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掌握了正确业务方向的蟠龙合作社


  1946年在延属合干会后,延安县蟠龙合作社的业务已逐渐走上了正确的方向,做到了业务与群众利益和需要的结合,同时保证了社员的红利,并奠定了合作社巩固的基础。兹将该社作一简括的介绍,以供各地搞合作事业的同志参考。
  一、概况
  蟠龙合作社成立于1937年,原为牡丹、蟠龙两区合组,至1944年青化区合作社股金亦并入该社,遂成为三个区的合作社,故定名为“蟠龙中心区合作社”。
  该社拥有消费社(附信用部)、医药社、运输队、骡马店、染坊、饭菜馆等6个业务单位,有社员1876名,股金1.5亿元(1944年股金为5000万元),平房6间,石窑7孔(备有全部家具),耕地6垧,驮骡3头,存棉花1500余斤,细粮70余石……全部资财约3亿元。
  二、业务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相结合
  1、抵制了商人高利盘剥,解决了群众青黄不接时的粮食困难。去年青黄不接粮食最困难的时候,群众向商人借米一斗夏收后还麦一斗四五升。合作社看到商人对群众剥削太重,于是就拿出50石米来进行调剂,规定每斗以低于商人2至1升7合的利息,贷给无粮群众。这样也给机关部队向群众交换米麦,做出标准,因而抵制住了商人的高利盘剥,蟠龙附近调剂借粮近400石,合作社用牺牲70余石米利息的代价,给老百姓解除了近百石米的过分剥削。
  2、贩运稠油(提炼石油后所剩的油渣),解决了群众种麦的大问题:种麦时群众的肥料,十分缺乏稠油,是上麦田的好肥料,但当时市上数量很少,而价格又高,合作社发现了群众这个困难,就立即谋虑解决的办法,先派人下乡具体调查了解群众需要的数量,然后用自己的运输队去延长驮运,当时市价每斤为4000元,合作社以低于市价1800元的价格卖给群众,共售出3600余斤,解决了群众2000余垧麦田的肥料。上油后的麦田不生虫,麦子颗粒长得大,每垧比一般麦田多收5升,2000余垧麦田,可增产麦100余石。合作社干部从思想上认识了合作社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它与群众的利益不是冲突而是一致的。贩运3000余斤油,在合作社本身说来,虽少得600多万元的利润,而给群众却增加了100余石麦的财富,这才真正是做到了为群众服务。
  3、低利出售食盐,平抑了盐价的抬高。食盐是老百姓每天的食品,盐价不断地提高,对群众的生活极为不利,合作社就利用自己运输队的牲口去驮盐,每升以低于市价1100—1200元的价格。卖给群众,因此平抑了盐价,节省了群众的开支。
  4、举办花布供销,发展民间纺织。老百姓生活中的两大问题,一是吃饭一是穿衣,合干会后,蟠龙合作社干部认识了,要达到自纺自织自用,以解决群众穿衣自给的目的,供给群众纺织原料工作,应成为合作社的主要任务。今年供给将近5000丈布的棉花,推销了1200余丈的土布,过去二、三乡产布有余,四、五乡产布不足的现象,经过合作社的调剂,全区的民间纺织业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以上的事实中可以看出,蟠龙合作社的业务,是与群众的生活生产联系的,是与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的,因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它的股金增加了,业务发展了,同时基础也巩固了。
  三、干部作风的转变
  指导员靳尚喜在合干会后说:“我过去怕吃苦,对合作社不太认真,今后定要负起责任来,把合作社搞好。”此后自己赶上牲口来延安驮货,回去时为了赶蟠龙集的生意,鸡未叫就在李家渠起身往回跑;去延川永坪卖货经常不拉牲口,自己往回背;并亲自带领干部下乡销货、扩股、推选代表,发动纺织。
  主任孙洪明去山西赶羊不雇工人,自己顶鞭赶羊,节省了1个人的消费;生产时,鸡一叫就动员上山;管理社务很严密,社里从未遗失过东西。
  运输队长靳尚功,自动提出将自己的骑骡换成驮骡增加了运输力量,并亲自赶牲口节省了1个运输人员。
  由于领导人克勤克苦的作风与真诚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影响了全社的工作人员。今年正月召开区代表会时,县联社同志看到他们的待遇较低,而提出增加薪金时,大家立即谢绝了。他们说:“为了争取赶上南区合作社,我们宁愿生活苦一些。”
  四、小结
  1、去年延属合干会进行的转变业务(打倒违法投机),改造作风(贪污、腐化、脱离群众……)的工作,已收到了实际效果,蟠龙合作社就是一个具体的见证。
  2、蟠龙合作社说明了只有与群众生活生产相互关系,与群众的利益需要相结合,合作社业务才会发展,基础才能巩固。
  3、蟠龙合作社说明了合作社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不是相矛盾而是一致的,合作社利益是由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4、蟠龙合作社给一些以为不做投机违法生意,就无法保证社员的红利,就无法发展合作社业务的人们,以有力的批驳。
  5、蟠龙合作社说明了合作社的成败,决定于干部的思想作风。
  (摘自陕西省档案馆全宗号6号,案卷号1656号)
  

南区合作社史料选/延安地区供销合作社,延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