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录——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崔田民


  1933年7月23日,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高起家坬高录孝家秘密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原特委委员马明方、马文瑞、毕维周、王兆卿、常学恭、崔逢运(崔运)、鲁贲(鲁学曾)等外,各县参加会议的有:崔文宪(崔田夫)、崔逢吉(崔田民)、高朗亭(代表游击队)、张达志、高长久、张岗、赵福祥、高录孝、贾怀智、王国昌、魏岗等共20余人。会议开了三四天,中心议题是讨论陕北开展游击战争与创造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会议认为,第一,陕北地薄民穷,苛捐杂税畸重,十年九荒,民不聊生,且有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的光荣传统,特别是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和陕甘边红二十六军及晋西游击队的影响,广大劳苦群众迫切要求革命,陕北的客观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第二,陕北地处西北,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反动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薄弱,当时谓之“天高皇帝远”,这也是革命的有利条件之一。第三,陕北的党组织自从第一次革命失败以来,只有个别人被捕,特委机关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一直坚持活动,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事实证明陕北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会议一致通过,安定(今子长)扩大一支队,绥清建立二支队,神府建立三支队,在安定、绥清、神府3个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补选张达志、高长久、崔文宪、崔逢吉等4人为特委委员。崔文宪为特委书记,马明方为宣传委员,崔逢运为组织委员,王兆卿为军委书记,马文瑞为团特委书记。这次会议对创建陕北红军、开展陕北游击战争、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特委扩大会议闭幕后,由于董培义叛变,特委委员毕维周、王兆卿和高禄孝、王守义、崔明道、高庆恩等6同志,先后在镇川堡和米脂县城被捕,壮烈牺牲。马明方、马文瑞、常学恭在米脂县姜兴庄突围,未受损失,很快地把特委机关转移到佳、吴地区,继续坚持工作。新选特委书记崔文宪迅速辞去长工,到特委主持工作。各县参加扩大会议的同志,都安全回到各县,坚决贯彻扩大会议的决议精神,陕北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起来。
  1933年4月间,陕北特委将第九支队改为第一支队,任命强世清为支队长,艾龙飞为政委。从此,一支队活跃于广大农村。9月一支队二次南下陕甘,于10月下旬回到安定地区活动。11月20日红一支队偷袭驻守枣树坪敌军八十六师1个连,没有成功,再战折可达民团失利,便埋枪停止活动,特委于11月下旬,派张爱民(张家修)、李向海、苏立厚等人由清涧东区出发,张爱民拉四音,苏立厚弹三弦,李向海唱道情,化装为走江湖的,卖唱讨饭,与黄弯楼黄秀英接上关系,去景家坪取出一支队埋藏的12支枪,12月上旬返回清涧东区。腊月初七(阳历1934年1月21日),在王家山王聚德家中开会,参加会议的有崔逢吉、张承忠、王聚德、白雪山、崔正冉,会议恢复了一支队,决定其仍回安定地区隐蔽活动。当晚,一支队配合二支队,在解家沟镇压了地主兼高利贷高潘和催款衙役9个半(镇压10个,1个未杀死)。拂晓西渡无定河,由张承忠、崔正冉等带回安定活动。
  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于1934年1月从北平动身,22日回陕北。他先到清涧县,由二支队派人护送到安定,并将一支队失散回家隐蔽的薛兰岗、南贵成、李盛堂、刘子清、谢绍安召集在一起,又取出一支队埋藏的6支枪开始活动,很快就和从清涧返回安定隐蔽活动的一支队其他成员会合。谢子长任命李盛堂为支队长,谢绍安为副支队长,刘明山为经济员,部队扩大到人枪20余。不久贺晋年到一支队任政治委员,配合刘约三领导的庆阳游击队,歼敌张建南的营部和1个连,又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人枪扩大到50余。
  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后,绥清中心区委于1933年农历七月,在清涧县苏家渠召开了扩大会议,吸收部分支部书记和积极分子参加。记得有:张承忠、李树椿(李景林)、贺生春(唐洪澄)、崔文运、张家修(张爱民)、张绍修、苏耀亮、康润民、苏保全、李向海、王尚业共十几位同志。崔逢吉传达了陕北特委扩大会议精神,对绥、清地区建立第二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任务,作了具体布置。根据形势的发展,将绥清中心区委改为中心县委,不久又分成绥、清两个县委。绥德县委书记崔文运,清涧县委书记刘玉春(代号“工人”,是个农民)。早在特委扩大会议之前,崔正冉、王聚德根据区委的决定,已将土匪的3支驳壳枪搞到手,开始行动了。首先在绥德县南区郭家坪镇压了群众最痛恨的包收粮款的高正东,又在安沟一带镇压了催收粮款的衙役数人。8月5日,在清涧县的王家山,由崔逢吉根据特委的决定,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队长罗永宽、政委高朗亭、经济员王聚德。不久杀了绥德南区区长薛运通(区公所在薛家峁)。预先在铁茄坪写好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布告,历数薛运通的罪状,宣布没收其财产、处以死刑,将没收的银元、元宝等财物,一半上送特委作活动费,一半留支队买武器弹药,扩大游击队。白天隐蔽宣传组织群众,晚间出来行动。在绥德地区打了土豪劣绅,就秘密转移到清涧地区隐蔽休息,在清涧地区打了地主土豪,又秘密转移到绥德地区隐蔽休息。就这样,在绥德、清涧的结合部,一方面打击地主豪绅,摧毁国民党的农村统治,一方面建立贫农会、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公开村庄。清涧县东区王家山,是绥、清地区第一个先公开的村庄。10月间,特委将二支队的3支驳壳枪调回特委,准备成立特务队,保护特委机关。以后未成立特务队,又将罗永宽、高朗亭调往神府,把3支驳壳枪带去,成立神府三支队。这时,二支队进行了整编,队长王聚德,政委崔正冉。先后又搞到驳壳枪1支,冲锋手枪1支,步枪2支,继续坚持游击活动。
  佳、吴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工作都很好。1933年12月初,马佩勋和刘子义(苗从模)在佳县准备组织木头峪暴动,但因民团的枪支未发下来,故推迟进行。于是马佩勋去吴堡宋家川联系,经胡海江(在太原监狱支部参加共产党)的协助,于1933年12月30日成立了抗日义勇队,有手枪2支,薛俊山任队长,马佩勋任政委。1934年2月6日(农历1933年腊月二十三日),刘子义获悉佳县国民党当局准备在木头峪召开全县士绅大会,一是动员全县衙警、民团配合各乡士绅催收年终捐税欠款,二是在除夕晚上捕杀共产党员。特委和县委立即决定当晚袭击木头峪,结果取得胜利,除螅镇国民党驻军代表(团参谋长)和聚丰源老板张宗矩逃跑外,其余团总张东蛟等全部被依法处理,缴获枪数支,没收现款、大烟土一部分。第三天部队转移到吴堡县樊家圪坨一带休整。抗日义勇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后,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经济员兼支部书记刘子义。
  陕北特委高起家坬扩大会议后,不到1年时间,陕北各地广泛地开展了抗粮、抗税、抗租、抗债斗争和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在游击根据地的广大乡村,推翻了国民党、军阀、地主豪绅的统治,普遍地建立贫农会(代行苏维埃政权的任务)、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财物,废除地主阶级强加给农民粮、租、捐、税、债的剥削,实行对城市粮食封锁,给敌人以严重的打击和威胁。国民党八十六师及各县民团共15000余人,于1934年5月间,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其“围剿”的中心在安定、绥清、佳吴、神府地区。他们以连排为单位,分进合击各根据地,企图消灭游击队,恢复其乡村的统治。
  陕北特委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号召各游击区的贫农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进入游击区抢不到东西,抓不到人。同时诱敌深入,适时集中力量,各个歼灭敌人。还将同志打进敌军,做士兵工作,瓦解敌军。1934年7月8日,成立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集中一、二、五支队于安定地区,17日攻入安定县城,打开监狱,释放在狱犯人(主要是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3日,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率部南下南梁与红二十六军会师。
  一、二、五支队南下陕甘边后,“围剿”绥德、清涧、安定的敌军、民团。因未受到有力打击,白天竟以连排分散活动,夜间才集中在较大的村镇据守,对麦收影响甚大,群众极为着急。为了进行反“围剿”,打击敌人,保护麦收,特委将四支队从佳、吴调到绥、清地区打击敌人,各游击小组、赤卫队在各村巡逻,盘查行人,捕捉敌探。同时,在各山头上设置岗哨,形成“无线电话网”,监视敌人的活动,白天保护群众收麦,夜晚袭扰敌人,使敌人十分疲惫与恐慌。8月中旬,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率领红二十六军红三团(约300人,团长王世泰,政委黄罗斌)及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返回陕北根据地。17日首战安定县西区景武家塌,歼敌八十六师1个连。22日在清涧县张家圪台歼敌八十六师的2个排。26日奔袭河口镇,将守敌八十六师五一五团三营十一连及民团一百五六十人击溃,歼敌一部分,其余敌人放弃据点逃回清涧县城。我军转向西北至横山董家寺,击溃敌军1个营。经过这些战斗,拔掉3个据点,歼敌200余人,俘虏100余名,缴获步枪、驳壳枪一百六七十支。这期间神、府、佳,吴地区,在三、四支队的积极行动下,敌军亦不断哗变与起义。从此,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地结束。不幸的是,陕甘、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谢子长,在河口战斗中负伤,于1935年2月21日逝世。陕北革命根据地失去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和智勇双全的军事领导人。
  1934年8月28日,陕北特委在清涧县寺墕里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马明方、崔田夫、张达志、郭洪涛、李铁轮等。会议号召陕北军民积极扩大红军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动员准备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决定重新组建延川第九支队,支队长高朗亭、政委王文良、副支队长王保民。会后,红二十六军三团返回陕甘革命根据地,一、二、五支队仍回安定、绥德、清涧、延川地区活动,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革命委员会,扩大红军游击队,扩大游击根据地。这时陕北革命根据地已开始分配土地,首先在清涧县东区袁家沟试办。经过短期集训和试分试建,派工作组分赴各县基本区,分配土地和建立乡、区、县革命委员会,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获得了土地,踊跃参军。1934年9月18日,在安定县西崖窑沟将一支队扩编为红一团,在神木县王家庄将神府三支队扩编为红三团,11月在清涧县马家山将二支队扩编为红二团。
  陕北游击队蓬勃发展,分布在各县,具体活动地区是:第一、十六、二十支队在安定地区;第二、五、十二、十四支队在绥、清地区;第三、七、十一支队在神、府地区;第四、六、十五、二十一支队在佳、吴地区;第十五支队在米脂地区;第二十三支队在米西(今子洲)地区;第八支队在横山地区;第九、十七支队在延川地区;第十、十三、二十二支队在靖边地区;第十二支队在安塞地区;第十八支队在延安地区;第十九支队在延长地区。以上各支队的番号,只编到二十三,其中有两个十二支队,两个十五支队,因此,陕北当时实有二十五个支队。
  红军游击队的迅猛发展和壮大,使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各级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也迅速普遍地建立起来。1934年8月以后,各县陆续成立苏维埃政权——革命委员会。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称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5年1月25日,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到会代表100余人。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选举马明方为主席,崔田民、霍维德为副主席。下设土地部(辛兰亭任部长)、粮食部(高旭光任部长)、劳动部(祁明珍任部长)、财政部(艾楚南任部长)、经济部(惠子明兼任部长)、教育部(陈蓬飞任部长)、保卫局(刘子义、崔正冉任副局长)、贸易局(负责人白树标)、秘书处(秘书长惠子明、秘书张毅忱、吴居第)。
  大会通过各级苏维埃组织法、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令。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的17个县即:安定、秀延、绥德、清涧、吴堡、佳县、米东、米西(即将米脂县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县)、延川、延水、延长、安塞、靖边、横山、神木、府谷、佳芦县。其中尚未建立革命委员会的县,在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逐步地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一般是先建立革命委员会,然后经过选举建立苏维埃政府)。从此除神、府、佳、榆边游击区独立活动外,其余14个县的游击根据地都已打通,连成一片。
  *本文节录自崔田民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粉碎国民党的一、二、三次“围剿”》。

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