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篇 一个农场的故事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袁文等

  一九三八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匆匆来临,整个长江下游平原在痛苦中煎熬。日寇从长江向南发起扫荡,一路向我军西面的广西第五十军坚守的驻地进攻,一路朝我军东面二十英里的山城南陵骚扰。在敌人的飞机大炮空袭轰炸下,南陵困守几周看来顶不住了。五十军一师人穿过我新四军军部所在村庄前往围城,新四军几个纵队沿长江南岸连夜行军,日夜攻打敌人的后方和侧翼,参加解围战斗。
  村镇多次易手,伤兵各路抬下。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逃到后方基地,或是在国民党政府的难民收容站里寻求吃住地方。或是在新四军军营附近的村子里挨家挨户沿门要饭。村镇收复了,沦入敌手的老百姓嗷嗷待哺,伤病需治。他们挨过刺刀,中过流弹、炸弹,在痛苦中呻吟挣扎。有的肢体不全伤势严重活活地死去。
  持久战打下去了,新四军医疗队沈其震队长匆忙到上海一行,向中外团体争取救济资金和医疗药品。我向英国救济基金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特别监督委员会提出报告和申请书。沈其震很快回来了,他满面春风完成了任务,同时把英国大使的两千元赠款交给我。我把这笔款子的一半立即送给新四军民运部,另一半留作农村用款。
  到阴历大年初一的时候,敌人的进攻被打退了。隆隆炮声渐渐稀落,农村逃难的老百姓动手收拾所有东西,挑起襁褓中的婴儿,向他们的家园走去。他们感到男子汉大丈夫靠慈善救济生活可耻、脸上没有光彩,就是那些躺在病院里的老百姓也感到无家可归、身无分文在人面前矮了半截,说话不响。连病中呻吟的权利都没有似的,许多人等不及伤好,晚上拄着拐杖偷偷地走了。
  可是一片瓦砾废墟,哪里是他们的家?家禽家畜通通被杀完了,家具器皿、炉灶锅釜不翼而飞。公众谷仓遭抢一空。逃难的人,罕有余粮。人们不能用五指种田犁地,而且几升粮食必须留作种子。
  我同新四军医院的军医们讨论了一千元赠款使用的上策。医院附近有一个祠堂,住有难民十五户。祠堂旁边有大块休耕地,区长是一个地主,他答应出租免税给我们使用。医生们制订出一个互助组共耕计划,开了一个需要农具、种子的清单跑去同祠堂里的农民讨论。他们对难民讲,没有疮的妇女可以帮医院缝洗床单、被子和病人衣服,收拾手术工作制服,挣得工钱,战士们可以教几个人打草鞋,编箩筐、提篮、席垫、背篓,各家看病由医院负责。
  难民们听了计划,妇女们照例不吭声,男人们盘算了很久才问贷款付利息多少?医生说是无息贷款,但挣得赢余必须作为其他难民解决耕地用费。人们听着,满腹怀疑。有一个说土地所以免租,因为部队住在这里。部队开走,地主不但要租,而且还逼欠租。医生们说可以取得区长的书面字据。农民认为,部队一走,书面保证是一纸具文不顶屁用。尽管如此,只要有地可耕,部队在一天就种一天,长江流域的鬼子赶跑了,她们就回老家去长年种地。
  这一点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
  医生们感到对农事一无所知,最后把全盘计划给了交民农。第二天,一群农民到山坡上看了地,一直摇头,地看毕,五个人来到医院。他们削减了我们原来的财政预算,并且声称三批人次日分头出发,一个小组到南面的镇子上去买农具,第二个小组上南陵县去购良种,第三个小组去找耕畜、猪娃、同鸭贩子商量孵一千鸭蛋的交易。他们能以五块钱买到一百只小鸭。
  他们精打细算我们给他们的钱,一个铜板都有用场。说他们用不着花钱住客栈。农民出门总是住在别的农民家里,不过吃饭一天一人一角钱够了。
  一星期后,十五户逃难农民成立他们自己的合作农场。各家妇女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没有疥疮的开始做缝洗工作,其余的接受治疗。部队派出战士教打草鞋。医生让男人们干地里的农活,并强行安排了一份菜单。农民坚决反对每周吃一次肉,说白浪费钱,但医生有医生的想法。农民们走后,两个医生动手草拟一个有儿童教室、洗澡堂和公共洗衣室的模范乡村设计。
  一个满面红光、朝气勃勃、体壮如牛的青年当选为合作农场的经理,这个职务和他的耕地任务结合在一起,他还来回爬坡同我们办一切交涉。设计标准村的时候,人们慢慢地在山坡上找来找去。最后择定了一块干燥高地。我们眼盯着阳光底下土坯砌成的茅棚土房建起的标准乡村慢慢落成了。
  园里的葱、蒜、韭菜、茄子、南瓜、豆角、甘薯慢慢长起来了,我们引进了一些西红柿,他们不知道这种莱也不喜欢。我们说明了菠菜的价值,他们同意种。他们还种了一畦西瓜,以对我们表示敬意。母牛、黄牛的费用大些,我们把耕畜关在栅里,不准卧在屋里。人们赤膊卷着裤脚耕地犁田,身体结实,肤色黄黑、外表健美,不长疥疮了。关于疥疮我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学术上称之为“严格规定病人的饮食”。
  大竹篮挑的小鸭送来了,老人、孩子在池塘边搭了一个大而矮的席棚,地上铺了一层厚草,每天赶到池塘游一阵,塘边有上岸处。棚边有老人睡觉地方,他昼夜观察羽毛未干的小鸭。白天,他用一根长竹杆扎着长条带赶小鸭群。小鸭很快成长,不久即可下溪自寻食物了。
  成年人学文化和儿童上学校的问题,由新四军民运组抽调的一个女教员负责。我们又想到与农场有关的织布机问题。我在去泾县的路上遇到一些逃难的织布匠人,他们说能做八块钱一个的织布机。
  我们同农场的老乡们商讨织布机匠的事。显然我必须写信想法找钱。
  医生和我想在长江下游一带难民里面成立其他中心合作农场,但是需要受过训练的组织人材。估计有二十万户无家可归的难民,英国救济基金协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特别顾问委员会拨款么?他们给教会人士提供大笔款项,而教会仅解决难民的吃住问题。中国救济工作他们很少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我没有传教士的资格,由于我同新四军的联系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资助。但是,我还是照例提出申请。出乎意外的是,又寄来了一小笔钱。但总数从未超过五千元,有一部分钱必须用作医院的纱布费。
  合作农场的农民于农闲时为部队医院干各种活。一有战斗情况,他们挑选最结实的男子汉送弹药到前线,抬伤员回后方,一天才挣三角钱。我们眼见他们成为村子里最身强力壮的老百姓,肩挑负重比别人都强。我们的医生一想到“严格规定饮食新法”都很满意乐开了。
  农场农民根据设计图样用土坯、铁杆、竹木为医院盖了一个除虱站。秋收前我离开这里到新区工作时,农场经费仅余八十元了,但新谷即上场,鸭群已肥壮,可以带来为数可观的收入。医院已经采购鸭子给伤员们吃。
  离开农场时,我给上海英国救济基金协会寄了一份农场情况报告。一年半以后,我到重庆时,英国驻华大使凯尔先生特派大使专车接我。关于新四军南宁合作农场的事,对我来说,似乎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但他可并没有忘记。他仍然笑谈农场的大事,问我如果再办合作农场,他可以多捐点钱。我说好的。
  

史沫特莱文集(1)/(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著;袁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