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成立前后/三

毛齐华


  三
  一九三七年七月,我调到边区总工会工作后,经常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和请示工作。我深深感到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和关心工人运动。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一九三六年春天。那时,毛主席刚从前方回瓦窑堡,紧接着就召开了中央会议。我同张闻天总书记住在一个院子内。一天毛主席来了,周恩来同志把我介绍给毛主席,告诉他我是从上海刚来的。毛主席听了很高兴,同我握手问好,要我有空到他那里去谈谈。第二天我到了主席那里,他问白区的情况。我把一九三〇年从莫斯科回来后所了解到的情况向他作了汇报,谈了我对白区工作的一些看法。比如我说一个工厂罢工,硬要命令下面几个工厂同盟也罢工,动不动还要搞游行示威,飞行集会,高呼“拥护苏维埃”口号等,结果使党和群众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毛主席听后说:在城市敌人占绝对优势情况下,轻举妄动是不行的,这样搞法,不失败才怪哩!接着他问我,从整个城市来说,敌人占优势,但在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经过细致的群众工作,能否建立我们隐蔽力量的优势呢?我说,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只要发展四五个得力的党员,完全可以把群众团结起来。毛主席说:要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要长期埋伏、等待时机。工人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组织领导他们进行斗争,要讲究策略,注意积蓄力量等等。这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刘少奇同志谈到白区工作时,精神和主席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调到边区总工会工作后,也经常向主席请示和汇报工作。当时延安工人绝大部分是文盲,我们准备以建立工人文化俱乐部的形式,组织工人学习文化,提高工人政治文化水平。当我向毛主席汇报,并请他在成立大会上讲话时,他赞成我们的作法,并同意向群众讲话。俱乐部成立大会场设在延安城中心一个庙里,那天到会的工人稀稀拉拉,来了又往外溜,组织性很差,工人干部很着急。我报告毛主席说,我们工作没做好,工人到的不多。毛主席说:不要紧,即使到三五个人,我也去讲。他这样一说,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勇气。当我引主席到会场时,群众看到毛主席来了,立刻争先恐后地涌到会场,一下子挤得水泄不通。毛主席深入浅出讲得很风趣,讲到工人要抗日,要保卫边区、建设边区、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要作主人翁,就必须学习、识字,提高文化知识,懂得国家大事等道理。讲完后毛主席用陕北话问大家:“解下解不下”台下工人大声回答:“解下”。问工人“对不对”“好不好”,工人们齐声回答:“对!好!”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在这次会上,宣告成立了延安市工人文化俱乐部。为了加强工人团结,活跃生活,总工会组织各厂工人开展业余文娱活动,演节目时请毛主席观看,毛主席非常支持,有请必到。每年的“五一”节庆祝大会,每次工业品展览会,毛主席都前往参加、参观,并讲话予以鼓励。有一次开大会到的人多,而且秩序有些混乱,我有些顾虑、怕出问题。毛主席说:“不要紧,坏人总是少数;门要开大,也要站好岗;要做好工作,就得大胆放手,过去的那套关门做法自己绑住手脚,不适应了。”我把这些话告诉了工会干部,大家很受鼓舞,工作劲头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总书记张闻天也很关心工会工作,在瓦窑堡时,他亲自叮咛我给工会干部训练班编写教材。在保安时,又叫我去了解后勤部工人和行政闹矛盾的事。中央机关到延安后,出版了《解放》杂志,他又要我参加编委会,负责编写有关工运方面的文章。还要我编写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工人运动的讲义,到“抗大”、“陕公”“党校”讲课。我到工会接替刘长胜职务时,张闻天同志还亲自找我谈了话。
  刘少奇同志一贯关心工人运动,他到延安参加过白区工作会议后,带病编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提纲,每写一章节,就征求我们的意见。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代表中央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引用了许多总工会的调查材料,可见他对我们的材料看的很仔细。会后,我们根据他的讲话整理了一个稿子给他看,可惜没有退还给我们,我们也没有留下底稿。在此之前,我写了一个答《新华日报》记者问的材料,阐述边区工人运动的几个问题,写好后请少奇同志审阅,他修改的非常细致,并且告诉我说:目前是抗日时期,主要解决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在工人运动中也要体现这一精神。
  陈云同志从苏联回国后,多次给工会干部做报告,讲工人运动必须要有党的领导,用马列主义为武器,才能从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否则只能是自发斗争和工团主义。边区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时,我向陈云同志汇报,他询问得非常具体、细致,使我很受感动。
  李富春同志也很重视工会工作,除了出席边区党委会,听取边总汇报工作并给以指示外,总工会的干部都由他亲自选派。
  中央领导同志关心工人运动,对边区总工会的干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是工会工作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选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