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邓宝珊 > 艺术再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邓宝珊将军传奇 序言
黄英
    一
  这是一部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甘肃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邓宝珊先生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的长篇传记文学。
  作为横跨新旧两个世纪、从中国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黄土地上崛起的传奇式的现代历史人物,邓宝珊的人生道路和思想见解,是颇为独特的。他生于一个弃儒经商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一度沦入社会底层,过早接触了人世的艰辛。但他不甘沦落,一再与命运抗争,终于在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少年从军,远走边陲,踏上了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他坚忍沉稳,好学善思,交游广泛,豁达宽容,考虑问题不囿于党派成见,能够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决定进退取舍,不计个人恩怨,择善而从。数十年来,他一直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接触,多次同共产党人合作共事,在一些著名共产党员的影响教育下,始终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在光明与黑暗殊死决战的关键时刻,他终于作出勇敢的抉择,同饱经苦难的人民站到一起,迎来了新中国金色的黎明……
  不过,人生有如河流。世界上恐怕没有一条大河是清澈见底的,清澈见底的只能是潺潺小溪。没有流归大海的志向、兼容并蓄的气量、百折不回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条大河。湍急的上游,平缓的下游,明丽的波光,滔天的浊浪……恐怕是任何一条大河都会具有的现象。流程越长,流域越广,汇聚的流量自然越大,挟带的杂质也必然越多。情况正如法国哲人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人是一种力量和软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伟大的复合体,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作为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的复杂人物,邓宝珊更是如此。
  但是,不管多么复杂,在邓宝珊这条大河的主流上,一直奔腾着我们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洪波巨浪。从甲午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在他长达74年的人生历程中。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始终如同哺育他成长的黄河那样,不舍昼夜,滔滔流淌!
  二
  文学,既然被尊为人学,就得以人生作为自己注视的中心。执意品尝人生的况味,大胆揭示人生的奥秘,竭力表现人生的美好,帮助人类日趋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加文明、健康和幸福。
  毛泽东对斯诺说过:“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处境变化得越来越快了。从现在起一千年之后,所有我们这些人,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内,大概会显得相当可笑吧!”①
  是的,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不仅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人生的色调也会越来越丰富而驳杂。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简单明了的、田园牧歌式的关系,将会不复存在。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的面目也许会更加难以辨识;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庸俗、庄严与滑稽……也许会会交织纠葛,更加难以分清。作为人学的文学,职责恐怕还会加重。作为以实际存在的人物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是否会受到更多的欣赏与欢迎?
  郁达夫认为:“新的传记,是在叙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该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述。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来写,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②
  可惜,要完全实现郁达夫提出的这些要求,却颇为不易,我们还难以完全摆脱“树碑立传”的传统观念。在不少人眼里,传记,不过是一种政治待遇,一个人能否入传,不是看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内涵等文学价值,而往往取决于其职位。至于所谓“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那一套陈腐的东西,也还严重地束缚着某些人的手足。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也缺乏作家应有的主体意识,缺乏作家对传主的独特把握,顾及了材料的真实而忽视了人物的真实,使作品仅具有史料价值而缺乏文学价值,把活泼泼的人生变成了失去血肉的生物标本,大大减弱了作品震撼人心的感染作用。
  三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之所以要以邓宝珊先生为传主,不仅由于他是我的前辈同乡,其生平事迹为人们所熟知,采写起来比较方便;也不仅由于他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有过重大贡献的将军,被收入了伦敦出版的权威性很高的《世界名人录》。不,引起我巨大兴趣的,首先是他这个人——这个内涵丰富、性格独特、具有传奇色彩、值得研究、值得表现的人。他没有高贵的门第、烫金的文凭、显赫的后台,甚至也没有地盘和军队,凭靠什么在那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屡遭挫折,历经艰险,饱受困顿,为什么不中途落荒,半路消沉,始终把人生作为“一个不息的奋斗过程”?他纵横捭阖,情系八方,交满天下,为什么不论失意得意,逆境顺境,总是不忘朋友,信守然诺,念旧情殷?他广听博览,随和大度,存异求同,为什么却不随波逐流,模棱两可,轻信盲从?……为解开他人生道路上这些令人饶有兴味的哑谜,我才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
  为了写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写作中我努力试图从人的角度,而尽量避免从社会的角度去把握传主。因为,人是社会的本体,是“万物之灵”。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看人,很少根据人的需求、人的幸福、人的发展去检验社会,而往往本末倒置,用统一的社会的精神的模式去衡量人、要求人、改造人,这就使得我们的文学,很容易失去文学的品性。但现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呢?我希望能得到切实的批评。
  此书的采访写作经历了三个寒暑。甘肃省政协、甘肃省文联、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兰州邓宝珊故居展览馆、天水市政协、陕西三原县政协,都给予了有力支持。除邓宝珊先生的亲属之外,甄载明、徐耀斌、王焕文等几位老先生以及许多同学和朋友,都给了我热情的帮助。又承蒙霍松林教授题签。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英
  1988年岁暮于皋兰山下
  注:
  ①《斯诺在中国》297页。
  ②《郁达夫文集》6卷283页。
  

邓宝珊将军传奇/黄英.—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