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周扬 > 全文图书 > 周扬文论选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①
周扬
    你们准备在昆明召开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要我讲点意见。我对美学没有什么研究,翻译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本书②,也没有特别研究,但我一直支持美学研究,支持你们开这个会。
  现在,我就开展美学研究工作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 四化建设需要美学
  对于美学的研究在遥远的古代就开始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艺术家都对美、自然美、艺术美、人的美感等问题发表过看法,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问题就曾提出过不少见解,但把关于美的研究正式当做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很晚的事,一般从鲍姆嘉通(1714—1762)发表《美学》(1750)算起。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伦理学研究意志,这是已经确立了的,那么还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去研究情感,即感性认识的问题。正是他首先建议并设立了这样一门科学,起名为“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即“美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理论在美学史上并不见得占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这一主张对后来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他以后,“美学”这个名称逐渐被人们所沿用。美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也逐渐清晰起来。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康德和黑格尔等人对美学问题提出过系统的学说。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半本,作为他的三大批判之一,是专门讨论美学问题的。黑格尔更把美学当做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到他的庞大的哲学系统之中。可以说,美学是在近代才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的。
  我们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许多近代科学学科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开始传人中国。美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的有王国维和蔡元培。蔡元培提倡美育,主张用美育代替宗教,他说文化运动不要忘记美育。虽然他搬来的还是康德的那些东西,但在当时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颇有创见。鲁迅也非常重视美育。三十年代,鲁迅更是特别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他和瞿秋白等同志一道亲自翻译了不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理论著作,例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等。与此同时,也有人介绍了西方唯心主义美学,例如朱光潜同志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这两本书在当时颇有影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主要是克罗齐的,朱光潜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对美学研究用力最勤。全国解放以后,他转向马克思主义,力求用新观点来从事美学研究的工作,是有贡献的。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美学的研究和教育,不仅成立了美学协会,出版美学书刊,而且注意在大专院校积极培养美学专门人材,甚至在中学里也设立有关美学的课程。二百多年来,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所以能够确立,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和欣赏)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同时给予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影响。有哪一个人在对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能够完全不带有审美的成分呢?有哪一个人能够与艺术完全隔离呢?没有。可见,美学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社会越是向前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越高,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显示出越益广泛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斗争中,应该充分估计美学的重要性,应该把开展研究美学问题的工作放到一个应有的恰当的位置上来。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美学若干基本问题展开过讨论,对推动我国的美学研究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六十年代初期,一些文科院校开办了美学专题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起了美学教研室,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编选机构也开始组织编写并出版美学方面的教科书。可惜的是,这些刚刚兴起的工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在十年浩劫之中,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整个被宣判为是资产阶级的反动东西,连美学这个名词也被看做是坏东西,消灭得无影无踪了。“四人帮”垮台之后,美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才重获新生。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们的美学研究和宣传工作还很落后,我们的美学队伍还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有不少美学部门至今仍是空白,对国外美学研究的状况也所知甚少。目前在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确实有一股渴望学一点美学知识的很高的热情。这种追求美的热情是我国人民在清除了“四人帮”之后,精神上获得解放的表现,是十分可喜的事情。它反映出,人们经过十年动乱,饱尝痛苦辛酸,看够了“四人帮”一伙的丑恶表演和由他们所造成的无数丑恶现象之后,要求过真正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许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也在重新探索着思考着理论上的和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的问题。现实生活和新的艺术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美学问题,有待我们回答。可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就会提出一系列赋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美学课题,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把美学工作迅速地搞上去。
  二 努力建立与现代科学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美学体系
  我们用什么观点来研究美学呢?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当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还很少看到世界上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专门论述美学的书,也许有,我还没有看到。
  美学在历史上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与马克思同时稍早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美作了说明。他的《生活与美学》尽管篇幅不大,却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在美学上是一个革命。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是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解释美的。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虽然涉及到美的问题,并且据说曾试图写有关美学的著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列宁都没有来得及对美学作系统的考察。列宁写了《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毛泽东同志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历史性、纲领性的文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但也都还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出现一百多年,普列汉诺夫是最早用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的发展,他的《艺术与社会生活》对艺术发展的某些规律作了探索。他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是他也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美学的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美学的现代人中,卢卡契算是比较著名的了。他的著作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过去我们一直把他当做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批判,现在看来应该再仔细分析和研究一下,看他的观点,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虽然他的文章有些晦涩难懂。我们必须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对美、美感这种现象,对美的产生和美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美学体系。
  为了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任务,美学工作者无疑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彻底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或者说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又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而仅仅是开拓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这些话都是很正确的。可是我们自己有时却喜欢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套用,以致在有些场合,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向来把人类的认识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永恒过程,认为每一种学说的真理性如何无一例外地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而后定。
  我们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必须承认和尊重事实。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来,人类历史的确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群众都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世界上出现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科学家们获得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发现。二十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等学说的建立,已经根本改变了人们在十八、十九世纪所形成的一些对于物质世界的重要观念。随着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今天已经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以蒸汽机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时代,跨入了以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为中心的新的更高级的科技革命时代。这样巨大的变化就必然会在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用新的社会实践经验检验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今天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容纳和吸收新的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有生命力。只有用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
  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正确的运用和发展,当然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冲破一切障碍,克服一切险阻,同各式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反科学的思潮进行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才能回答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否则,马克思主义不就成了一个封闭的僵死的东西了吗?我们的认识不就永远停滞在一百多年前的水平上了吗?所以,当我们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去研究美这种现象的时候,决不是提倡那种翻来覆去只在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引章摘句的神学院式的研究方法,那样做是不会有出息的,只能害人、害己,也害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当然,也毁了科学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我们总的指导原则,但是光有了这种最一般的指导原则还不够,还必须根据美学的特性和我们自己民族的特点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美学所不可缺少的正确的研究方法。科学史上的无数实例已证明,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就难于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
  应该看到,美学实质上是一门跨界学科。它和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和各门艺术理论等多种学科有着广泛的密切联系,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因此研究美学一定要广泛吸取各有关学科的科学成就,要注意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化趋势和综合发展的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吸取和应用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先进的科学方法论,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探讨美学问题。另一方面,美学本身也可细分为多种不同的专科,除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外,还要分东西方美学、中国美学,以及各个艺术部类的美学等等,要组织专门人材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在美学这个领域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这是文艺理论中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各个艺术部门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某一方面讲,归根到底是美学问题。我们要对美学内部各分科之间,以及美学与其他各有关学科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探索,以利于做出适当的安排和配置,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得到共同的较快的发展。
  在这里还需要谈一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总的原则,但不可做庸俗化、简单化的理解。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美的本质、美感、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善美的关系等等,都是一些高度抽象的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对这类理论问题的探讨都直接地与某个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那是一种狭隘的简单化的做法。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有不同的等级,理论的深度有不同的层次,这就决定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也表现为许多等级和层次。不同性质的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还会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把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随意地斥之为“从概念到概念”、“理论脱离实际”是不对的。
  但是,也还有另一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科学的理论概括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可靠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当然,所谓“资料”,不一定都是指直接的感性的实践经验,它的表现形式随着理论概括的水平而变化。不同层次、不同特性的理论概括,需要不同形式的与之相应的“资料”。如果把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解为一切理论工作都必须直接地去整理概括那些最初级最原始的感性材料,那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能全面地搜集和掌握一切相应的有关的资料,不在资料上下一番苦工夫,甚至单凭坐在家里冥思苦想,那是绝不会得出什么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的。所以,为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要提倡深入的理论研究,又要将这种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的大量资料的坚实基础之上。
  三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外美学史进行研究,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我们要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需要批判地继承过去的美学思想,需要探索美学思想发展的规律。因此,美学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西方、东方和中国的美学思想史。我们是中国人,对研究中国的美学遗产肩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上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曲、舞蹈、工艺、园林、书法、篆刻,几千年来我们勤劳的祖先留下了许许多多水平极高的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是我们的艺术生活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也是发达的,许多见解是很精辟的。例如音乐,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就以阴阳五行为中心,形成了关于五音六律的一种理论。战国时期(前476—前221)的《乐记》恐怕是世界上最早最系统的音乐理论,同时也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美学著作。在我国,文论也很早。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是出现较早而且很有见地的文论专著。《文心雕龙》则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画论方面,魏晋南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我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作了相当深入的说明。如此等等。历代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在他们的哲学和艺术著述中,经常对美学发表一些精彩的议论。当然,这些有关美学的论述有很大一部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但是由于它们的背后有着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作基础,同时又受到我国古代深刻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具有自己民族的理论特色。我们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挖掘,编出若干种内容比较完整的中国美学思想资料,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它、批判它、发展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这种美学理论不仅包含了我国现代文学艺术的丰富材料,而且有我国古代的丰富材料作基础,既符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原则,又带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点。这样的美学理论著作现在还缺少,我们期待着它的出现。
  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史,应该揭示出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欧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殊性。比如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医学、军事学以及音乐、绘画、文学、戏曲等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的观念、范畴和体制。研究中国的东西,就要注意这种特殊性,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当然,这种特殊性并不脱离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的一般规律,而且恰恰是这种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在美学上,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范畴、概念和思想,如比兴、文与道、文与情、形神、意境、情景、韵味、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等。我们应该对这些范畴、概念和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揭示中国美学的特点,也可以把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的作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美学的独到之处。虽然比较研究法的直接结果常常只能揭示出一些现象上的异同,但对于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找出事物的规律,仍然是很有用处的。多年来,在各学科中,很少看到有人用这种方法了。钱钟书同志在这方面占有大量中外文史资料,旁征博引,在他的巨著《管锥篇》中开创了我国在比较文学的新的途径。
  四 重视审美教育,加强美育研究
  我们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艺术界、文学界、理论界在这方面如何作出自己的努力呢?这里面包括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美育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化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成长。这就是说,整个美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美学理论的提高,而且在于发挥美学在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事业中的美育作用。我们知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二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审美教育,就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美育与智育也是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审美能力,就需要学习文化,增进科学知识。科学和文化的修养越高,审美能力也会越高。反过来,优美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并表现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益处。科学地深入地研究,说明和宣传德、智、体、美的关系,是一项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可相互代替的。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可见,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统一在一起进行的。因此,我们要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要培养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就不能不发展美学,不能不发展审美教育。
  在人民群众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这是一件长远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而在当前,又有很大的迫切性。十年动乱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给我们民族在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四人帮”一伙疯狂破坏文化,破坏人世间一切美的东西,把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最丑恶最肮脏的东西捧为神圣,加以宣扬,向广大干部和群众灌输,使得一些人,尤其是许多在十年浩劫中长大的青少年,不清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野蛮,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甚至根本颠倒了美丑善恶。这给我们的民族在心灵上造成的危害和创伤远远比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要更大得多、更深重得多。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必须首先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风,同时需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正确地指导和积极地开展审美活动,使人们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行为作风是美的,是应当追求和令人向往的,这对于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巨大意义。
  我们美育的内容要宣传社会主义,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美育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把美育搞得太狭窄了。不只音乐、美术,还有语文教学,体育训练,各种艺术品的展览,文学戏剧的欣赏,业余文艺创作都属于美育的范围。文明行为、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在一定意义和一定范围内也与美育有关或属于美育。应该充分利用书刊、广播、电视、电影、舞台、讲座、展览、旅游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美育工作。在四化建设中,应该争取把我们的整个社会和生活环境统统变为进行美育的场所。美化全中国,这也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我们要做好美育的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懂得美育的意义。要注意培养从事美育工作的专门人材,有计划地在大、中、小学设立与美育有关的课程。一定要普遍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努力把中小学的美育搞好,这是整个审美教育的最广大的基础。同时也要使学生家长了解和重视美育,做到和学校相互配合。因此,普及美学知识、普及美学研究的正确成果,便是一个重要任务,这样才能使美学研究和人民群众,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起来。如果美学不普及,人家怎么知道什么是美育呢?艾思奇同志写过一本《大众哲学》,内容并不是怎样高深,但它起到很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艾思奇把哲学与广大群众结合起来了,美学也要同广大群众结合。如果美学工作者能写一本《大众美学》,那不是很需要吗?要向这方面努力,不过,要避免庸俗化、简单化。蔡元培在二十年代曾到处奔走,呼吁美育,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广泛实施美育是不可能的。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完全有条件而且有责任在全国逐步地把普及美育的工作做好。
  五 学术问题要鼓励自由讨论
  我们不能把美学神秘化,也不能把它简单化。对于美学上的一切需要探索的问题,都必须允许并鼓励自由讨论。通过自由讨论,促进认识的发展,推动问题的解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究竟应该怎样看?共同美、共同人性到底应该怎样估计?真善美是怎样统一的?外国出现了什么新理论,应如何评价?所有这些学术上的问题都可以自由讨论。我们应该鼓励建立不同的学术派别,各学术派别的争论对于繁荣学术、推动美学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所谓自由讨论,就是说必须允许批评,同时也允许反批评。否则,那还有什么自由讨论?蔡仪同志长期从事美学研究,他有劳绩,有著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他的美学观点,人们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他本人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批评。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主要精神就是提倡自由地、平等地、同志式地讨论。可以批评,也可以反批评,凭讲理,不凭权势;在学术、艺术问题上,领导人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以免妨碍自由讨论的发展,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今后我们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当然,也不要提美学从属于政治,或者美学为政治服务一类口号。这并不是说文艺或美学问题同政治没有关系,但把这种关系说成只是从属,那就有片面性,就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关系,势必导致在政治和文艺的关系问题上流于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偏向。这不但不利于文艺和学术,也不利于政治。所谓不许“打棍子”,当然主要是指打政治棍子。动不动就是“反党”、“反人民”,这种做法是贯彻双百方针的严重障碍,今后一定要加以克服。现在“四人帮”虽已垮台了,贯彻双百方针仍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力,要进行艰苦的斗争。自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双百方针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经受了考验,我们取得了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经验。今后能不能搞好,要靠我们的继续努力,我们还要经受再考验。
  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保证之下,一定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保证学术讨论的自由。在学术讨论中,我认为你的观点有错误,你认为我的观点有错误,可以充分展开辩论,这是正常的,不叫“打棍子”。如果互相批评、互相辩驳的话也不能说,那还怎么自由讨论呢?现在似乎连这种话也不能讲,讲了就说是“打棍子”。领导人更难讲话,讲得不好,也会有人说你是“打棍子”。其实,这仍然是心有余悸的一种表现。因为过去总是把学术上的争论硬是和政治问题扯到一起,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一涉及政治问题,谁都害怕,这是极“左”路线遗留的恶果。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不可把学术问题随便和政治问题拉到一起。同时要说明,即使是政治问题,也必须准许发表不同意见,承认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如果连这点权利都没有,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不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只要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的权利切实得到保障,害怕打棍子、害怕领导讲话的心理自然会消失,热烈的自由讨论就会开展起来。
  在学术讨论中,要摆事实、讲道理,尽量拿出可靠的论据,以理服人。讨论的目的是为了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通过诘难,打开思路。所以我们主张有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决不是提倡相互指责、谩骂、挖苦,更反对随便扣帽子。我们要树立互相尊重、互相切磋的良好风气。领导人讲话,要格外慎重。一般地说,领导人的好处是,党的政策和情况掌握得全面一点,但也有个缺点,就是他们对每门具体学科没有也不可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领导人对于学术问题的是非,发言要谨慎,不要随便表态。领导的主要责任是宣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美学至今仍然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许多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够,要使美学具有真正严格的科学的形态,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中国的美学工作者应该有志气,也有责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美学这个天地里是大有可为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就要召开了,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预祝同志们在美学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① 原载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美学》第三期。
  ② 指《生活与美学》,即《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周扬文论选/周扬著,朱耀军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