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护送刘志丹灵柩
刘景儒

  1936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魔抓伸向我国华北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围剿”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年代。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阴谋,党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同志任总政委、彭德怀同志任总司令、周恩来同志任后方办事处主任,率领红军2万余人,分3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准备直接对日作战。
  当时,我敬爱的长兄刘志丹任北路军总指挥,率红二十八军从神木山坡头村渡过黄河,英勇奋战,连克数城,迅速进逼阎锡山部占领的据点三交镇。眼看东征抗日的道路就要打通,不料在4月14日一次激战中,却发生了使人震惊的事件——刘志丹同志不幸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 人人悲痛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36年4月22日,我正在甘泉县桥镇区忙着为前方军队搬运军需物资,突然由驻在甘泉下寺湾的边区政府转来了中央军委的紧急电报。电文略称:刘志丹同志在山西三交镇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要我立即动身去瓦窑堡参加为烈士举行的追悼会。这一惊人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我顿时感到浑身瘫软,不寒而栗,不由得痛哭失声。我多么希望一切都是误传啊!然而中央军委的电报,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闻讯赶来,都悲痛万分,含泪为我送行。于是,我简单地安顿了一下家属,就告别大家匆匆上了路。一路上,我悲痛交加,心急如焚,日夜兼程,匆忙赶路,仅仅3日便到了瓦窑堡。中央军委一位姓张的参谋长接待了我,给我谈了志丹牺牲经过和临时安葬的情况。因当时东北军奉蒋介石命令进犯陕甘边区,形势比较紧张,不容延缓时日,所以在24日已经开了追悼大会。会上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介绍了烈士生平事迹;周恩来、秦邦宪等同志分别代表中共中央和西北军委、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致了悼词。会后,烈士遗体已在城外3里处水沟坪山脚下秘密安葬。谈完情况。他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组织上考虑的十分周到,我愿一切服从领导的决定”,当天晚上,周恩来副主席又亲自接见了我。他首先关切地询问了我们全家的情况,接着便沉痛地说:志丹是个好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他是为党、为国、为广大劳动人民而光荣牺牲的。希望你们所有亲属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烈士遗志,努力为完成志丹同志生前未竟的光荣革命事业而继续奋斗。最后,周副主席还亲切地对我说:如有什么困难,可以给组织上讲,组织上一定会尽力帮助解决。周副主席的一席话,情深意切,诚挚感人,深深打动了我。从此,我决心以长兄为榜样,为革命多做工作,贡献自己一切。3天后,我即告别了瓦窑堡,赶回甘泉县桥镇区。
  子长人民公祭英灵
  1940年,党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原保安县,为纪念刘志丹同志改为志丹县)修建志丹陵园。为此,专门成立了陵园筹建委员会,我也被推荐为该委员会的成员。1943年春陵园竣工,边区政府通知我去瓦窑堡护运灵柩。我到延安后,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接见了我,亲切地和我谈了话。决定由边区政府的马豫章同志等人与我同去瓦窑堡,并派了一个骑兵排作为护灵队伍。4月15日,我们从延安动身,17日下午4时左右到达瓦窑堡,住在一家叫做“振兴隆”的客栈里。晚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即同我们一起研究了次日起灵,及举行追悼大会的有关事宜。4月18日上午,子长县县委书记、县长和公安局长等人,率领警卫队战士及群众代表,和我们一同来到水沟坪山脚下,深挖5米,起出灵柩,面对大哥的遗体,我心如刀绞,痛不欲生,在场的干部和群众也都十分悲痛。下午2时,我们将灵柩搬回县城,安置在灵棚里。19日,子长县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会场布置得格外庄严肃穆,灵堂前的牌楼是用50匹白布和100匹蓝布扎成的花墙构成,灵堂正中悬挂着烈士遗像,遗像两边各挂一面党旗,董必武题写的词为“志士求仁飞渡黄河勤讨贼,丹心救国誓扫倭奴不顾身”的巨幅挽联悬挂在灵堂两侧。上午10时,公祭大会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开始,首先由中央军委代表介绍了志丹烈士生前史略。接着,由子长县委书记、县长在会上讲了话。最后,烈士生前友好和亲属代表也分别讲了话,追悼大会直到下午2时方才结束。4月24日上午,我们用两头骡子驮着内盛志丹烈士遗骨的精制柏木棺材,在骑兵排的护卫下从瓦窑堡动身时,送灵的有子长县党政代表、机关干部、市民、学生等500余人,一直送到了5里外的瓷窑沟。沿途群众焚香烧纸,跪迎道旁,悲声不绝,充分显示了子长县人民对烈士的无比怀念和一片深情,实在令人感动。在瓷窑沟又举行了别灵仪式,然后我们一行人等开始正式登程。
  延安万人恭迎烈士灵柩
  当天晚上,我们护送烈士灵柩来到延安的蟠龙镇,将灵柩安置在当地人民早已准备好的灵棚里,整夜前来烧纸祭奠的干部和群众接连不断。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时,蟠龙镇街道两旁早已站满了送灵的群众。他们手里拿着点燃的香表,个个泪流满面,痛哭失声。沿路上每过一个村庄,都会遇到守候在路旁的干部群众,他们不约而同地焚香烧纸,洒泪送灵。当我们路过延安县川口乡时,农民们自动组织起一班吹鼓手,参加到移灵队伍里来。他们难过地说:“咱穷人过去没地种、吃不饱、穿不暖,还得受地主老财和国民党匪徒的气,全靠刘志丹领导大家起来闹革命,现在才有了吃穿、土地和牛羊,咱这辈子也忘不了老刘。”这简短、淳朴然而却是发自内心的语言,充分表达了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爱戴和真挚感情。还有一位农民一直跟着移灵队伍,他激动万分地逢人便说:“我们翻身得解放,都是共产党和刘志丹给带来的”。下午3时左右,移灵队伍行抵桥儿沟,受到早已汇集在这里的近万人的迎接。当白幡素幛丛中的烈士遗像及灵柩出现在延安军民面前时,人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有的怨天恨地,有的捶胸顿足。霎时间,悲壮的哀乐伴着汇集起来的哭声直冲云霄。前来迎灵的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领导人朱德、任弼时、林伯渠、邓发、罗迈、高岗、贾拓夫、李木庵、崔田夫、甘泗淇、刘景范、唐洪澄、张邦英、曹力如、刘约三等,大家看到这一场面,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们轮换扶着灵柩,捧着烈士遗像,十分小心地移上了用白布缠绕的汽车。稍停,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人以及全体军民肃立默哀,向烈士灵柩行过礼。尔后由延安卫戍司令王震同志指挥着迎灵队伍,缓缓向延安城行进。仪仗队在前,卫戍骑兵压道,10丈长的两匹白布,一头绾在灵柩上,一头由烈士遗女刘力贞、侄子刘军牵引着。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中央及边区政府领导人执绋而行,我和大嫂同桂荣坐在大哥的灵柩旁边悲痛万分。车后近万人排成4路纵队,延绵数里。这时,在延安东关专员公署广场内(即解放日报社旧址)已经搭好灵棚。灵车一到,便由朱德等同志亲自将烈士灵柩抬入灵棚内安放,接着在八路军乐队、民间乐队和鲁艺学校乐队同奏的哀乐声中全体肃立,向烈士默哀和行三鞠躬礼。这时,附近的机关干部、学生、部队战士及街道居民,也都纷纷来至灵堂周围自行祭奠,迟迟不肯离去。
  4月23日下午1时,在延安专署广场举行了各界人士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大会。大会由当时的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博古、林伯渠等领导同志在会上讲了话。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及中央委员们,赠送了白绸挽联。24日,刘志丹烈士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和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刘景范、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张秀山、警三旅副旅长吴岱峰、骑兵旅旅长康天明、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还有马锡五、延安行署主任曹力如、边区政府总务处长刘约三等同志陪同下,由延安启程向志丹县进发。灵柩前边走着八路军乐队、鲁艺乐队和民间乐队,接着是全副武装的骑兵护灵队伍,各机关领导人随着灵柩走在最后面。沿途经过的村镇,干部、群众纷纷点香烧纸争相祭奠。
  志丹人民挥泪祭英杰
  志丹县是刘志丹烈士的故乡,全县人民都对志丹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感情,对于他的不幸牺牲倍感悲痛实属人之常情。当人们听到烈士灵柩将于4月26日护送回县的消息后,纷纷奔走相告,众乡亲是日一大早就聚集在县委大门外,等候着迎灵。大家在县委书记王耀华和县长李超的率领下,徒步赶到离城10余里的进士窑,专心等待着灵车的到来。上午11时前后,庞大的护灵队伍开进周河川,静候在道旁的志丹县200余名干部群众眼望灵柩,想起日夜思念的“老刘”,就如刀箭穿心,无限悲痛。顷刻之间,吹鼓手饱含热泪吹起了“老刘”平时爱听的曲子,道旁群众焚香化纸大放悲声,哭声沸沸扬扬令人心碎。灵柩进入南关大街,伫立两旁的干部、学生、市民等个个含泪默哀,警卫战士鸣枪致敬,随灵白幡迎风招展,乐声、哭声不绝于耳。灵柩停放在南关灵棚,四乡群众闻讯赶来焚香祭奠者络绎不绝。当天晚上,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即专门研究了公葬时间和举行追悼大会等有关事项。为了满足远路家门户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将公葬时间推迟到5月2日。此后,每天都有成千的人从四乡农村进入县城特意来为志丹烈士烧纸祭奠。
  5月2日上午,志丹县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由高岗、林伯渠亲自执绋,张秀山、吴岱峰、康天明、刘景范、曹力如等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代表,志丹县各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代表,以及烈士家属亲友等万余人参加了公葬仪式。上午10时30分,18人抬灵柩到达志丹县陵园,乐队高奏国际歌,警卫战士鸣枪致敬,悲壮肃穆的公葬大会就此开始。会上首先由高岗介绍了志丹生平事迹,号召大家继承先烈遗志,建设边区,巩固边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接着林伯渠、张秀山、吴岱峰、曹力如、王耀华等同志都在会上先后讲了话。我的二兄刘景范则代表烈士家属讲了话。他沉痛地表示:我们所有家属一定要继承志丹烈士的遗愿,为中国革命奋斗到底。最后,由曹力如同志宣读了西北局、边区政府和边区参议会的祭文,大会乃告结束。
  志丹陵园建于志丹县城北门外炮楼山下,陵园坐北向南,建筑雄伟壮观,周河绕园而过,园内树木成荫,景色秀丽。陵园以我国传统的石雕、木雕及绘画艺术,结合革命的内容构成,特别是镶嵌在墙壁上的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的题字石刻更使整个陵园显得异常庄严肃穆。即在战争年代,中外来宾也不断有人前来瞻仰悼念。可惜在1947年,遭到国民党胡宗南匪徒的严重破坏,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又给刘志丹妄加罪名,使陵园进一步横遭摧毁。敬爱的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在1970年和1973年先后两次讲话中都曾明确指出:“刘志丹同志是值得纪念的”,“刘志丹对毛主席忠贞不二”,“陕北必须树立刘志丹”。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直到1975年,志丹陵才得到重新修复。
  修复后的志丹陵园沿着一条笔直的沥青马路顺山而上,走进第一道门,两旁柏树成荫,面前是一层层的石筑台阶,共计34层,象征着志丹烈士牺牲时年仅34岁。拾阶而上,走进二道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宽敞的四角主亭,亭顶中央塑着红光四射的五角星,四个角上塑有火炬,是点燃中国革命燎原烈火的象征。亭内正中矗立着毛主席的题词石碑:“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亭子后面是由3孔窑洞和5间厦檐组成的纪念堂。堂内悬挂着刘志丹烈士的彩色画像。
  刘志丹的灵柩安放在后堂,棺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纪念堂顶上竖立着刻有“刘志丹将军之墓”的石碑。纪念堂外边左侧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是由林伯渠撰文,谢觉哉手书的《烈士刘志丹同志革命史略》,记载着刘志丹的生平事迹和不朽功绩。块块青色石碑,发出感人肺腑的革命情思,令人对革命先烈肃穆起敬。
  安息吧!志丹同志
  回忆先烈以启后人,回想志丹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使我们深深感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更加促使我们热爱今天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生活,更加激励我们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干劲和热情。志丹为之奋斗一生,不惜献身的革命宏愿,终将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成为现实。
  安息吧!敬爱的志丹同志。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