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徐特立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徐特立教育文集 1940年 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
徐特立
    
  一、科学的任务
  首先要提出的就是研究的任务问题,就总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科学应该替抗战建国服务。无论是一般的研究,专门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和技术的研究,其总的任务只一个:即在物质上加强和扩大我们的抗战建国力量。我们不是为科举而研究科学,不是企图在科学上争取地位,造成特殊的科学家,因为目前还是处在全面战争的时期,还是技术远落后于敌人的时期,还是处在后方区域狭小和文化经济落后的地区,财力,人力,一切经济力量还十分赶不上抗战建国的需要。我们的国力和敌人的对比,敌人是技术超过精神,我们是精神超过技术。我们的军事技术较七七事变开始时虽已大大的提高,而生产运动虽已大大的注意,但达到应有的自给程度还差很远。因此我们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无论在高深的学理方面或粗浅的技术方面,总的任务是为着生产,为着解决抗战的物质问题。
  一切科学都是建筑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替生产服务,同时生产又帮助了科学正常的发展。技术直接的和生产联系起来,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才会使科学家的眼光放大,能照顾全局。科学替抗战建国服务并不是缩小科学的范围,也不是降低研究的程度,相反的,而是加强理论的物质基础和加强技术的理论指导,同时把理论和技术在生产上与大众联系起来,在研究自然科学时,同时研究生产方法和方式。技术社会化的过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系的过程,经济是必然的媒介物,是唯一的桥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提出的教育政策,其一是对一切儿童施以免费的普通教育,另一是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可见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就是科学的内容,如果科学离开了这一内容,那么物理学就会成为马哈主义,成为经验批判论的神秘,而数学的空间也就会成为康德的先验论。科学神秘化的源泉就是理论不从产业出发,不从现实的宇宙出发,只凭理念来研究超现实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科学神秘化在产业不发展的国家更有它发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离开了产业,科学必然会庸俗化,只资清谈,既无益于实际又无益于理论,有某些关于科学常识和科学概论一类的著作,就是常有这毛病的。概论在理论上在应用上均缺乏具体性,常识常常破坏科学的规律性,把整个的片断化,把联系的孤立化。在生产上每一部门也有它的孤立性,但从整个经济出发,则孤立性消灭了。总括起来说,科学从生产出发,一方面加强了我们的国力,另一方面又帮助了科学自身的发展。
  二、研究科学的方式
  目前,我们刚才有计划的进行科学教育,并不是说过去没有这种教育,过去曾办过农业学校、通讯学校等等,但都带临时性、军事性,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没有系统的衔接。同时人力、物力、财力较之现在更形困难。目前的物质条件还是惊人的缺乏,科学仪器只有最少的零件,全体集合起来也难配合成整一组。图书以全边区计算不过千数百册,且极端不集中,也没有按部门分配,且有许多在私人手中,又没有总目,无从查考其所在地。至于科学干部数量虽不多,如果有计划的来一个总的分配,也颇有足够的状况。因为科学教育刚才开始,科学干部还是分配了非科学的工作,所以目前进行科学教育,只中央宣传部本身有教育科的组织,各学校本身有研究室的组织。但就全体来说,还是手工业的方式,例如图书的分散,谁都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的分散,谁都不能互相帮助。例如医科大学的图表属预科用的,本是普通程度,陕公可用,边师可用,自然科学院的附设中学也可用,因为各自为政,都重复的各制一套,各有新发明不能相通,各有缺点不能纠正,费力大而收效小,这是研究方式极应改变的。我提出以下的意见,以供参考:
  (一)政府或党应该有科学编审的行政组织,而不仅是自己直接的编审,要从编审的行政领导推动教育机关和个人工作,及有计划的分配物力、人力,尤其是图书,要有计划的进行工作。
  (二)统计全边区公私的科学书籍,编成目录,并附简单说明,以便搜集材料,分途借用,分工抄录。
  (三)编辑科学史和基本内容目录,以备选材和编书之用。
  因为各种图书其著者都有各自的心得和缺点,内容的详略和说明的方式方法都受着科学家派别所支配,尤其是无派别的杂家的著述常是非骡非马的混杂物。因此科学派别的分类和内容的分类极为重要,其利益有下列几点:
  1.有了间架则东鳞西爪的知识和意见可以有归宿。
  2.有了整个系统,容易找中心的一环,可以看到全面,不致顾此失彼。
  3.有了系统随时增减,仍能保持科学固有性。
  4.内容一览表的编制,仿照课程标准,而不同课程标准的分年级,只是把科学内容分程度,较之课程标准更有伸缩力,基本的是按科学固有的内容分类分程度,分为基本的知识,第二级的知识和高级的理论。
  三、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应该与科学的任务一致,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苏联的农业试验场负有指导地方农业的任务,不仅是技术的指导,而且是经济的指导,不仅负有科学上的责任,而且负有生产上的责任。因此他们的农业科学就成为广大群众的要求,经过千百万人的手和脑加以证明,加以发展,在实际行动中校正了过去的理论和方法并发展之,在理论的技术的经济的结合下,消灭了一切狭隘的经验和成见,一切生产的行动都成为合理化。1929年我在苏联学习,有一天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员请假到生产部门去考察,据他说:斯大林同志指出他们的理论落后于行动。斯大林同志说:“理论应该在行动前面指导,不是跟着行动,而做尾巴。政治经济学不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失掉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本身的存在是在它的作用,那么科学方法的对象是科学的作用,不然的话,方法就没有真实内容。我在江西曾经看过农业试验场,因为没有农场,只有试验场,就成为无社会任务的试验,把试验范围缩小在教科书的证明,结果试验场的农产物远落后于群众的农产物,因此即刻把试验场附属于农场,替农场服务,吸收老农参加试验,以整个生产责任给予之,农业科学就较前更实际化、深化和扩大化了。
  目前我们的科学教育,有系统的进行,要推医科大学,因为他们的科学直接关系他们的医疗,病人就是他们科学的校正者。他们无法吹牛,神秘的东西可以资助清谈,概论也可以作为清谈材料,但不能治病,在事实上他们一定成为自然唯物论者。
  我们的学习还存在着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现象,学习不从自己的工作出发,而且因要求学习而放弃自己的工作。用与学的分离,是工作和学习双方的失败。恩格斯自己直接经营过工商业,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同时是革命的领导者,他了解工艺学(在《资本论》第一卷十三章可以看出),了解商品学,他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而且研究生产方式和方法,抽去了社会形式的劳动过程,也充分的加以研究,因为经济学一方面是技术和自然,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不是孤立的东西。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定有自己需要的科学,随时随地都可学习。只有为科学而学习科学,那就非脱离工作环境不可。
  我们的农业试验场必须设立在有经济意义的农场中。化学实验室应该试验羊毛退油以帮助纺织,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有生产关系的实验,这就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最高原则和基本的方法。
  研究科学不是凭空创造,所以需要实践和学习,同时要吸收过去人类历史的科学遗产。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我们的创造力,不把科学看为教条。我们要反对经院学派式的博学鸿才,成为述而不作无批判的客观主义,对科学的批判是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同时要反对不读书,不细心研究,无知妄作,专发空论。用什么做尺度来检查这些空论,就靠生产的实践和唯物辩证法的提高。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必要的。
  中国是一个民族工业发展不够的国家,以致关于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科的研究,远赶不上生物学和地质学,因为生物学不是依靠工业的发展作直接的基础,却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地质学一方面关系采矿,另一方面关系考古,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占着相当的地位。我们不放弃这些科学的研究,但科学中心还是力学、物理学、数学和化学。依照科学历史的发展,是由力学(即机械学)、物理学、化学而进到生理学的发展,在事实上也只有先解决工业问题,才能解决其他问题。任何工厂都需要机械,需要建筑,任何产业都需要交通工具,所以机械学或力学、数学是工业的基本。我们以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只有抓住科学的中心,才有正常发展的前途。因此研究的科目应该有所选择,先后次序应该适当的顾到。
  我们提出科学化的口号,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自然科学或缺少某种自然科学而提倡学习科学,而是要把教条化的、神秘化的、庸俗化的科学转化为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科学化的口号是学习的方法和路线,不是教我们无原则无目的而生吞活剥去学科学,而是教我们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去学科学。在数学方面,要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从实际的欧氏几何进到非欧几何。在物理方面,牛顿的力学并非全部成为过去,而近代物理学也包含着马哈主义。我们从生产中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细心研究来解决这些矛盾。
  科学每一日都在发展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不是固定的,现在提出的只是开步走的问题,前面的行程还需要随时找向导。这一篇文章只是序幕,今后需要分科、分目、分问题提出研究的意见和成绩报告,同时希望热心研究哲学诸同志给以批评和指示。
  * 原载1940年12月25日《中国文化》第2卷第4期。
  

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版)/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