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群众拥护的合作社

王耀明

         
  —回忆战争时期的延安南区合作社
  南区合作社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在极其艰难和十分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从边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条件出发,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和要求出发,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由开始只有一个消费门市部,发展到后来的68个经营单位;资金由159元,发展到50多万元,职工由3人发展到2200多人(包括工人、运输队员,其中管理人员300多人);牲畜由两头发展到700多头……各项合作事业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对繁荣边区经济,改进群众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挥了很大作用,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下面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自己对南区合作社的了解,向读者作些简单介绍。
  南区合作社所在的南区,位于古城延安的南面,是当年陕甘宁边区延安县的8个行政区之一。全区共辖6个乡,100个自然村。据1943年统计,共居住1835户、7340人。过去,这里土地瘠薄,经济凋零,文化落后,人民群众过着衣不遮体,饥不择食的悲惨生活。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县南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从此,人民群众翻身作了主人。南区合作社(简称南区社)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了。
  一、南区合作社的诞生
  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为了保卫农民的生活,必须建立消费、运输、信用的三种合作社”。1935年,南区人民群众在开展土地革命后,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在陕北首创了这种合作社,这就是延安南区合作社。但因为当时的客观条件(打游击战争)和没有经验,创办不久便夭折了。
  1936年,延安县政府提出在南区重新组建合作社。同年12月,延安南区社再次建立。初建时,只有主任王天经和会计刘建章等3人,入社群众160人,筹集苏票159元9角。经过短短3个月的苦心经营,盈利199元。入社群众尝到了甜头,便有很多群众踊跃入社,但是在国际工会和苏联办合作社的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影响下,当时的社章规定:每个社员最多只能入5股,每股3角。这个框框使合作社扩大资金受到限制,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1937年2月,刘建章同志提出,取消对群众的入股限制,放手发展社员,扩大股金。主任王天经极力反对,认为取消限制就会发展资本主义。延安县政府支持了刘建章同志的意见,并决定由刘建章同志任南区社的主任。从此,南区社在刘建章同志的领导下迅速地壮大和发展。成为陕甘宁边区合作事业的一面光辉旗帜。
  二、南区合作社的发展
  南区社能得到迅速发展,是党中央和边区各级政府的支持的结果,也是南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因为有刘建章同志这样的好带头人领导的结果。我和刘建章同志在南区社共同工作生活了11个春秋。作为他的助手(我担任副主任兼会计股长),对南区社以及他本人所经历的奋斗是深有体会的。
  刘建章同志是陕西省佳县人,生于1897年,雇农出身。1935年,刘建章参加了革命,不久,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起初,他在乡政府当文书,1936年12月到南区社担任会计,1937年2月任南区社主任。1943年,他担任了延安县联社主任,1944年10月任延属分区联社主任,1945年后任陕北合作局局长。在此期间,他一直兼任南区社主任。解放后,他担任过宁夏省政协委员、合作局局长、局党组书记,甘肃省供销社主任等职。1958年12月20日因患胃癌逝世于兰州,终年61岁。
  刘建章同志毕生为合作事业奋斗不息,他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为人民谋利,总是把政府、合作社和群众三者的利益,恰当而密切地结合起来,并根据群众的意见和政府的要求改进工作。刘建章同志出色的成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曾受到毛主席的多次嘉奖。
  南区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36年12月开办到1939年2月进行第六期结算止。在这一阶段中,南区社由一个专营消费业务的合作社逐步扩大到4个分社,9个经营单位,初步形成一个兼营生产、消费、信用、运输的综合合作社。社员由160人增至853人;股金由159元扩大为1.16万元。
  1937年2月,刘建章担任主任后,开始放手发展股金,并扩大经营业务,先办了消费服务部,接着又开了牲口店,这是南区社运输事业的开始。
  1938年5月,新增饭馆一处,年底又建立了榨油坊,磨粉坊。1939年2月,在国营光华商店的支持下,成立了抓羊绒的“羊场子”。从此,南区社开始兼营生产事业。这个时期,南区社主要工作是改变群众对合作社的认识。
  第二阶段
  是从1939年3月至1942年底进行第十次结算止。这一阶段,南区社的股金增加到252万元,社员1112名,成立了总社,下设19个经营单位。1938年南区社在三十里铺与一个挑担小商人合伙办了一个分销处,1939年6月,南区社将三十里铺分销处改为“光华社”,南区社入股200元,吸收私人股金800元,并规定:①每股100元,多则不限;②入股退股自由;③业务范围不限制;④工作人员由入股者直接选举;⑤盈余除提公积金外按股分红;⑥工作方针受南区社指导,成为它的一个分社。这是南区社试行“合作社民办政策”的开始。
  南区社在和私人合伙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干部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
  1939年9月,由于试行“民办”的方法得到了延安县政府的支持,便接着又在沟门,罗崖等地成立了7个民办社、1个医药社、1个杂货铺、两个过载栈,并将南区社改为南区合作总社。
  1941年6月,因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周围经济封锁加紧,南区社提出本区布匹自给,开办了新合纺织工厂,并发动全区妇女纺纱。与此同时,还开办了毡坊两处,织口袋坊1处,织袜厂1处,既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又解决了外地职工家属的生活和就业问题。这个时期南区社的业务还涉及到包运公盐、包运公粮,帮助群众进行农业生产等方面。它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感空前地提高了。
  1942年8月,南区社遭受了特大水灾的袭击,损失价达130余万元。但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经过全社职工4个多月的辛勤努力,到年底,不但恢复了原来的业务,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南区社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关键是实行了“民办政策”。
  第三阶级
  从1943年至1947年3月。这一阶段是南区社大发展的时期,它包运公盐、公粮等,实际上成为延安县的中心合作社。
  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在延安举行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作了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的总方针,批评了那种不注意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只注意向人民要东西的错误作风。他特别指出:“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毛主席还肯定了边区建设厅根据南区社经验提出的“克服包办代替,实行民办公助”的方针是正确的,把刘建章写的关于南区社发展情况的报告介绍给到会的同志,并指示边区建设厅把南区社的经验写成小册子,作为各合作社工作人员的教材。在这次会议上,南区社,三五九旅和延安县被树为3个先进集体,刘建章同志被树为经济建设英雄。受到了党中央的嘉奖,毛主席还亲笔写了“合作社的模范,书赠刘建章同志”的奖旗。
  高干会议之后,边区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热潮,南区社的各项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于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延安举行。刘建章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毛主席作了《组织起来》的报告,再次介绍了南区社。他说:“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1944年7月3日,刘建章和我参加了边区合作社联席会议,再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聆听了他的亲切教导,并被授为特等合作英雄。
  1946年元宵节,毛主席亲自视察了南区社,同年5月又视察了南区社的合作职业学校。
  第四阶段
  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南区社留少数人员负责坚壁清野工作,另一部分人参加了支前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了游击队和解放军。他们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下了功绩。1948年4月22日延安光复后,南区社又很快地恢复起来了。
  三、南区合作社筹集股金的方法
  要做生意,首先必须有本钱。当时办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金。南区社筹集股金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现金入股。主要有3种,即边区通用货币苏票、国民党发行的法币和清朝及民国初期发行的银元。吸收后两种货币入股,不仅使死物变成了活财,扩大了股金,而且减少了人民群众的损失。
  2.实物入股。就是把群众交的实物,如家禽、皮张等,按当时市价折价入股。
  3.吸收小商人加入资本。即通过和小商人合伙作生意及吸收小商人的游资入股。
  4.用给群众解决负担的实物、现金,充当股金。如政府摊派给群众负担的公盐、公粮、公债、教育经费、放哨费等都由合作社代群众上缴,算作群众入股。用这种办法,既可以减少政府的麻烦,又可以使合作社扩大股金,同时群众还可以分红。
  5.根据人民的要求,及时提出扩大股金的口号。如群众要求发展纺织,就提出发展纺织入股的号召。用这种办法,先后开展了卖针集股,为群众治病集股、耕畜集股、运输集股、信用存款放款集股、犁铧集股等等。
  6.迷信集股。利用群众迷信鬼神的思想,医生看病收钱后,把这部分钱算做病人的股金,然后把迷信入股改为卫生入股。
  7.吸收机关、团体的资金入股。
  8.吸收干部、军人、职工的闲散资金入股。
  9.吸收群众暂时不用的钱物入股。如老年人的棺材、妇女的首饰、小孩的压岁钱等。
  10.减价卖货入股。合作社减价卖货,其减价部分作为买货人所加入的股份。
  在筹集股金的过程中,南区社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是:①入股退股自由;②入股多少不限;③入股时发给奖励;④工人、农民干部、军人、小商人等都可以自由入股;⑤赚下的红利,除留20%作为公积金和职工奖励外,其余全部分给入股社员;⑥社员自己推选理事会,实行彻底的民主管理社务的制度;⑦社员有困难,合作社积极帮助解决;⑧用先后入股,平均分红办法刺激群众入股;⑨用“公家利小私人利大”的分红办法鼓励私人入股;⑩合作社的职工按人定股分红,职工变成社员,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南区社采取的这些灵活多样的筹股办法和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大地激发了群众入股的积极性。以1944年4月统计,南区社的社员达到4000余户,股金达3000多万元,有的社员一人入股达80万元。
  四、南区合作社的主要工作
  南区社总的业务方针是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政府服务。
  1.消费及供销业务事业
  ①供给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如布匹、食盐、犁铧、锄头等;②收购各种农副土产品,如皮张药材等;③代全县各社批购货物;④做流动生意,如买卖牲畜。上述工作以①②项为主,它是联系群众和为群众服务的起点和基础。南区社往往低于市价甚至赊账供给群众商品,用此办法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合作社的信誉。
  2.手工业生产事业
  ①开设织布工厂。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边区人民所需的布匹、袜子、毛巾等极端缺乏。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南区社开设了织布工厂。起初,是在无技术工人,无工具的艰苦条件下,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经过4年的努力,工人由3人增至17人,织布机由一部增加到10多部,织袜机也发展到数10部,产品由年产小土布293尺增加到生产宽面大布2000多尺;由年亏损198元发展到年盈利213万元,不仅解决了南区群众的穿衣困难,支援了前线,而且获得了利润。
  ②发展妇纺。开设织布工厂,必须有足够的棉纱。起初南区没有一个纺妇,织布厂的用纱,全靠从外地购进,往往不能保证正常生产。1941年12月,刘建章提出发展妇纺。他用“请进来”、“出去学”、“边教边学”等办法开展妇纺工作。为迅速发展妇女纺纱,南区社曾派专人背上棉花,纺车送到农村,无代价地送给纺妇纺车230多架。经过辛勤努力,在这个原来没有一个纺妇的地区,发展纺妇800多名,由1941年纺纱70多斤发展到1942年纺纱5000多斤。除满足合作织布厂的用纱外,还可供难民纺织工厂部分用纱。在发展妇纺工作中,由年开始的亏损3.6万多元到年盈利30多万元,使每个纺妇年收入近500元。
  ③办生产作坊。主要办了油坊、粉坊、磨坊、酿酒坊、皮革坊、制毡坊、饲养场等,同时还办了铁匠铺,制补农具等。充分利用了群众的农副土特产品,供应了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
  3.运输事业
  南区社的运输事业共采取了3种组织形式。
  1938年南区社用放旗子的办法联络了100多头私人的牲口,他们名义上是南区社的运输队,实际上只住南区社的店,没有股份关系。
  1940年至1942年,南区社用“三七入股,对半分红”(即私人脚户和南区社入三股,国营光华商店入七股)的办法,组织了5个运输队共160头牲口。
  1943年至1944年4月,南区社用“四六入股,对半分红”的办法,组织了27个运输队,有近200名脚户,成立了运输大队部,大牲畜(骡、马、驴、骆驼)发展到700多头,总资金达到1482.5万元。
  南区社组织运输事业,对边区的经济、军事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如运盐,向东北运送干部和支援战争等。
  4.信用事业
  南区社的信用事业是各种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一项。从1943年到1944年仅1年的时间,南区社的信用股金就发展了360多万元,拥有社员600多人,存款金额达500多万元,放款总额1400多万元。具体办法是:①存款每月每元利息1角5分;②借款利息每月每元2角,借款主要用于生产和群众急用;③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入股,股额不限。
  南区社办信用事业的目的就是利用人民群众手中的游资,解决边区的经济困难,发展生产,打击私人高利放贷,帮助穷苦农民克服困难。
  5.社会服务事业
  南区社总把为群众服务的各种社会事业当作自己的经常业务。
  ①包交公粮。1942年,有人造谣说,粮食征购任务比头年还要多,使群众生产情绪一时低落。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南区社提出包交公粮的办法。就是群众按头年负担的公粮数目将公粮预交给合作社,到秋收时,无论公粮增加多少,都由合作社代交。群众预交的公粮算作入合作社的股金,3年内不分红利。用这个办法,南区社在1943年后共代交公粮16.8万斤(400多石),促使群众多种地多打粮。
  ②包运公盐。食盐是边区的重要资源之一,南区社为了包运公盐,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前面已作了介绍)。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南区社1941年替群众包运公盐950驮(每驮150斤),1942年包运公盐1050驮,1943年包运了延安全县的公盐任务1.8万驮。这些食盐折成代金共计达800多万元,都作为群众对运输队的入股,次年即可分红,而代金由南区社代交。这就真正做到了公私两利,既扩大了合作社的股金(仅运输队资金达1亿元),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据统计,由于南区社包运公盐,可减少群众误人工27万个,牲口工511万个,路费、草料费约2亿元)。
  ③代交群众各种负担。1942年代交全南区储蓄券、公债、教育经费、自卫军站哨费等计6.2万元,可减少群众误工1500多个,1941年全区的救国公债,由南区社全部代交,并算作了社员的股金。
  ④优军优抗。这是南区社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每年从公益金额下提出钱来慰劳南区抗属,购买好的骡马供给部队骑用,帮助乡区政府解决办公用品,服装等。
  ⑤组织变工、扎工队。就是组织农民换工(人工畜工)或把难民组织起来集体出雇,由合作社解决生产工具和吃粮问题,工资由合作社垫付,等农民有了钱再给合作社偿还。
  ⑥发放农贷。南区社总是把支援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每年10月,政府把农业贷款拨下后,南区社就派人购买耕牛和组织铁木匠赶制农具。以1943年为例,这一年南区社发放农贷款74万元,为农民代买耕牛150头,代买犁铧5000叶,打制镢头1000把。另外还为417户农民借款317.9万余元,用于购买牲畜和农具。
  ⑦办农场。为了安置外地迁居南区的难民,1943年南区社办了4个农场,帮助难民安家立业,开荒生产。同时组织职工在农场种粮种菜,饲养家畜家禽,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全社职工的部分口粮及全部蔬菜供应问题。
  ⑧发展林牧业。南区社在支援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每年都要买一大批牛、马、驴、猪、羊等牲畜,将其中的一部分卖给农民,一部分与农民合伙放牧饲养,共同分成,还帮助农民栽培果树等经济林木,以增加群众的收入。
  ⑨代购农副土产品。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向群众购买木料、木炭和粮食、草料等农副产品,大部分是经过南区社沟通购销关系承办的。如1943年购干草20万斤,粮料10余万斤,木炭25万斤,以及大量的木料和小量绒毛。这不仅解决了各单位的急需,而且帮助群众增加了收入(合作社不收费)。
  ⑩包交农村税收。政府每年向南区摊派的牲畜买卖和屠宰税,南区社都包了下来,农民用农副产品顶替税金(现金亦可),都充作股金。南区社1942年底一次代农民交纳税款2.8万多元。由于这个办法的实行,农民再也不瞒税了。
  (11)代群众完成政府分配的义务。为了防奸肃特,政府规定大行政村昼夜都要有人站岗放哨。按照这个规定,全南区1年就得用近万个劳动日。南区社为群众承担了这一义务,在全区选择了5处重点关卡要道,每处设两个专人放哨。这些人的工资由南区社支付。再如,政府转运伤病员,派各村群众的人工畜工,也由南区社全部承担了。
  据1943年统计,南区社的这些工作,按人工畜工计算,为全区群众节省资金达5000万元。南区社为此专门买了6头毛驴,支付着16个人的全年工资。其效果很好,花了小费,节省了大数。
  6.文化教育事业
  为了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当时群众不愿让子女上学),1944年3月,南区社创办了“教育合作社”。它以公益金下的教育经费为基础,号召干部带头,通过群众入股的方式,1个学生入1石小米为教育股金。学生除穿衣费用外,伙食、住宿、教育费等全部由合作社负担。这就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1年后学校的学生发展到60多名。后来在此基础上把新合织布厂与学校合并,改组成职业中学。学生们一面读书一面织布,实行勤工俭学,还利用课余时间种地。他们的劳动收入,用以解决自给费用。学生到高年级后,还学习会计专业,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能工(织布)能农(种地)懂商业(学会计)的全能人才。1947年3月敌人进攻延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一起支援了战争,分布到全国去了。
  南区社还动员各分社附近的农民参加夜校学习,组织识字班,开展识字竞赛活动,表彰识字英雄。另外,还成立了合作剧团和秧歌队,经常为群众演出。
  7.卫生事业
  为了同迷信巫神作斗争,1940年,南区社办了医药社。医药社有1名护士、两名西医、两名中医和一名兽医,这支看来人数不多的医疗队伍,在当时缺医少药,群众迷信神鬼十分严重的南区却起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仅1944年的前5个月就诊治病人600多名,售药200多斤。它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医治病人,打击了巫神,教育了群众,促进了生产。
  南区社的工作涉及面是很广泛的,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也是有区别的。这些工作中,有的是政府的号召,有的是群众的要求,但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遇到的具体的急待解决的困难。南区社总是根据革命的需要,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克服什么困难。如为了扩大股金,活跃农村经济,就和小商人合伙作生意;为了使职工家属就业,减轻农民负担,就办起了织袜厂;为了帮助移难民抗灾渡荒,重建家园,就办起农场;为了增加政府经济收入,解决军民的食盐供应的困难,就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总之,凡是群众有了困难,或对群众有利的事,南区社总是主动想办法去做,凡是政府有号召,南区社就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并发动群众积极响应。由于南区社的出色工作,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成了真正被群众所拥护的合作社的模范”。
  五、南区合作社的经验
  南区社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丰富的,有些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如它的经营方针、服务方向、民办政策、筹股办法、群众路线等。特别是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总结的南区社的四个特点,则是它的最主要的经验,也是南区社能够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就自己在南区社10余年的工作,谈点南区社工作方面的体会,姑且称之为经验吧。
  1、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这是南区社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南区社从经营消费业务时期就开始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调查,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业务和社务组织。
  2、联系群众。这是南区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所以,它所提出的每一种措施,每一个号召,都符合群众的要求,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大胆创造。南区社不被陈规所束缚,敢于冲破旧框框,在工作中经常有新的创造。由于这些新的创造都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基层,所以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
  4、艰苦朴素。这是南区社广大职工的一贯作风,他们不铺张,不浪费,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着朴素简单的生活。
  5、从点到面,典型入手,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如发展妇纺等,都是先从一个村、一个纺妇作起,群众得到了利益,合作社也取得了经验,推广发展就迅速,收到的成效也就扎实。
  6、照顾全局。南区社为了全面的,长远的群众利益,往往做些局部的赔本买卖。例如1943年发展妇纺赔本3.6万元,群众却赚了60多万元。虽说合作社赔了钱,但群众赚了钱积极性就高了,一支庞大的纺织队伍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7、薄利多销,方便群众。这是南区社的经营方针。从建社以来,南区社就把群众需要的一根针、一盒火柴等都放在眼里,记在心上,认真对待。这些挣不了多少钱的买卖,却给群众带来了方便。对群众只求多供应,不求多赚利,对私商,特别是对蒋管区,南区社则采取集中资本搞流动生意,赚大利并换回边区急需的商品,供应群众。
  8、民主理财,定期分红。南区社的社务活动是公开的,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发动群众,监督财务活动;定期分配红利,因而始终得到群众的信任。
  9、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南区社的业务范围不限于消费,还有生产、运输、信用、教育、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公益事业等,是全面发展的。
  10、培养干部,稳定干部。南区社之所以办得好,是和以刘建章为首的好带头人分不开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其他一些好干部。这些干部是从群众中来的,所以能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由于在合作社工作的时间长,熟悉业务,他们安于其位,以身作则,不谋私利,专心工作,这是办好合作社的保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区社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它的丰富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它证明了合作社是一种发展群众性的手工业、运输业、信贷业以及发展商品交换的好形式;它还证明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很大的经济潜力,这种经济潜力一经合作社这种形式的组织,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力量。
  1982年8月30日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