗战展开以后才开始他底文学生活的新人。
  抗战以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这西北高原的地带实施了最先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一个区(比县小一级)的区长张大爷,五十多岁的诚朴老人,和他的儿子张贵生,一个倔强壮健的青年,区自卫队的指导员,——这父子俩代表着新型的,政府的负责人。张贵生所爱的女人有财嫂是洗衣队的队长,她的丈夫在前线作战,儿子小秃子参加了少先队,守卫着自己的家乡,——这一家人代表着新型的,在新民主主义政府下面过活的人民。欢送八路军上前线去了之后,这些人在家乡里勤快地工作着,割稻、洗衣、上操、读书、守卫。在另一方面,敌人底破坏力也逐渐向这里侵入,他们是托派、汉奸、土匪等少数分子组合的集团。他们中间有些人冒充八路军的士兵在破坏抗战,有些先前逃亡的地主回到了乡间进行种种的阴谋,外面却伪装出和善忠厚,热心捐输的样子。县里派了一个叫做郑彦的青年知识分子到区里来推动冬学,大家都很欢迎他。这时有财嫂的丈夫阵亡了,张贵生为了自己和她的恋爱问题,也跑去请教他。——因为在封建道德还不曾完全消灭的中国农村里,和一个寡妇结婚是双方都要受唾骂的。旧历将近过年的一天,有财嫂底儿子小秃子在食物里中了毒,张贵生证明那是汉奸下在磨粉的石磨里的毒药所害的,大家就疑心和郑彦有关,——事前,一个更夫曾在深夜发现可疑的人物在他底屋里活动。郑彦被捕之后的一个雪夜,来了四十多个武装强盗,他们预备捣毁区政府,劫夺贮存的救国公粮,供给前方士兵的手套和袜子等等财物。然而这些被敌人收买的强盗并没没成功,反而被自卫队消灭掉。有人将强盗们出卖了,这个人就是郑彦。原来他在被捕之前,一直假装着和强盗的首领、从前的地主李德斋同谋而打进强盗们底计划中心去的。受着那么大的感动,张贵生也抛弃了自己的恋爱上前线去了。
  作者主要的写出了在进步的地区里生活着的农民们和在落后的地区里生活着的农民们在本质上虽还有不少象迷信鬼神,没有知识,顽固守旧等等的共同之点,却在特质上具备了进步的,差别很大的种种新因素。他们是活泼的,勤快的,勇敢的,公正无私的。抗战事业改造了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但是良好的政治能使他们觉醒得更快些,改造的过程更缩短些。
  作者也描写了旧式女人和小儿子底悲苦和快乐,前进知识分子底沉着刻苦的作风,地主流氓的奸险糊涂,抗日士兵底英雄丰彩,而没有把恋爱事件当作惟一有趣的事件。
  表现了这同一地区的进步特征的,在短篇小说里面也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刘白羽的“五台山下”表现了一个落后的赶驴人怎样变成一个很好的工作者,“四箱子弹的缘故”表现了一个稍有知识(也即是小有产者意识更浓厚些)的农民,因忏悔偶然的错误而对革命工作更加积极起来,雷加底“一支三八式”,表现了士兵底勇敢和爱惜武器,以群底“一个人底成长”详细描写了一个八路军的小鬼(勤务员)底进步过程,莎塞底“荞麦田里”赞美着士兵和人民的密切协作,周而复底“开荒篇”讲述了一个顽固的火伕同志开头不愿意参加开荒工作,后来终于变成成绩过人的突击者的故事,力群底“野姑娘的故事”底女主人公在家里是一个很不幸的姑娘,——被人认为天生不祥的小女孩子,后来加入军队,干得有声有色,——回家一看,家里已经变成荒芜的空屋,而起先骂她的村民,现在都对他赞美不已了。
  如果这些农民,赶驴人、小鬼、士兵、火伕、野姑娘已经觉醒而站起来了,那么中国其他部分的人民大众也终于要站立起来的,不过比上述的人们更加艰苦困难罢了。描写了这些艰苦困难的人们底面貌的,是奚如底“第一阶段”。作者是有名的小说家,富有经验的政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作品有“生与死”,“仟悔”,“阳明堡底火战”等等。战事初起时和女作家丁玲共同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山西等地工作,这本书是他底辛勤劳作底直接的成果。
  拿“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和“第一阶段”比较,前者向我们证明,在良好积极的政治领导之下,农民们能够飞速的进步,后者却向我们证明,即使在情形很坏的场合,只要工作者们(例如本书所说的这些前进的知识分子)能动员他们,他们也同样能够飞速地进步。
  在山西汾河流域的某一个地方,正当敌人快要打来的前两星期,来了一群做救亡工作的青年。他们决定在这儿做些动员工作,给未来的沦陷区埋下些反抗敌人的火种。但这忠于祖国解放事业的志愿,却遭遇到村长刘存古底反对。
  村长是一个贪污,阴狠,狡猾的家伙。在大难临头的前一瞬间,他还在用一切方法发国难财,用一切方法压制人民。经过青年救亡工作者的要求,解释,他才允许他们“唱唱文明戏,开导开导人民的脑子”。对于组织动员等工作,他们说河东不比河西,人民很是驯良安份,一切单凭命令行事就够了,用不着什么组织动员。那些青年救亡工作者在这无可奈何的限制下,只好把他们所要向人民讲的话和做的事,通过戏剧去暗示,启发。
  虽然只限于这样的工作方式,竟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应。老年的农民暗向救亡青年们申诉村长底暴行了;有血性的青年农民们暗中推派代表,在深夜里会见救亡青年们,提出了一张列举村长几十条不法行为的罪状书,要求代为申雪。他们说:“如果这样的村长压在头上,咱们是没有法子起来救国的!”
  这之间,村长侦知了农民们底动静,为釜底抽薪计,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向县政府控告那些青年救亡工作者,请它下令把他们驱逐出境。
  然而敌人更逼近了。从前线撤退下来的军队和散兵开始向同浦铁路南段转移。村长在这时为了“明哲保身”,便悄然卷起细软逃走了。但他所遗弃下来的人民却在这内在压力底解放下,呈现了生动的活跃的力量。他们在混乱的情况下,接收了村公所,以民主的方式推选了新村长,并组织了游击队。新村长兼游击队长是一个曾经当过兵的贫农,名赵老七,别人都呼他为“七哥”的。
  这支新的力量刚刚组成,敌人已经来了。他们在和苟安保守的地主乡绅以及年老的农民斗争后,在极其悲惨的场面之下,通过了向太行山那方面撤退,并将余下的可供敌用的房屋付之一炬的决议。而这群最后撤退的,抢械不全的农民游击队,在火焰冲天中,对着迎面而来的敌人底先头部队,射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最初的枪声。它象征着华北战局转入到广大的游击战争底新阶段。
  以上是第一阶段故事底梗概,也是抗战的初期北方战地普遍存在着的典型的事实。军事上是单纯防御,政治上是保守混乱,不仅将土地失落在敌人手里,而且更将没有组织的人民失落在敌人的手里。人民在这样的景况下痛苦挣扎,由于新的力量底启示而发现了新的自救的道路,更因而产生了以农民为主的新的抗战力量——游击队,和新的战争方式——游击战争。
  至于程造之在“地下”(第一部)里所反映的农民生活,较之前书,却还要远远地超过了艰苦困难的限度,而呈现着悲痛辛酸的惨状。因为在这里,农民们不只没有得到良好的政治力量底领导,而且没有得到前进的知识分子底动员,——没有得到他们底脑力底帮助,自己觉醒起来,站立起来,自发地和地主及其混账儿子搏斗,和汉奸洋奴搏斗,和饥寒疾病死亡,以至于和内部的叛徒,和自身具有的落后性搏斗,进入到游击战争里面去了。到这里我们已获得了就是无论如何,即令十分悲惨,即令在看来似乎已陷于绝望的景况中,人民大众还是觉醒,站立,终于开始为自由解放而战斗的完全的证明。他们不只把锁链扭断了奉还给敌人,而且把侮辱地加在他们头上的“蠢猪”这恶名摘下来奉还给那些自以为是人民大众底主人的洋奴和绅士。
  包含着非常复杂错综的场面描写的“地下”这本书,那结构是相当庞大的,人物也是相当众多的。故事发生的背景,照本书作序者巴人发生底推测,是在“海风刮着盐腥,原始式的生活受着现代化的剥削,有过英勇的然而却是粗野的血的斗争的通海一带”。作者描写着这里的大旺村,白狼村(两者相距三十五里),和离这一带的火线不远的某一个后方市镇,此外还有盐湖和镜湖一带的若干村落。
  从人物活动的性质区分,作者将全部人物大致分成三方面分头描写,这三方面即是普通的农民们(后来是难民们),一九二七年以后曾从事草莽英雄式的农民革命斗争多年的游击队员们,和乡村的上层人物们——这里面包含了村长,村长太太及其他乡坤地主,包括了乡长底儿子,留学日本的混账东西,和汉奸洋奴等等。
  从一九二八年前后起过着“杀戳,焚掠,汉奸似的生活,一直到了一九三四年”的大旺村的农民们听说敌人快来到了,便纷纷寻出从前埋藏着的枪枝,准备再干一下。——故事这样开始——距离这里三十五里的白狼村那边,他们还有许多从前的伙伴,如今也听到了战争逼近的消息,偶聚集在村长庞学潜底屋子外面,问他有什么办法。村长太太正在收拾行李预备逃难,村长本人却跑到一所小教堂那边去。打算向美国神甫探听虚实。村长底女儿庞翠荷是一个日本雇用的军事间谍,正在诱惑和收买教堂的小职员朱雪齐,要他将村中的情形随时报告给她,让她转给日本特务机关。
  有两个人从外面回到大旺村来。他们是关德和老独,从前的领袖,被农民们日夜期望着的。关德把老独囚禁在自己的地窖里,——这时候也已经受了庞翠荷底收买,准备做伪官了;沉默寡言的,老谋深算的老独事前一点也不知道。一直到日本军队进攻大旺村的晚上,老独才在混乱的情况中被当地的几个农民(他从前的手下)释放出来。不久,敌人被勇敢然而没有组织的武装农民打退了,老独才骑了马赶回自己的家乡白狼村,会见了木匠罗三,儿子金桃,和其他等候着他的伙伴们。
  日本人来进攻这毫无准备的白狼村,怀着极大的愤恨的农民们立刻忙乱地迎战。在一个灿烂的战斗之后,胜利属于老独和罗三他们。农民们会商以后的办法,没有得到结果,便去找村长商议,——然而村长是根本反对他们和日本对抗的。教会职员朱雪齐迷恋着女间谍庞翠荷,并且受了她底委托去阻止村民们抵抗,并谋杀老独,但是多没有效果。日本飞机继续轰炸着村子,朱雪齐拒绝了村民们进教堂避难,以致被炸死了不少人。
  往后,老独和罗三他们八十几人终于被逼离开村子,退到山上打游击去了。难民们离开了家乡,到处流浪着,象水草一样,象秋风中的落叶一样,伴随着他们的是风雪,雨露,饥饿,疾病和死亡。村长庞学潜逃到他底岳父所住的一个镇上,他底太太和儿子都在那边。儿子庞国柱是在日本学政治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蛋。不久,朱雪齐也为了追逐女间谍到镇上来了,他俩个谈得很投机,共同商量设法去救济和组织难民。朱雪齐以为一切工作都无意义,庞国柱担忧着农民死光将来没有人替他们耕田。
  庞翠荷在被朱雪齐缠得无法脱身的时候,就随便哄他一下,叫他打进游击队里面去破坏他们底战斗力,她底用意是叫他不必要再啰嗦的,她深信他没有这样做的能力。但是朱雪齐为了要博得她底爱情,却信以为真地跑到罗三底队伍里面去了。他受尽了在被他叫做“蠢猪”的农民们不以为意的苦楚,也受尽了那些“蠢猪”们底欺凌侮辱——好象他自己从前欺凌侮辱着他们一样。女间谍底美丽的幻影支持着他。
  游击队分成两部分,老独率领的一支人马驻在白狼村那边,罗三率领的一支人马(包括一百八十几个战斗员),驻在白狼村这边。中间的白狼村驻着日本兵,——这儿是有一个机枪队和五百步兵队的实力的据点。十二月,外面下着大雪,游击队发生了粮食恐慌,罗三更因为一个大攻击底迟迟到来而焦急到不能忍耐。他是一个可爱的典型的“草包”,一个纯朴的率直的农民,一个可敬的有勇无谋的战士。
  最后,罗三决定进攻了。如果想约老独那支人马同时进攻,得有一个人绕过日本兵底防线去送个信。朱雪齐觉得机会到了,便自动讨这份差使。罗三不能允他去送信,却希望他能离开这里,到老独那里去。因为大家都讨厌他,提防他,怕他是个奸细;——在罗三这边,专们对付奸细的人才是缺乏的。结果罗三派老独底儿子金桃去送信,叫朱雪齐跟着到那边去——不必回来。
  在路上,朱雪齐用枪打死金桃,拨转马头朝日本兵驻在地走去。罗三这边的一百八十几人依照原定的时间进攻,陷在路旁埋伏的机关枪火网中。一百八十几人之中,生还的只有七个,——罗三本人打坏了腰,胸部中了三枪,受了重伤。
  朱雪齐回到了村长所住的镇上,预备和庞翠荷结婚,但是这时候她已经嫁给了一个中国军官,根本把朱雪齐忘记了。
  老独在罗三失败后一天去攻击白狼村,胜利了。几个轻伤的弟兄坐着日本的军用卡车把遇难的伙伴们送到这镇上来安葬。他们发现朱雪齐也在这镇上的时候,就用石灰瞎了他底眼睛,把他活活地推进挖好的土坑里,做了一百七十几个伙伴底殉葬品。
  雪溶了,春天快来了。在镇上的难民们如今知道了那些乡绅地主老爷们是欺压他们的,于是也是不再客气,不再等候了。他们不能没有吃的,于是他们自己动手打破了粮仓底大门,将给虫蛀蚀了的谷子分来吃掉。最后,他们就在镇上的荒地上垦殖起来了。
  地下第一部到这里结束。这里的人物描写得最突出的是罗三、朱雪齐、庞柱国三个人。老独虽然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可惜露面的时候太少,——他也许在将来的第二部,第三部里面担任着很重要的任务的吧?几次的血肉的战斗,难民们底颠沛流离,朱雪齐底胡思乱想,庞国柱底可笑演说等几个场面底描写,使读者得到了不能磨灭的印象。其他的许多插话和生活细节底描写都正确而生动。
  作者程造之我们从前没有读过他底作品,大概也是一个新人。中国能在抗战期间产生出这样的新人,很值得我们引以为荣。他描写了真正的中国人民大众和他们底生活——他们底思想,言论,态度,趣味等等。他证明了他们不是“蠢猪”,——如果是的话,那当然是只配听人宰割的;他证明了他们具备着沉默,勇敢,善良,耐劳等等特征,具备着思索的能力和锋芒四射的智慧,具备着语言的才能和其他种种特殊的才能;此外他们差不多全体一致地具备着高涨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人们打算从这里面找出象一般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常见的冷淡和踌躇等特性简直是徒劳的。——因为人民大众具备了这些优点,所以他们才能够在地狱一般的环境里觉醒、站立,举起武器杀出一条生路。国外和国内的绅士们对于这种现象,恐怕不免要吐舌摇头,认为不过是一种奇迹和神话,是“虚幻的”,“离奇的不近人情”的,而装做“完全不懂”的神气吧?
  不过绅士们虽不同意,但是比较容易懂些的作品在中国也不缺乏。齐同底“新生代”(第一部:十二·九)便是描写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象狂潮巨浪一样的北平的学生运动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抗战以前,想在华北设立特殊政府,使它脱离中国国民政府,逐渐投入日本怀抱。北平学生反对这个特殊政府——日本将来的军事占领过渡产物,而举行了震惊全世界的示威运动。
  作者是抗战以前就已经知名的小说家,作品有“文人国难曲”等等。在这本书里,他描写了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研究,讨论,奔走联络,号召同学,开会游行。在示威游行里,他们和军队,警察,大刀,水龙搏斗。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陈学海的人物。他本来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书呆子,后来也卷进这伟大的救国运动里面去了。参加了十二月九日和十二月十六日两次示威游行之后,又参加了下乡宣传工作,后来终于和同伴们被军队武装押回北平。作者非常详细地表现了北平学生们底种种思想,风气,生活习惯,表现了救国事业底英勇和艰苦,表现了学生群众底统一与分化底复杂矛盾的过程,表现了青年男女底前进与退却,欢喜与哀愁。
  提起这些血气方刚,勇猛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一般因循苟且的老年和中年绅士一定会皱起眉毛的,然而他们是中国新血液,中华民族底宝贵成分。他们不只在战前慷慨高呼,在战后也尽了很大的任务。用短篇小说底样式传达了这些青年男女底欢喜与哀愁的有老舍、徐盈、李密林等。几十年来,老舍是一个任何读者都知道的小说家,著作非常丰富。抗战以后,多半从事通俗文艺、剧本、长诗等工作。“人同此心”这短篇,描写北平失陷后三个大学生怎样潜伏活动,消灭敌人。徐盈底短篇小说多半以知识分子做主体,使他和黑暗势力对抗,达到了暴露社会不合理的存在的目的,“征兵委员”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子。李密林是一个文艺青年,参加有名的报纸新华日报底工作,武汉撤退时在一只小轮船上被日本飞机炸死。他底“完成第一次的战斗”,说出一群做群众工作的知识分子参加火线作战的经过。
  末了,我想大略说一说我自己写的长篇小说“战果”做为本节底结尾。
  丁泰,一个生长在闭塞的山村的贫穷农家里的小孩子。父亲丁二是替人耕种的长工,当过兵,后来没有了工作。母亲卓二嫂是一个衰老的旧式女人,叔叔丁六从前做过机织工人和摩托船驾驶人,后来也当过兵,打跛了一条腿。哥哥丁福在本村的砖窑里做烧砖匠。丁泰底生活是辛勤而又不幸的:很小的时候就到田里帮手,大了就到哥哥做活的砖窑做挑泥小工,最后做了小偷。这时候,他底年纪不过十二岁,——一个小小的,肌肉并不发达,然而骨骼又长又宽的野孩子,狡猾,忧郁,非常地倔强。村里的人们判断他没有价值和没有希望。他不服从这种判断,可是找不出有力的反证,这使得他更加忧郁。
  这一年,一九三七年的秋天,哥哥丁福自动应征去打仗去。有一天一个“捞家”(不务正业的流浪汉)闯进他家里,把一大包钞票交给他,要他暂时保管,他答应了。但是这个“捞家”一出门就被乡团的追捕者捉住,丁泰所代保管的钞票也被父亲丁二抢去,最后又一齐落在乡团的团丁们手里。团丁们吞没了这笔大款子。结果是那“捞家”因为缴不出罚款而被枪毙,“捞家”底老婆,一个年轻的孕妇,投河自尽,“捞家”底年老的母亲东乾伯母离开了本村,不知去向了。
  这家散人亡的惨祸,迫使丁泰向丁乡长(广东是没有村长制度的)告发。告发底结果是副乡长分了肥,而丁泰本人遭那些吞没财物的团丁们的毒打一顿。村里的人们都相信丁泰才是吞没款子,害死那“捞家”的人。这时间,丁泰底忧郁变成了不能医治的沉重的病症。
  躺在床上许久养好了伤,丁泰仍然干着扒手底职业,供给父亲丁二的酒钱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九三八年四月的一个夜里,他偷来了一个袋表,这袋表是属于到这里来做宣传工作的某剧团工作队底队长所有的。后来这事情被破获了,工作队并不惩罚他,反而捐了许多钱给他,劝他不要再偷东西和参加救亡工作。他答应了,并且对他们发了誓。
  这使得他有机会去和他从没接触过的年长或年幼的城市知识分子接近,和他们一道玩,听他们讲关于国家的事情。他活泼起来——粗野、狡猾、快乐起来。他帮助他们发动民众,要求他们带他一道下广州去,约定在本村的献金运动那天他来献金。
  到了献金运动那天,丁二因为上一晚上被债主们抢光了袋里的钱,他于是照样抢光了家里的现钱,连属于丁泰所有的也不留下,去喝酒去了。丁泰到处徘徊着想不出办法,又不想偷了东西卖出钱来献金,于是只好对那些新朋友失信了。
  他单身离开家乡漂流到外面去找寻他以为受了自己的害的东乾伯母。他并不确实知道她在什么地方,而且身边并没有钱,——于是只好靠着从前的扒手底本事过活,在粤汉铁路线上荡来荡去,最后还是到了广州。
  在广州,他偶然碰见了自己的母亲卓二嫂和跛子丁六,知道丁福已经阵亡,父亲丁二到武汉去做修理铁路工人去了。他终于止住了扒手生活和流浪生活,在一间擦鞋公司里做擦皮鞋小工。后来他还碰见了东乾伯母,——她这时和卓二嫂在同一间军服厂里做缝衣女工,他请求她底原谅,但是后者连话都不跟他讲一句。
  整个广州市在献金运动里疯狂得和过年一样。他用“义卖献金”的方法把擦皮鞋所得的全部工资捧上献金台去。因为这样,客人们有些付出擦一双皮鞋所应给的几十倍代价的。他胜利地献出了一笔很大的数目之后,坐在献金台后面的空地上哭泣起来。这时候,日本飞机来空袭广州,卓二嫂和东乾伯母在那儿做工的军服厂中了弹。丁泰赶到被轰炸的地方,从瓦堆里救出了母亲,而当他再想救出东乾伯母的时候,日本的飞机又折回来向那残剩的瓦砾场上用机关枪扫射。他扑倒在受了压伤的东乾伯母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颗本来应该射进东乾伯母胸膛的子弹。这样,他底被判断做没有价值和没有希望的短短的倔强的一生便宣告结束了。
  五短篇小说
  一
  我说过,通过许多小说家底作品,可以看出民族革命战争底基本力量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可以看出人民大众已经觉醒,站立起来,用全力和敌人搏斗着,但这是否说,抗战底基本力量已经全部被结集起来,他们全部都已经觉醒,站立,搏斗着呢?不是的,我底意思不是这样。这样的看法对于一个中国读者非常有害,等于把中国抗战底真面目弄得模糊而且歪曲了。事实上正相反,许多痛心的,不合理的现象到处存在着。小说家以他底作品暴露并抗议着那些弱点、热烈地企盼着它们底消灭。读者也许不会比他们知道得更清楚,如果那些弱点不消灭,中国抗战大业底成功将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有人以为在抗战期间,中国的人民大众都紧张而快活地生活着的么?有人以为他们即令也会忧愁和痛苦,总不过是因为敌人底暴行使得他们被轰炸,被屠杀,受磨折,离乡背井,流离颠沛的原故的么?不,敌人底暴行只增加了他们底智慧和仇恨,——在那种场合,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忧愁和痛苦的。他们底不幸和痛苦底原因存在于日常生活里——他们被压迫着,即使在抗战期间仍然一点也没有见减轻地被压迫着。
  碧野底“灯笼哨”——让我们想起这篇小说来吧。在号称中原乐府的某一个古城里,为了防止走私和盗窃,设置着夜里擎了灯笼,背了大刀在街巡逻的“灯笼哨”。一个刮着寒风的晚上,年纪已上七十岁的老人和一个五六岁的孙子担任着守卫接近荒野的地方——一个古王家的废墟的职务。老人本是山东曹州的农民,儿子在游击战争中死了,前年冬天他带了孀媳和孙子保儿逃过黄河,渡河之后媳妇失了踪,他们便做了叫化子。……第二天晚上下着大雪,这又冷又饿的公孙俩仍然蹲踞在那坍塌的院墙下守夜。有一个娼妓打他们前面经过,保儿认出是他底母亲,跑上前去抱她,被龟奴踢伤肚子。到午夜十二点钟,那娼妓底嫖客贩卖红丸,也打这里经过,老人上前干涉,反而被那暴徒打死了。——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国人民大众底生活状况:为什么游击队员底父亲和儿子要忍受饥寒?为什么走私暴徒底势力会这么猖獗?为什么要七十岁和五六岁的人去担任冬防?
  而假如有人以为目前的抗战大业已经结集了中国革命基本力量底全部,即是说我们已经没有更多的更大的力量了的,那么,请他读一读我自己写的“愁城”也许是很必要的吧。
  广东韶关一间小的皮鞋工场里,十几个鞋匠蹲踞在又冷又黑的房间里作工,被简单,寂寞,而且毫无生趣的生活腐蚀着。除了寒冷的天气和日本的飞机在不断威胁他们之外,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味。晚上他们坐在一盏小小的火油灯下面听一个同伴讲他在大海洋上捉鱼的故事,这故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他们全不在乎。有一天,他们拾到了一张客人们用来包那些送来修理的破皮鞋的残破的广东地图,大家对它发生了兴趣,纷纷谈论着广东战局。只有这地图,是使他们和抗战事业发生了较密切的关系的唯一的东西。可是不久他们就又对地图生厌,重新回到海洋故事那里去了。一九四〇年的元旦,广东战局危急,韶关眼见得就要失守了。城里的居民几乎完全逃走了,皮鞋的工场里只剩下四五个人,他们没有家也没有钱,没有可以逃走的地方。喝醉了之后便倒在床板上睡觉。每个人底枕头旁边都放着一把铁锤,仿佛那是他们准备用来在梦中和什么人搏斗的。幸而正在这个时候,日本军队没有攻进韶关,反而开始向广州溃败了。
  自然,事实上的日军底溃败使那几个皮鞋工人走了运。然而假如不幸韶关被日军攻占了呢,那几把铁锤便是他们最后的武器了!这证明着;大量的抗战力量曾经被冷落,被搁置,被糟踏,被失落,被毫不经意地遗弃。这样的现象是使人不能忍耐的许多现象之中最主要的一种。
  不过人民大众即使常常遭受压迫和遗弃,——却并不是一块石头,被压迫和遗弃了就算了的,他们有他们底幻想和反抗,下层民众式的幻想和反抗。寒波的“盐区”和“炸毁”,草明底“诚实的小俘虏”,“秦垄的老妇人”,和“受辱者”,都表现了这样的真实。例如在草明底“受辱者”这短篇小说里,广东顺德县桂洲乡忠信丝厂的缫丝女工梁阿开便可以做这一类幻想和反抗的人物底代表。
  日本军队来到桂洲乡的时候,梁阿开不肯和其余的人一道逃走。她希望日本人不会扰乱她,而丝厂仍旧照样给她工作,她是一个要强的女人,患着肺病,被日本军队掳去奸淫过了,还要对一切的人否认自己曾经遭遇过那么一回丑事。后来忠信丝厂底机器出卖给日本人改做别的工厂了,这沉重的肺病女人希望才给打得粉碎。她找到一瓶硝酸的水溶液偷偷摸进工厂,她浇在蒸汽机关底重要部分上,自己也在那旁边晕厥过去。
  视野广阔的作家们不只知道如上所说的这些,还知道别的方面的生活底真实。有不少的作品在热烈而真挚地歌颂着广大群众底力量。为读者一致推崇的是东平底“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东平在一九三二年参加淞沪战争,其后即以短篇小说通讯员为读者所熟悉,九年以来,出版的作品有“忧郁的梅冷城”,“火灾”,“长夏城之战”,“第七连”等等。“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叙述着连长林青史底故事。他带着一连的士兵在东战场上作战,——正确地说,在那里到处挖掘战壕。一个战壕挖好,他们就奉令撤退了,把战壕送给敌人,从新到别处去挖一个新的。这样,有一次,这一连从前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战争的战士,碰到一个很好的歼灭敌人的机会,便再也不能忍耐,出去了。他们并没有奉到出击的命令,——事实上他们也没有理会这些,这就构成了违反军纪的罪状。林青史曾经阻止过他们,并不发生效力,结果他自己也一道参加了战斗。这一次的战斗获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再也不能回到营门去,——因为营部已经奉令撤退,而且营长因为没有得到林青史底呈报而宣布了他底死刑。这失去联络,没有给养的一连人决心继续行进,参加战斗。以后,他们作战了两次,都获得了奇迹一般的胜利。但是这胜利只属于他们这一群人,没有被自己的长官承认的,于是结果林青史回到自己的营部,接受了好好地给自己准备着的死刑。热烈地要求着战斗,不甘心撤退的士兵群众胜利了。他们表现了伟大的力量,并且改造了自己的长官,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军人性格。士兵群众底战斗要求又无疑地反映了当时广大的民众底战斗要求。
  同样地描写着领导人物是在群众力量影响之下形成的,有又以群众底身份踏进斗争中;相反地描写了脱离群众的人物是何等危险,何等可怜和悲哀的。有张天翼底“新生”。在这篇“新生”里面,这位有名的小说家铸造了一个很好的,忸怩,烦躁,悲观失望的,孤独的知识分子底形象。
  也是接触到士兵们底战斗生活,却从这些战士们底进步和勇敢着眼而加以赞美的,我们拥有着大量的作品。例如罗锋底“横渡”,艾芜底“两个伤兵”,和荒煤底“支那傻子”,魏伯、碧野合作的“五行山血曲”,端木蕻良底“螺蛳谷”等等都是。其中“横渡”和“支那傻子”获得了在艺术造诣上可以和“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媲美的成功。
  二等兵田青茂因为不高兴政治员跟那三个日本俘虏的亲昵态度,不旨一同坐在牛车上,宁愿自己跟在车后步行。他一方面了解优待俘虏的意义,知道他们并不是中国底真正敌人,一方面不能压抑对于他们的仇恨和怀疑。他走在离牛车十米远的后面,一心盘算着怎样处置那些俘虏来报仇泄愤。到过黄河的时候,因为风浪太大,木船很危险,田青茂听从老舵工底劝告,把船上的笨重货包推下河去。然而虽是这样做了,船还是不能进行,浪花一下子又灌满了船底。在这濒於绝望,又等待着死底来临的时候,田青茂突然想起应该把那三个俘虏扔进河里,以便减少木船底重量。政治员禁止他这样做,他不理会,——但是那些想活命的乘客骂政治员是汉奸,而且动手把政治员打倒了的时候,田青茂又回过头来把自己煽动起来的乘客弹压住,不许他们把俘虏往河里丢去了。
  “横渡”便是这么简单有力地刻划出一个进步的士兵底心理和动作的矛盾。
  “支那傻子”底故事在一个敌人仓皇溃退的场面中间开始。在溃退的敌兵中间,一个十七岁的幼年日本兵忽然大声哀叫他再不愿意打仗,因而被同伴枪杀了。——但是同样只有十七岁的我们底号兵张红狗,却正在这个时候化装了日本兵跟敌人底残败队伍而往城里走。今天他早就跟队上的几个同伴约好要跟敌人进城去“溜”一趟的,——如今,他正“用少年底好胜心和一种农民气质的有些愚昧的大胆和勇敢”,完成着“这个奇特冒险的行为”。进了城之后,他爬在做为同伴们约好集合的地点的一块城墙的土坡上,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城门关了,他和自己的那部队隔绝了,——而同伴们又都没有进来,这里只有他孤单单的一个人。他吹起集合号来,打算引开敌人,自己好逃走;可是当他发现城墙下面有几十个敌人的时候,他逃走的思想立刻被别的一种思想代替了。他扔下了两颗手榴弹,并且得意忘形地吹起了他最希望吹一次,但是从来没有吹过的冲锋号。这被意外的胜利弄得疯狂的少年往后又吹了第二次冲锋号,并扔下了最后的两颗手榴弹。但当第三次冲锋号还没有吹完之前,他中了两枪,倒下了。
  自然,对于这种“愚昧的农民气质”,我们底敌人是要叫他做“支那傻子”的。这丝毫也不足为奇。并且即使对于我们本国的(倘使是愚蠢的)绅士,这也自然只是“虚幻的”,“离奇的不近人情”的,而必须装做“完全不懂”的奇迹和神话而已吧!但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支那傻子所表现的和姚雪垠在“差半车麦秸”里所表现的“愚昧的农民气质”区别开来,严格的区别开来。人民大众,主要是工人和农民,构成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基本力量。“差半车麦秸”是将农民底朴素,拙笨、吝啬,头脑简单诸特征加以过分的放大,同时被普通知识分子加在农民身上的玩弄,嘲笑,奚落等气息充满了的。
  到这里,我们要谈一谈数量上并不少过上述的短篇小说,而性质上却是属于客观的现实底暴露和讽刺的这种重要工作了。抗战底胜利要求着政治机构和军事机构底逐渐改进以至于巩固和健全。我们是革命的国家,因此我们可以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对于自己的缺点毫无所知才是最可悲的事。在这一意义上,作家们底功绩非常值得重视。
  丁玲底“入伍”描写知识分子底虚伪,自私,无力,可笑。王平陵底“在收容所里”用充满热讽和义愤的调子苦诉我们一个难民为反抗收容所底黑暗而被捕,黑丁在叫做“□”的一篇小说里解剖了一个政治部主任底懒惰,暴虐,好色,无聊的生活,张天翼底“华威先生”和奚如底“萧连长”,指出了某些少数的民众运动主持者和军事长官是怎样的“包而不办”和“昏聩糊凃”。诸如此类的作品还很多,有些触到征兵问题的,有些触到征发军用物品底黑幕的,有些触到其他问题,举不胜举。
  一个小市民层的人物,出身在庸俗可笑的家庭和蒙昧落后的县城里,经过各种训练班都没有得志,后来进防空训练班,回城里做了防空主任。防空主任薪水只有三十元,办事处设在一所小庙里,但是他满足了,最后,一枚没有爆发的炸弹被送到他底办公室,他吓得没有办法,简直躲在家里不敢回去。他从没学过应该怎样对付一枚未爆发的炸弹。于是他被撤了差。一个防空知识和他差不多的商人儿子——他受防空训练时的同学,把他底位置代替了。——沙汀底“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是中国有名的讽刺短篇小说家,大家知道的作品有“航线”,“土饼”等等,一贯地以讽刺风格,精炼的文字,描写四川这特殊背景里的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他常常选择某些社会的侧面,较选择人物底心理侧面的时候为多,这篇小说也表现着他底艺术底特点。人物,他底思想和他底行为,自然都是卑微可笑的,——但重要底还是作者借这个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做线索,直接把某种城市、某种社会,某种机构写给我们看,仿佛在对我们说,“看吧,就是这样一块地方呀!”
  假如我们读一读同是暴露黑暗的别的讽刺作品,例如陶雄底“守秘密的人”,那我们就会得到另外一种印象。作者是(我知道得并不确实)抗战以后出现的许多优秀的新人之一,这篇作品在同一作者底几篇小说之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佟守义押运着一千五百六十箱器材由汉口去重庆,过××换船时,在滨江旅社滞留了十一天还没有得到动身的机会。除了每天到船舶管理所要船和每天上鸿春茶楼喝茶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他是一个知道保守机密的人,所以对谁都不肯说出他所押运的是什么东西。对船舶管理所长,他只是说,“总之,这是一宗宝贝,外国货……这程子外面流行着一句话。——总之你记住好了,咱们国内是不出这个呀——一滴这个一滴血,一滴这个……”在鸿春茶楼里,他也只是讲讲“汉口打了敌机二十一架,是一个人打的,别人都瞪着眼不敢动手。赵子龙单骑救主也没有那个姓冯的利害”这一类故事,发着“我那些个木头箱子,汉奸随时都在打主意破坏”这一类牢骚,顶多也不过泄露一点关于捉获汉奸的秘密消息或承认自己的器材是放在二码头那里的罢了。甚至一些好朋友想在他底器材里搭运些私货到四川去,他也拒绝了,当拒绝的时候他也不过说,“总之,这事情办不到”,“箱子打开也没用,里面一个个洋筒,一点空隙都没有,怎么带东西呢?”甚至在茶楼的女招待苦苦逼他的时候也不过说,“昨天在二码头碰见德士古跟美孚行的老板,他们又切实咐托了我一次。他们说,全中国所有这个目前只剩五十万加仑了。而我这里呢,总共大概就有六七十万加仑”。如此而已。第二天下午,敌机就来把那些器材轰炸掉,茶楼的女招待也失踪。佟守义被判了死刑,但在临死的时候他发表了这样的辩词:
  “我损失军用品罪有应得,不过要是说我泄露军机那是很冤枉的,我,我发誓我没有对任何人提过汽油两个字!”
  作者抓住这一种心理特征,非常美妙地创造了一个讽刺的军官性格。此外象暴露教育腐败的扬波底“最后一课”和萧萸底“国文教员”。暴露日本军队残酷和蹂躏我们支那人士底生命财产的魏伯底“伟大的死者”,和暴露伪军伪警伪官底恐慌,卑鄙,愚劣等等的作品,此地不能一一细说了。
  六 其他成果
  在前面,我已经做过同样的声明,我所讲到的并不能包括中国新文艺运动第四阶段中小说部门收获底全部。这只就是我所知道的,所读过的作品约略说说而已。或为篇幅所限,或因搜罗不全,或者是作品发表在敌人后方的刊物上,过期很久的报纸杂志上,偏僻远地的出版物上,根本无法阅读,因而可能遗漏了许多新人和老人底佳作。
  第一,特别对于许多新人发表的作品,不能一一加以介绍,是我认为最遗憾的事。抗战以来,许多论者认为小说底作者和产量都远较战前稀少,这是不足凭信的。中国小说界从来没有象最近三年来涌现过这么多的新人,他们底艺术品质底成就之高远远超过了战前的水准,甚至还要超过若干已经成名底作家。小说作品写作与发表底气象之蓬勃,较之剧本和诗歌或者还可惊讶。
  第二,正在发表中而没有续完或未曾出版单行本的长篇小说,我在前回没有提到的,有“你往哪里跑”(矛盾),“满洲的囚徒”(罗烽),“第三代”(萧军),“春暖花开的时候”(姚雪垠)“红学”(魏伯),“南怀花”(碧野),和舒群,巴金,靳以等作家底作品。
  第三,已经脱稿而完全不曾发表过的长篇小说,有“伙伴们”(于逢易巩合著),“刘明底烦恼”(严文井),和杨刚,张天翼,艾芜,蒋牧良等人底作品。
  第四,集体创作的有东平、邵子南、于逢等人底“给予者”和沙汀、张天翼、聂绀弩等人底“华北演义”试作两种,后者只在“救亡日报”连载一部分,未印单行本;利用中国旧形式的通俗长篇小说有谷斯范底“新水浒”(第一部)试作一种。
  欧阳山
  (民国三十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文化》第三卷第二、三期)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