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50、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雷云峰 张宏志


  (1937年——1945年)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边区在发展生产力上的伟大革命。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苏维埃政府为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曾根据江西苏区经验组织了“劳动互助社’、“耕牛合作社”及“优红代耕队”。同时,民间还流行有“变工”、“扎工”和“唐将班子”等互助形式。但是,由于反动武装不断“围剿”,农民群众生活不安定,生产热忱不高,加之缺乏正确领导,这些劳动互助组织逐步衰退,基本不起作用。
  边区政府成立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边区部分地区又开始恢复并扩大发展互助合作社。然而,在组织过程中,未能坚持群众自愿,而是自上而下按乡按村抄名单,使许多农民认为互助社是政府动员义务劳动的组织,所以参加劳动互助的积极性不高。不久,边区各种劳动互助组织都非正式地取消了。
  1942年底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确定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边区工作的第一位,认为组织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中心关键”,其最有效的办法和首要工作是组织农民的互助合作。会议号召各县大力开展互助合作,促进农业生产。这次会议是边区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新起点,会后,边区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自愿、典型示范的原则,切实按照各地具体情况办事,注意利用改造民间旧有合作形式,加强对“变工”、“扎工”的组织领导,克服旧有劳动互助中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适当延长互助时间,使之逐步成为固定的,全年的互助。还尽可能扩大各互助组织的规模,冲破本族亲友互助的狭小圈子,按村发展互助合作,从而使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进入新阶段。1943年全边区参加互助合作的劳动力,春耕期间有10-15%,有些地区多达60%;夏耕期间有40%,有些地区多达80%;秋收期间仍有30%左右,比过去至少增加四、五倍。1945年全边区参加互助合作的劳动力进一步达到45%。
  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互助组织,开拓了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新方向。如淳耀县白塬村变工队,是一个包括3个自然村72家农户的全部人力畜力,在全年各种生产活动上互助的大变工队。全队由村主任石明德总领导,具体事务大家民主决定,按不同季节和农活,分为若干搭工组,各组既独立劳动,又密切合作。男全劳力从事主要劳动,老汉垫圈、割草、做零活,娃娃放牛,妇女做饭、锄地、纺织,牲口统一组成运输队。这是边区农村劳动互助的努力方向。安塞县马家沟变工队,把全村14户15个全劳动力、10犋牛、10头驴组织为4个组,全年变工。没有牲口的农户则用人工变牛工。这是组织半劳动力互助还有困难的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一种好形式。延安县吴家枣园变工队是只包括全村22个全劳动力的一个人工变工队,半劳力和牛犋均未参加变工。由于这个村附近有荒地,变工队主要投入开荒运动。变工队按劳动力强弱及相互关系分成3个小组,从开荒、锄草到秋收全年变工不散。这是组织牛犋和半劳动力还有困难的农村效法的榜样。还有同宜耀县后殿子村的唐将班子,取消了包工头抽空工、抽工人工钱及高价出赁工具等一系列旧办法,还废除了包工头对工人的压迫和一系列迷信习惯,代之以读报、教唱新秧歌、公开帐目等文化娱乐活动和民主生活。参加这个扎工班子的人数很快由10人增加到25人,差不多包括了全村的全部全劳动力。这是全边区唐将班子学习的榜样。
  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均保存着各户土地、耕畜、生产工具及各种财产的私有权。但是,生产过程中却把全部人力、畜力以至生产工具合作起来集体劳动,这就构成了基于个体经济之上的集体劳动。由于合作中人力和畜力能得到适当搭配和发挥,劳动工效迅速提高。如两犋牛分散下种需四人,合作劳动三人即可。一个人用牲口拉粪只能吆一个牲口,合作劳动可吆四、五个牲口。同时合作劳动带来分工协作,便于发挥和培养劳动者的技术专长。另外,合作劳动能适当集中调剂劳力畜力,不违农时,又快又好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特别是集体劳动可增强劳动热情,劳动者之间互相鼓舞,互相督促。所谓“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工变工,挣断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经验证明,一般的变工、扎工二人可抵三人,模范的变工、扎工一人可抵二人,甚至二人以上。如延安变工开荒,每人7天可开一垧,不变工则要10天;绥德变工锄地,每人每天可锄一垧半,不变工最多只能锄一垧。
  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达到够吃有余。1943年边区余粮22万石,次年增到26万石。安塞1944年秋收后,家家户户粮食满囤,男女老幼都穿着新里新面新棉花的衣服,平常能吃上白面、干饭,还能吃到油炸糕和肉菜。农民购买力提高,市场销售量日增。同时,人们对教育、卫生、保育亦大加注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边区人民自觉响应政府号召,除积极应征参军外,还建立并保持了一支2,800多人的边区自卫军。1943年全边区动员送粮草柴菜及护送军队等项人力达21万多人次,1944年仅半年绥德分区六县就动员修工事抬担架人员9.33万多人次。特别是广大群众收获后首先想到抗战,不待征粮任务下达,便自觉交送粮食,并尽可能多交粮,交好粮。
  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对建设边区,保卫边区,使之成为模范的根据地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对我国新民主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张忠绪)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