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0、实施战时教育方案

雷云峰 张宏志


  (1946年11月——1947年3月)
  1946年下半年,陕甘宁边区已处在严重的内战威胁之下。边区三届二次政府委员会决议,将动员一切力量,准备粉碎蒋介石反动派对边区的进攻,作为边区紧迫的战争任务。决议要求边区各项工作,必须围绕战争的需要建立战时的工作制度。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根据形势的需要也进入了战时状态。
  1946年10月1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关于今年冬学的指示信》,要求今年冬学与自卫军冬训密切结合起来,以识字教育与时事教育并重,再配合自卫防奸训练,提高群众对时局的认识和坚定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11月中旬,延安干部动员大会之后,边区政府召开第五届三科长联席会议,专门讨论战时教育如何为自卫战争服务的问题。12月10日,陕甘宁边区正副主席、教育厅正副厅长联名向各专员、各县(市)长及各中学校长下达了实施《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的命令,旨在使边区教育必须为自卫战争服务。《方案》明确规定了边区战时教育的方针与任务,指出:“各级学校及一切社会教育组织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据此方针,“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众运动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方案》提出了实施战时教育的四个原则: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配合;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在“教育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规定中,《方案》详细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及社会教育的各种形式中,应增加适合战争需要的内容,如理化或自然、卫生课应添授防空、防毒、急救看护、制造火药等;体育课应加简单的军事训练,使年龄较大的学生和教员具备最低限度的自卫能力。社会教育以战时实际生活为内容,授以拥军优抗、争取俘虏、自卫防奸、空舍清野、担架运输等。对于不能适应战争环境的小学生采取疏散、轮换教育的方式,大学生撤退或转入参加兵站、通讯站、俘虏营、野战医院等工作。干部、教员组织流动宣传队、战地服务团或战时教育服务团,进行各种战时工作。《方案》最后强调必须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者要权衡轻重,照顾全局,使教育工作和其他各种工作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同时仍应照顾到群众的自愿与需要,既反对放任自流又反对借口战争强迫命令。
  《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下达以后,边区及各军分区、县的大、中、小学校根据各自具体条件积极行动起来。关中分区各县小学课程增加了战时内容,如赤水县完小,自然课改学地雷、手榴弹制造;新宁完小加紧学习防空、防毒技术;新正县完小自动组织起8个看护队,准备为战争服务。关中师范全体师生组成自卫军认真练习军事技能。转移到安塞的边区第一保育小学教职员也组织成自卫军积极训练。子长中学毕业生36人中有20余人自愿参军。蒋介石反动派大肆进攻延安以后,边区学校师生直接投入了战时服务。如延安行知中学奉边区政府之命,与边区卫生学校部分医务人员组成第四后方医院(后改为第四野战医院),编入西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西北医药专科学校奉命改编为第三后方医院。绥德师范奉命抽调师生50人组成战地服务团,随军工作,同时该校一部分师生参加了野战军后方医院。三边公学地方干部师生,全部投入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和支前工作中。他们都在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贡献。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