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甘宁边区的职工运动(1939.8)

《国际劳工通讯》


  陕甘宁三省的边区,过去是中国西北的苏维埃区。它是一个包含有十八个县份的地区,人口是相当的稀少,交通和运输更是极端的简陋。那里没有可以通航的河道,丛山峻岭又使得筑路工程很难进行。直到现在只有在少数已经开辟的公路上,才有汽车和运输的卡车来往着。牲畜和人口仍旧是运输上最重要的工具。
  边区和中国东南人口稠密的几个省份比起来,却是一个可惊的对照。那里往往有人口过剩的情形,于是经常的有许多人向南洋群岛或其他地方移居。但在边区,每个村庄的户口,平均不会超过二十家,而每一户口平均只有五六个人。东南数省的村落和城镇却像一条链索的环子,一个接着一个,而西北的村落相互之间,却往往平均有三公里的距离。
  由于这些因素,边区在社会和经济各方面讲,确是中国最落后的一个地方。居民大多数从事农业,有时,在秋收之后,农民也兼做泥水匠和木匠。他们的生产工具,都由自己制造,但成本很贵,质地很坏。城市里也只有很少数的产业,如煤矿瓷业和毛毯等。但由于生产方法的幼稚和生产工具的落后,那些产业还没有成为整个边区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就是农业生产也不足自给,欠收和饥荒,常常威胁着人民的生活。
  在过去,最大多数的人民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因此迷信和命运观念便普遍的流行着。数十年蒙、回、汉族的自相残杀,更增加了人口的死亡率和贫困的程度。
  几年来,边区政府曾经用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边区人民的社会和经济的生活。各种民族之间的战争已经没有了,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状况已大大地改进了。下面的材料,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加入边区工人联合会的,在现在有三万工人,他们约占到边区全体工人人数的百分之九十。这中间百分之六十五是农业工人(雇农),百分之二十八是手工业工人,只有百分之七是产业工人。雇佣产业工人的,只属于少数国营的工厂。边区工人联合会,在各县都有分会,在县下面又有各村,各企业及国营工厂的分会。会的代表和负责人都是由会员选举出来的,而且可以根据会员的要求,由会员撤回或更调的。
  从中日战事爆发以后,工人召集代表大会,通过了下列的决议:(一)动员全体工人提高生产率;(二)教育工人去认识抗战的意义,以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三)监督劳方与资方的合同;(四)建立边区工人联合会与全国总工会之间更密切的关系。
  边区各工会的经费是由会员的会费和政府对于工人教育的津贴费维持的。乡村工会的会员每人按月纳费铜元五枚,产业工人则缴纳工资的百分之一。近几年来,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经不止一次地增加了。煤矿工人的工资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泥水匠、木匠的工资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手工业工人及商店雇员的工资增加了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产业工人的工资是从最高的二十八元到最低的八元。布厂及袜厂工人可以有十元到五元的收入,膳宿全由雇主供给。从工人联合会成立后,国营工厂已普遍地采用了八小时工作制。有几个工厂里,特别是兵工厂和军火工厂里,成人工每日工作八小时,青年工六小时,童工四小时。开夜工的时候,必须告知工会,且必须取得工会的同意。
  每星期有一天例假,工资照给。倘使假日需要工作,则工厂须付给双工资。在合作社的工人,每星期一休假,这样可以使其他工人能够在星期日购买东西。在冬天工厂和商店应有适当的温暖和光线的设备。雇主应给工人每月七元钱作为住宿费。
  假定工人生病,雇主便负担医药费,生病期内的第一星期,工人可以获得全部的工资,第二星期一半,第三星期四分之一。假定工人因疾病停工,雇主须在他痊愈以后,恢复他的工作。女工如果分娩,可以得到二个月的假期,和一部分的额外津贴。
  如果工人参加公开集会,或军事训练,工资也照给,假定雇主需要开除工人,他必须取得工会的同意和付给二个月的退职金。工厂里的工资是由工人代表所组织的工资委员会规定的。工资的多少是依照工人的技术能力作决定的。可是委员会的决定,必要时可以由工人加以否决的。
  由于这些法规的实行,工人的生活程度已大大地改善了,这些法规已经使边区工人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和工作权利的独立的公民了。
  在工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人子弟学校及工人夜校已经在所有工厂工人居住的地方建立起来了。有百分之八十的青年工人在上补习夜校,而百分之四十的成年工人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利用在工人俱乐部里去阅读报纸,从事娱乐和讨论政治和军事的问题。差不多在每个乡村里都有初级小学的设立,在农忙时节课程便移到晚上教授。
  为了提高工人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会办了许多训练班。在国营工厂里,文化活动是由工人俱乐部主持的,工人组织读书会,出版自己的壁报。能够写作的,便由自己写稿,不能的就请程度高的同志,替他们写出自己的意见来。大家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和批评,提出对于厂内管理和技术改进的建议,这样,壁报实际上便成为工人的喉舌。
  在每一个市镇村庄里,以及每一个工厂里,年龄在十六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市民、农民以及工人都加入自卫队。
  工会会员、农业与产业工人,以他们的业余时间自动的无报偿地去帮助出征士兵的家属,而工会则尽一切可能对这些家属给予援助和指导。
  工人已确认识到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必定要提高生产的水准。他们并且在各工厂,在同一厂的各部门,各个人间,开展了一种生产竞赛运动。这一运动在现在已获得了很大的成效。兵工厂里的工人们为了加速地为前线的战士们工作,他们甚至牺牲了他们午饭时间的两个小时休息时间。
  成千的工人们也已在生产合作社下团结了起来,同时,它还收到了两种很好的效果:第一,它使许多失业工人获得了职业;第二,它供给了人民贱价的日用物品。合作社除了生产鞋子、工具、瓷器、家俱和布匹外,还有着很多的合作食堂。这些合作社的行政管理是完全握在工人们自己的手里。现在他们决定把他们收入的百分之五,奉献给边区政府。鞋子合作社的工人们为了前线的战士们,也正在赶做着成千上万双的鞋子。
  边区政府对于设立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们自己的夜校,是尽可能给予各种帮助的。乡村中的初级小学完全是由政府所支持。
  失业工人并不从政府领取失业救济费,但是他们是被安置在各种生产合作社里,有些合作社是已经很好地执行了,有些现在正在组织着。
  工人们每月讨论着各种生产计划,有时,他们不单单能顺利地把它完成,并且在质和量方面也能超过了原定的计划。雇主的代表参加各种工会的各种会议,而工人们也派遣他们的代表参加雇主们的会议。
  手工业工人和他们的雇主间的关系也相当地改善了。许多雇主建立了工人互助会,并且在好些地方,所有的店铺、工场、雇主和雇员们,一致加入了政府举办的救济联合会。
  雇农们的教育机会也获得了。他们已不再是被压制着和虐待着,他们懂得了怎样为他们的权利而斗争。(职业生活一卷七期)
  (《国际劳工通讯》第六卷第八期第九十一页1939年8月出版)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册/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