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刘志丹纪念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发扬红军优良传统 不断开创部队建设新业绩
中国人民解放军69240部队

  我部是刘志丹、谢子长于1932年创建的西北红军的一支建制部队,其前身是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红27军81师、129师385旅、陕北独立第1师、陕甘宁独立师、红4军、红29军等红军部队整编成的第一野战军第4纵队警备第3旅,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1师。20世纪80年代被兰州军区确认为红军部队。7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继承刘志丹等先烈的革命遗志,发扬红军部队的优良传统,在东起同蒲铁路西至喀喇昆仑,南至中印边界,北至毛乌素沙原近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南征北战,纵横驰骋,走过了一条极其艰难曲折的成长壮大道路,谱写了一部逐鹿西北、卫戍西南,雄风激昂、气势磅礴的战斗史诗,形成了“走遍‘新西兰’,听从党召唤”的军魂和“听从党召唤的服从精神,内外团结的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争创业绩的开拓精神,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的“六种传统精神”,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1945年8月,警备第3旅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陕西定边落成时,毛主席亲笔题词“死的安息吧,生的继续战斗,新中国是我们的”;朱总司令题词“保卫三边,为人民服务,烈士英名永垂不朽”,勉励我部为建立新中国而继续战斗。习仲勋、耿飚、肖劲光、洪学智与刘志坚、贺晋年、张达志、王世泰、甘渭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队的负责同志曾在我部前身部队工作过,张震、张万年、迟浩田、于永波、王克等原军委首长曾先后到我部视察,对各项建设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纪念刘志丹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回顾红军部队的光辉历程,倍加珍惜红军部队的光荣传统。
  一、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
  我部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险和曲折,面对的形势多么复杂和严峻,都始终坚定党的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动摇。1935年10月,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刘志丹同志和西北根据地许多优秀指挥员被抓被关,但他们坚信党的领导,一如既往、继续战斗。解放战争期间,我部先后转战陕、甘、宁、晋、青、川、藏、新疆等9省区,担负了甘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战斗任务,为人民的翻身解放甘洒热血,毫无怨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军委江主席亲笔题写的“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题词精神,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针对驻防边疆,民族宗教问题敏感,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繁杂,部队政治要求高、官兵思想面临现实挑战多的实际,我们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官兵头脑、指导部队建设,摸索出了“学习基本观点,更新思想观念,指导工作实践”的学习教育路子,被总政治部在全军推广。
  二、坚持勇挑重担,始终保持敢打硬拼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部创建以来,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延安保卫战,宜川战役、瓦子街战役、榆林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甘南剿匪、西藏平叛、对印和对越自卫还击战等大小战役战斗2660余次,歼敌10万余人,创造了很多中外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1949年7月,我部为解放兰州,恶战沈家岭,在伤亡较大,部队不足千人的情况下,打退敌人反扑30余次,打开了兰州的锁钥。1962年11月,我部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7天5夜兼程实施迂回,跨越喜马拉雅山,插入敌后180公里,达成战役合围,红旗插上邦迪拉,以伤亡364人的较小代价,夺取了歼敌5461人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被列为国防大学教材。毛主席战后曾指出:“古今中外都怕抄后路,主要是11师的两个团跑到它后面去了。”光辉的战斗历程,激励着红军师一代代官兵奋勇向前。为了履行好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军委江主席的重要指示,始终瞄准军事斗争前沿抓训练、谋打赢,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2001年,圆满完成了全军非战争行动纲目、教材的编写和试训任务,填补了我军军事训练的一项空白。2002年,圆满完成了总部和两级军区赋予的反恐怖军事行动纲目、教材编写和试训论证任务,并成功组织了反恐怖军事演习,摔打锤炼了部队,为全军反恐维稳探索了路子。
  三、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长期的战斗和成长历程,使我部养成了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这种作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作战任务;和平时期,我们靠这种作风,战胜艰难困苦,攻克重重难关,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边疆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原炮兵司令员张达志同志称赞我们“这个部队作风扎实,不讲虚话,不讲空话,不吹嘘,不浮夸,布置的任务不要别人督促,完成任务很扎实,很好”。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不断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坚持默默无闻打基础,盯着薄弱环节做工作,真心实意解难题,部队建设呈现出全面发展、稳步上升的好势头。所属5个团队先后被两级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团”、“基层建设标兵团”,3个团队荣立集体三等功,其中1个团还被总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进行了重点宣扬。
  四、坚持自力更生,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
  70多年来,我部一直转战于西北、西南艰苦地区。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始终贯穿于部队发展的全部历程,是我们的“传家宝”。从延河岸边到雪域高原,从世界“屋脊”到“火洲”吐鲁番,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战斗,哪里艰苦就在哪里扎根。黄土高原27年,部队长期钻山沟,住窑洞,野菜充饥,杂粮填肚,粗布裹身,麻片遮体,为西北人民的解放历尽艰辛。西藏战斗20年,部队不畏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住帐篷,栖荒原,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为保卫和建设西南边防,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进驻西北边疆20多年来,先后多次从一个艰苦的地方移防到另一个艰苦的地方,始终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自强奋进,建设部队。在进驻初期房无一间,树无一棵的艰苦环境中,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修建营房,使营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安大生产时期,有“气死牛”之称的红军战士郝树才,创造出边区一人一天开4亩3分地的最高纪录,毛主席亲手奖给他一把锄头。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迎接新挑战、开创新业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在参加西部大开发,完成各项重大施工任务中,广大官兵自觉以红军老前辈为榜样,战风沙,斗酷暑,抗严寒,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帮助边疆各族人民实现了西部不再遥远的梦想。
  五、坚持拥政爱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部从1936年进入宁夏回族地区作战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战斗、工作、生活60多年。不论驻守在哪里,都自觉把驻地当故乡,视各族人民如父母,自觉与回、蒙、藏、维等30多个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展示了“仁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在陕北行军打仗中,“宁愿自己累断骨,也不擅自拉民夫”;在甘南剿匪中,“宁愿饿断肠,不吃群众一只羊”;在西藏平叛中,“宁可不睡觉,不进喇嘛庙”;在吐鲁番驻防时,“葡萄架下不整冠,哈密瓜地不纳履”等动人事迹,被各族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把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作为弘扬红军精神的实际行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扶贫帮困等助民活动,多次出色完成支援地方重点建设、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为红军部队的光荣历史续写了新的篇章。“双拥”工作多次受到国家民政部、总政治部、两级军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表彰和奖励。1个团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表彰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个团被总部表彰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六、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为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我们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部队深入持久地开展“忆长征、学传统,争做好红军好后代”活动,广泛组织官兵“读传统书籍、唱传统歌曲、演传统节目、讲传统故事”,逐步形成了优良传统教育的“六个一”,即:有一本反映我部战斗历程的《军战史》;有一套优良传统教育系列教材;有一台具有我部特色的传统节目;有一部配合优良传统教育的录像片;有一首《红军部队战歌》;有一个反映我部战斗历程的荣誉室,营造了弘扬红军精神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6个标兵连队和“模范连长”李中林,第二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董卫疆,“全军优秀班长”、首届“西北军营十大杰出青年”高彦超,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程鹏等一大批弘扬红军精神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我部70多年的光辉历程,是在红军精神的指引下,一批批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和—代代官兵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用青春和热血描绘的壮丽画卷。在此,我们深切怀念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怀念为我部创立、成长和发展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光照后人!
  

刘志丹纪念文集/刘志丹纪念文集编委会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